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取消
新迅达(300518)
经营总结更新时间:2025-08-28
指标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评述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锂电新能源行业
  1、锂资源市场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锂资源市场在供需格局重塑、技术持续迭代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市场步入
  深度调整期,产业链各环节表现显著分化。供应端方面,呈现出“增量释放与存量收缩并存”的复杂特征。全球锂资源供应量突破120万吨LCE大关,同比增幅高达28%。锂回收产业的规模化效应日益凸显,供应量占全球总供应量的15%,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端的过剩压力。与此同时,需求端亦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特征。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增长趋缓,在中国市场已达到52%的高位后,动力电池需求增速随之放缓至18%。得益于欧美电网改造加速及户用储能补贴政策的延续,储能领域则展现出蓬勃生机,装机量同比激增65%,贡献了锂需求增量的60%,成为拉动锂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根据上海有色网(ShanghaiMetalsMarket)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7.04万元/吨,较上年同期(10.37万元/吨)跌3.33万元/吨,跌幅32.11%。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市场的强势崛起,叠加国内外主要锂矿企业主动减产以稳定价格,市场供需结构有望逐步优化,碳酸锂价格将逐步回归理性。
  2、锂电池市场情况
  锂矿是制造锂电池的重要原料,在新能源汽车、能源储能和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广泛。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
  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充电快速等多重优势,同时由于其无污染、不含铅、镉等重金属,因此被称为绿色新能源产品。当前,锂电池行业已构建起一条覆盖原材料供应、电池制造及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扩张,极大地刺激了锂电池需求激增,进而引发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中游的电池制造环节,制造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的投入,显著推动了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坚实基础。而在下游应用市场,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锂电池最大的应用场景。与此同时,储能市场迅速崛起,成为锂电池行业增长的新亮点。储能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广泛覆盖电网储能、家庭储能、通信基站储能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储能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预示着锂电池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3万辆和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3%和2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8.7%。2025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我国政府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支持方向,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与《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将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跨越,技术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核心技术装备的自主可控水平将大幅提升,并在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激励了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更通过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具体手段,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持续助推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直播电商行业
  (1)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6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剔除汽车类商品后,消费品零售额为37649亿元,同比增长率亦为4.8%。放眼2025年1月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7429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
  零售额为61191亿元,同比增长6.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达到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内部,吃类、
  2025年上半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整体规模已攀升至2.8万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实现18.6%的增长。然而,这一增长速度相较于2024年同期却有所放缓。这一现状意味着中国直播电商市场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内涵与效率。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产业带直播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推动行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表现尤为突出。以义乌小商品、景德镇陶瓷为代表的23个特色产业带,广泛采用F2C(工厂直达消费者)模式,有效绕开了传统多层分销渠道,使得工厂能够直接将产品通过直播形式展示给终端消费者。这不仅显著降低产品的中间成本,同时也赋予了消费者前所未有的直观体验,极大地增强购物过程中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从而促进了购买决策。与此同时,技术的持续迭代为直播电商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AI在直播场景中应用的渗透率已稳步提升至58%的高位。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效率与体验的双重飞跃。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智能直播间”利用先进的AI技术,实现了全天候(7×24小时)的无人化播控,相关成本降幅高达39%。而在内容体验端,抖音的空间计算技术也迎来重大突破,推出AR(增强现实)试戴功能,相关客诉率历史性地降至1.2%的极低水平,技术持续赋能消费体验。在政策监管层面,行业规范化进程同步加速。通过“3•15”专项治理行动等有力举措,监管部门雷霆出击,成功清退了超过1.2万家存在违规行为的店铺。此外,监管科技在提升行业自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运行动态信用分系统,对主播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推动主播违规率同比下降了67%。然而,技术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日益凸显。相关版权纠纷案件量激增280%,倒逼各大直播平台加快研发和部署创作者指纹存证系统,为创作者权益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展望未来,随着市场红利的逐渐消退,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竞争重心将日益聚焦于两大核心维度:一是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商品能否快速、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沉浸式体验的创新与突破,关乎技术手段如何持续提升用户参与感和购物愉悦度,从而构建更深层次的用户连接。这两大维度的竞争,将共同塑造直播电商行业下一阶段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方向。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外部行业的影响
  
  平台类别 销售模式 本报告期收入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