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元亨(68849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管理层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等制度的要求,切实履行董事会赋予总经理的职责,严格执行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勤勉尽责开展各项工作。面对外部压力、内部困难的严峻形势,公司不断进行反思和革新,持续完善法人治理体系、调整经营战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全体员工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一)优化管理与极致降本 2024年公司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优质客户、优质订单为导向,对外主动收缩规模,对内优化运营管理,与客户、金融机构等保持紧密沟通,严控资金和财务风险,虽然报告期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但经营质量筑底回升呈现向好趋势。一是优势板块业务复苏,化调整组织架构,清退租赁厂房,技术控本更为有力,人员效率有效提升,全年期间费用总额较上年减少24.85%;三是财务安全边际提升,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价格回升契机,主动实施可转换公司债券强赎,实现99.7087%的可转债金额转为股本,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释放长期财务风险压力;四是现金流管理成效明显,公司着力强化资金安全管理,通过优化授信结构、严控运营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举措精准施策,全年实现经营现金净流入6,872.40万元,扭转了此前持续净流出的局面,有力保障了公司运营资金正常周转,未发生流动性资金风险。 (二)技术创新与研发突破 2024年,公司秉持“技术立业,苦练内功”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技术驱动为核心战略,依托完善的研发体系金字塔,在固态电池、检测技术及智能制造领域实现多项里程碑式突破。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攻克干法电极核心装备研发难关,实现全流程装备自主化开发,拥有稳定的正极干法涂布、压制转印、极片胶框成形、高压化成分容等关键工艺技术,具备实现由实验室向规模化量产的技术转化能力;成功中标头部企业首条硫化物固态电池整线项目,斩获头部车企批量涂布机订单。在检测与制造技术升级方面,自主研发的EIS锂电池后段缺陷检测技术成功将电池老化检测时间在原有基础上缩短40%以上,提高整线产能;发布具有行业突破性的核心技术产品,包括用于电子封装技术的半导体玻璃激光穿孔设备、提升3C数码电池测试速度与精度的多量程化成分容电源设备,以及实现大电流检测最优解的并联大电流功率板;此外,公司加速构建智能制造生态,陆续中标智慧物流与智能仓储项目,同时公司在AI算力领域成功中标服务器新基地智能工厂建设项目,通过柔性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赋能大规模定制化需求,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智造服务。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的双轮驱动,不仅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更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资本运作与战略发展 2024年,公司控股股东主动职责担当,发挥“关键少数”责任,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A股股份238,713股,累计增持金额564.37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与此同时,公司启动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通过二级市场累计买入公司股票213,460股,成交总金额562.23万元(不含佣金、过户费等交易费用),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深度绑定人才与企业发展目标,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为股东、员工创造了多维共赢的长期价值;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趋势的变化,公司调整经营策略,采取审慎投资原则,主动终止2023年度定向增发计划并撤回相关申请文件,将资源配置重心转向内生性效能提升;此外,公司围绕资本结构优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股价债价回升契机,完成可转换公司债券提前赎回,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释放长期财务风险压力。 (四)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拓展 2024年,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加速全球化进程。在北美市场,作为在北美拥有生产基地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实现首条电池包产线投产,获得17项国际权威认证;首条固态电池前段装备启运美国,并发布全球首台1800mm高速宽幅涂布机并亮相欧洲电池展,完成技术辐射欧美市场;同时斩获北美模组线项目战略性订单,通过参展深化区域布局。在亚太与欧洲市场,公司携方壳/圆柱/软包三大电池整线方案参展日本、韩国行业展会,实现储能装备批量出口欧洲、印尼PACK线中标,并提升光伏检测设备量产效率200%,中标国内AI算力服务器智能工厂项目,形成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跨领域拓展方面,公司中标国有银行智能建设项目进军金融领域,实现从装备供应商向智能制造、储能、金融等领域的生态型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构建“装备+服务+生态”全价值链体系。 (五)绿色智造与可持续发展 2024年,公司以技术创新与责任践行为双驱动,构建多维度可持续发展体系。在环境责任领域,打造“设计-生产-使用-再生”绿色智造闭环,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全链条低碳解决方案。在社会责任维度,公司构建产业协同赋能平台,通过共享数字化转型能力与智能化管理工具,跨越“转型鸿沟”,推动产业链效率优化与责任价值共振。同步创新“政企校”协同机制,打造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全年培养输送激光控制、机器视觉等智能制造领域技能人才超百名,填补新能源装备行业关键技术岗位缺口。在运营层面,实施“硬改造+软升级“组合策略,积极推进节能改造措施,比如通过制冷站智能化升级、真空系统能效提升、绿色照明改造、热泵系统改造及屋顶光伏建设等措施,结合无纸化办公与智能机器人应用,实现年碳减排1,169.44吨,提升绿电自用与能效管理。另外公司同步强化行业引领,通过国家权威认可机构CNASISO/IEC17025与RBA责任商业联盟双重认证,建立覆盖质量管控、供应链合规及员工权益的标准化体系,带动产业链绿色升级。 (六)综合实力与品牌影响力 2024年,公司依托“技术+服务+品质”三位一体价值体系,斩获38项权威认证,构建起涵盖政府、行业、客户的三维认证矩阵。政府维度,公司荣登“广东企业500强”榜单及惠州市综合实力与研发投入双料高新技术企业二十强,获评惠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标杆单位等;行业维度,包揽高工咨询“新能源智能制造TOP30”及“固态电池设备创新先锋”、电池中国网“年度双冠”(影响力企业/产品信赖企业)、e-works数字化企业网“非标定制自动化集成商百强”,并摘得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机器人应用典型案例奖/产业领军企业”、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先进设备企业/先进科技创新单位/领军企业”等专业认证。客户合作端实现品牌势能突破,全年收获ATL、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头部企业颁发的6项“卓越/优秀供应商”认证,以及因湃电池“十佳合作伙伴”等专项荣誉。特别在钙钛矿领域,斩获“年度最具影响力激光设备企业”及“产业突出贡献奖”双重行业认定。同步获得中国上市公司协会3项治理实践大奖,并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分级认证彰显技术厚度,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品牌认证网络。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