|
深高速(600548)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衔接节点。报告期内,本集团以“十四五”战略目标为导向,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产经营,多措并举提升生产效率,挖潜、提质、降本、增效,切实做好收费公路、大环保和其他相关业务工作。报告期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9.19亿元,同比增长4.30%。其中,实现路费收入约 24.49亿元、清洁能源及固废资源化处理等环保业务收入约7.50亿元、其他收入约7.19亿元,分别占集团总收入的62.51%、19.14%和18.35%。 (一)收费公路业务 ⑴ 日均混合车流量数据不包含节假日免费期间通行的免费车流量,上表收入为不含税收入。 ⑵ 根据深圳交通局与本公司、沿江公司签订的货运补偿协议,自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通行于沿江高速的 货车按收费标准的 50%收取通行费,沿江公司因此免收的通行费由政府于次年 3月一次性支付,该项协议已于2024年 12月 31日 24时履行完毕并不再延期,自2025年1月1日 0时起沿江项目货车运输按正常收费标准收费。有关详情可参阅本公司日期为2024年12月30日的公告。⑶ 沿江二期于2024年6月30日开通运营,目前尚无法拆分沿江二期的车流量数据进行合并统计,因此上表中沿江项目的车流量数据仅为沿江一期车流量数据,不包含沿江二期车流量数据;沿江项目的路费收入数据包含沿江一期及二期。⑷ 本集团间接持有湾区发展约 71.83%股份,湾区发展间接持有西线高速 50%和广深高速 45%权益。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收费公路项目所在区域总体天气状况较为良好,我国中东部地区春运期间寒潮影响较去年同期偏弱,上半年广东省降雨天数较去年同期台风及强降雨频繁的天数减少,有利于大众出行及物流运输,叠加沿江二期自2024年 6月底开通带来增量收入等因素影响,本集团路费收入同比增长。此外,收费公路项目的营运表现还受到行业政策、周边竞争性或协同性路网变化、项目自身的建设或维修、相连或平行道路整修、实施城市交通组织方案等因素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报告期内,本集团各区域收费公路项目的表现概述如下: (1) 广东省–深圳地区报告期内,深圳地区汛期降雨量较上年同期减少,有效降低了不利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干扰;2025年,深圳持续强化促消费政策,通过汽车补贴、以旧换新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根据深圳市政府网站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 6月底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较上年同期增加 29.01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加快带动了区域内高速公路交通量的增长。报告期内,路网贯通也为本集团深圳区域路网带来正面协同效应,深中通道与沿江二期同步开通后,实现了深中通道、沿江高速、广深高速、深圳宝安机场、机荷高速的直接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深圳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地区的深度融合,其核心交通枢纽效应持续释放,有效带动了沿江高速、机荷高速车流量的增长,但对外环项目和龙大高速产生一定分流,总体而言,对本集团路费收入产生正面影响;惠盐高速深圳段地面段改扩建工程于2025年 1月实现左半幅全线贯通并通车,部分因为施工绕行的车辆恢复原路线,带动了相连的机荷高速车流量的增长;外环二期坑梓东互通跨线段于2025年 3月中正式开通,解决了外环项目与深汕西高速(暨沈海高速)的交通转换需求,实现片区道路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衔接;2025年 4月外环高速新围收费站开通运营,实现了外环高速与城市主干道龙澜大道的互通,上述两个关键转换枢纽的开通促进了外环高速与深圳东部及北部区域的互通互联,为区域车辆往来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路线选择,对外环项目营运表现产生积极作用。受益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报告期内,本集团深圳地区收费公路项目整体日均路费收入同比实现增长,其中,沿江高速日均路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20%。 (2) 广东省–其他地区 报告期内,广东省汛期降雨量较上年减少,大众出行及物流运输需求增加,对本集团广东省内的收费公路项目营运表现造成正面影响。 报告期内,清连高速部分路段实施道路提升工程,对车流通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清连公司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实施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等措施,尽力降低工程施工对道路通行能力造成的不利影响。报告期内清连高速营运表现总体平稳。 广深高速作为连接广州与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重要交通动脉,沿线较为活跃的区域经济有助于其车流量的持续稳定;深中通道开通后,原通过虎门大桥或南沙大桥往返粤东与粤西的部分车辆改走深中通道,缩短了行走广深高速公路的里程,广深高速短途车流量增加但路费收入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其部分路段进入施工对其车流通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受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报告期内,广深高速日均车流量同比有所上升但日均路费收入同比略降。 西线高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及中开高速(中山-开平)中山段的同步通车,以及相连路网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西线高速短途车流量的增长,但对其原往返粤东和粤西等地区的长途车流产生一定分流。报告期内,西线高速日均车流量同比略升但日均路费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阳茂高速受益于周边道路相继开通后的路网贯通效应,以及完成改扩建后良好的通行环境对车流量的促进作用,报告期内营运表现稳定。佛清从高速开通以及2025年4月8日零时起广和大桥终止收费,对广州西二环产生一定分流,报告期内广州西二环日均车流量及路费收入(3) 其他省份 长沙香炉洲大桥于2024年 7月开通,对长沙环路造成持续分流,2025年 1月及 4月,长益北线观音岩收费站及与观音岩收费站连接的兴联路大桥主路先后开通,进一步对长沙环路造成分流,报告期内长沙环路日均车流量及路费收入同比均有所下降。安徽省和江苏省分别于2025年 4月和 5月实行差异化收费政策调整,预计将对南京三桥车流量产生一定正面影响。自2024年3月21日起本集团所持有益常项目权益由 100%减少至 40%,并不再合并益常项目公司报表,益常北线高速(益阳-常德)于2024年 12月底通车运营,对益常高速部分车辆造成分流。 1、固废资源化处理 国家环保政策对有机垃圾处理行业给予支持,本集团“十四五”战略将有机垃圾处理作为大环保产业下着重发展的细分行业,努力在该领域成为具有行业领先技术水平及规模优势的龙头。截至本报告日,本集团有机垃圾设计处理规模超过 6,300吨/日,其中,已进入商业运营有机垃圾处理机固废和生活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园林垃圾等)无害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资源化本公司间接控股 92.29%的子公司蓝德环保主要依托高效厌氧反应工艺、MBR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衍生工艺等,对有机垃圾进行系统性综合处理。报告期内,蓝德环保旗下内蒙项目获批自2025年5月 29日起转为商业运营项目。截至本报告日,蓝德环保拥有有机垃圾处理项目共 19个,餐厨垃圾设计处理量超过 4,600吨/日,其中已有 15个项目(设计总规模 3,426.5吨/日)进入商业运营,4个项目处试运营阶段。2023年以来,本集团对蓝德环保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逐步收缩、终止亏损严重的 EPC工程及装备制造业务,聚焦运营业务。报告期内,蓝德环保通过优化收运管理体系,加强对收运区域的整体监管,推动收运业务外包,上半年日均垃圾处置量及产油量均取得同比增长,并较大幅度降低了单吨收运成本;加强渣料资源化销售,在减少焚烧处置费的同时,可补充资源化产品销售收入;推动技术工艺改造,上半年已完成 2个项目的油脂生产线技改,可提高油脂产出能力;此外,报告期内,蓝德环保还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及成本费用管控等措施,推进运营项目提质增效并取得一定效果。下一步,蓝德环保将加大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力度,推动2025年内满足调价条件的项目落实调价机制,进一步拓展油脂销售市场,加强规范化管理,努力提升盈利能力。本公司持股 100%的光明环境园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为目前深圳市餐厨垃圾单体处理规模最大项目,具备处理有机垃圾 1,000吨/日、大件(废旧家具)垃圾 100吨/日、绿化垃圾 100吨/日的处理能力,可同时进行餐饮垃圾、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期初期定为 10年,经考核合格及区政府批准后,特许经营期可延长 5年。光明环境园项目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处理工艺,可解决餐厨垃圾处理所产生的副产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光明环境园项目自2024年 5月起进入试运营阶段,自2025年2月6日起正式转入商业运营。报告期内,光明环境园项目已正常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本公司间接控股 70%的利赛环保,拥有深圳市城市生物质垃圾处置工程 BOT项目的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服务区域为深圳市龙华区,协助处理部分福田区餐厨垃圾。利赛环保已于2017年 12月正式商业运营,其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为 500吨/日。 一、蓝德环保 贵阳项目(含一期 期、二期及三期改附注:⑴ 上表中运营收入包括按垃圾处理量计算的预计补贴收入,该等数据乃根据本集团内部资料汇总编制而成,且未经审计,与实际数据可能存在差异,仅供参考,请投资者审慎使用该等数据。⑵ 内蒙项目获批于2025年5月29日起转为商业运营。⑶ 滁州项目于2024年6月27日起转为试运营项目。本公司间接持股 63.33%的深汕乾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报告期内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具备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及工信部电池梯次利用白名单资质,可提供燃油车报废回收处置服务和新能源汽车及退役动力电池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等服务。在报废车拆解及电池综合利用业务方面,受废金属市场价格下降及报废车回收规模受限、锂电材料价格持续承压等行业因素影响,该两项业务开展不达预期。报告期内,深汕乾泰主动收缩报废车拆解及电池综合利用业务,将业务重心聚焦于两轮车换电储能产品及工商业储能产品,逐步拓展市场。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投运换电柜 800余台,配置换电电池 1.2万余组,电池利用率超过 70%,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双重保障。 2、清洁能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