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材国际(600970) 指标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评述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盯“一利五率”,锚定“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积极克服内需不足、外需不稳等困难挑战,强化战略引领、业务协同及资源共享,赋能全球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经营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报告期,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411.6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境外新签合同额278.39亿元,同比增长19%;境内新签合同额133.25亿元,同比减少2%,降幅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效结转合同额620.37亿元,较上一报告期末增长5.94%,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76亿元,同比增长3.7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21亿元,同比增长1.56%。 (一)筑牢主业核心优势,夯实业务结构转型 工程技术服务做稳做强。加快思维转变,工程技术服务加快从“工程项目思维”到“产业经营思维”的转变,从关注单一项目履约,转向关注业务的整体价值创造、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 强化“两端延伸”,价值链前端提高自主技术供给和研发创新能力、差异化定制服务方案,价值链后端加快建立全球服务网络和及时反馈机制,加快向技改、运维、备品备件一体化服务转型。 深挖有效需求,凭借SINOMA全球品牌效应和深厚客户基础、全产业链业务优势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上半年实现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新签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双增长,成功获取伊拉克、南非、柬埔寨、塔吉克斯坦、哥伦比亚等13个境外水泥整线项目,新签水泥工程技改合同15.91亿元,同比增长1.2倍,成功获取葡萄牙绿色改造项目。实现多点突破,凭借科技创新能力和属地深耕优势,成功签署国内首例千万吨级绿色建筑产品开发及煤矸石综合处置一体化项目和联想沙特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新签境外多元化工程合同78.33亿元,同比增长2.4倍。聚力价值提升,坚定践行“价本利”理念,深化内部协同和精益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上半年,全球608个在执行项目平稳高效履约,全球首条万吨级异地搬迁生产线顺利封顶,3个项目成功点火,取得PAC证书15项、FAC证书7项。报告期,公司新签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276.7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新签境外工程技术服务合同228.09亿元,同比增长16%;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5.76亿元,同比增长3.94%,其中,境外收入85.56亿元,同比增长29.6%。 高端装备制造做专做精。“两外一服”战略深化落地,装备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51%、装备外行业收入占比达37%,沙特YAMAMA项目采用自主装备率达到40%,成功签署摩洛哥磷酸盐原矿破碎项目,超细碎大型矿用高压辊磨机应用于利比里亚铁矿项目,部分优势产品获得外行业细分领域高度认可,立磨在锂盐矿和玻纤原料(叶腊石)行业占据重要份额,全球9大技术装备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沙特、印尼服务中心启动技改业务运营。坚持向新求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装备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持续强化全价值链本土化布局,全力打造高端装备研发平台和全球领先的装备产业高地。坚持数智赋能,高端装备智造园全面投运,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智造园全面落地,数字化软件产品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应用。坚持整合融合,加快推进装备业务专业化整合,持续优化产品布局。报告期,公司新签高端装备制造合同额49.13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新签境外合同27.09亿元,同比增长118%,新签境内合同22.05亿元,同比增长5%。报告期,高端装备制造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同比减少20.81%,其中,境外收入11.79亿元,同比增长24.72%,公司十类核心主机装备自给率提升到76%。 生产运营服务做优做久。加快数智转型,全面对接客户全生命周期生产需求,加快数智转型能力建设,提升“数智研发-产品落地-智能运维”全链条竞争力,形成“智能工厂+数字化矿山+专家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强化平台赋能,深入挖掘产业链协同资源,聚焦客户需求,打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公司累计建成175座绿色矿山,投入运营346辆新能源矿车及50辆无人矿卡,溧水天山、平阴山水、邹城项目实现矿区全域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安阳中联智能矿山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实现矿山运输效率提升40%,安全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倍。 践行两外拓展,在境外7个国家执行矿山运维项目11个,外行业矿山运维项目24个,涉及钼矿、瓷土矿、铁矿、石材等行业。报告期末,在执行矿山运维服务项目312个,报告期内完成供矿量3.36亿吨,同比增长9.8%;在执行水泥运维服务生产线71条,较上年末增加3条,年提供产能超1.1亿吨。报告期内,生产运营服务实现营业收入62.35亿元,同比增长9.92%;其中,矿山运维实现营业收入40.51亿元,同比增长12.7%;水泥及其他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84亿元,同比增长5.12%。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绿智焕新 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前沿。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的技术与创新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7.49亿元,同比提升3.5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涵养科技创新生态。国家发改委项目“水泥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通过验收,完成年处置规模10万吨级煤矸石悬浮煅烧成套技术工业试验验证,成功开发行业首台套钻机自动取样分析智能装备,“绿色低碳无机新材料技术与装备研发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高体系化创新能效。报告期,申请发明专利130件,其中,国际专利6件;取得发明专利授权97件,其中,国际专利授权5件。截至报告期末,在执行标准项目60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0项。打造全球全链条创新共同体,助力前沿领域加速突破,为公司筑牢科技护城河。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古巴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等研究合作稳步推进,成功召开第三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以绿色低碳技术推动持续发展。大力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提高应用场景针对性,加大水泥低碳、全氧燃烧、大宗固废处置等绿色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除尘、脱硫、脱硝超净排放最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探索煤矸石梯级利用多技术路径系统解决方案,以多样化应用场景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应用示范。绿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水泥工程+绿能”系统解决方案在南非项目落地,成功签署乌兹别克斯坦绿能低碳项目,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高端装备智造园实现并网运行,首批19.3MW分布式光伏项目全部成功并网,建成14个替代燃料加工中心,替代燃料销售量同比增幅超2.1倍。 以数字智能赋能行业升级焕新。筑牢数智产业底座,深度推进数字化战略落地与数字智能业务整合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数智链,成功构建“全覆盖”智能工厂产品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所属企业中材智科(成都)获评水泥行业“十四五”智能制造创新先锋企业。深化数智融合应用,伊拉克DCC项目完成智能化改造,人工巡检频次降低75%;行业首个SaaS化模式矿山管控平台在安阳中联等项目实现推广,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在比利时项目成功应用,全球水泥工厂运维平台建设按期推进,数字化矿山及水泥工厂智能化实验室完成5条示范线推广。 (三)深化全球属地经营,厚植协同发展势能 重点推进属地价值链延伸发展,健全属地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国际化,强化产业协同和平台赋能,推动属地经营实现稳健增长,彰显未来发展张力。坚持“合作共赢”三原则,以打造标杆项目带动国别市场、以做强国别市场辐射区域市场,持续稳定推进海外市场布局。稳步推进境外投资合作,参股公司中材水泥完成哈萨克斯坦公司增资协议签署,公司参股中材水泥取得稳定投资收益。深入推进属地人才培养,注重属地本土化人才培养和跨文化融合,境外员工人数4612人,同比增长超22%,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新签境外合同额278.39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境外收入117.06亿元,同比增长25.15%;公司国际化指数47.61%,较年初增长2.78个百分点。 (四)铸强风险防控屏障,巩固安全发展根基 持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充分发挥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扎实做好公司重大风险识别应对和动态监测,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确保风险可预见、可防控、可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 强化合规管理能力建设,推行第三方监督审核认证,促进合规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顺利通过ISO37301合规认证年度审核,成功获取水泥工程总承包合规管理认证。强化重大涉外事项合规管理,坚持专业化支撑,强化属地性融合,夯实境外合规管理基础。 统筹抓好发展与安全,高风险领域监督实现常态化,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源头治理,积极推进建设施工项目安全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合规安全模块实现在建工程100%使用,整体安全环保管理形势平稳可控。 (五)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合作共赢生态 更高标准履行新时代社会责任,持续回馈社会,实现与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共同发展。 坚持合作共赢,持续深化拓展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持续深化产业链融通发展,构建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公司在2024年首次发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英文版ESG报告基础上,报告期,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规划及5个业务板块实施方案,ESG管理不断走向深入。 发挥“双百”“科改”示范作用,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效能提升与核心竞争力培育,“因企施策”一体推进监事会改革和加快建设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完善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有效运用限制性股票、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员工持股等激励工具,实现中长期激励提质扩面,覆盖全级次企业共2483人,激发公司长期发展活力。 积极践行“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多措并举强化市值管理,制定市值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的体系和职责,高质量协同多市场信披,积极开展主动型投关管理,聚焦价值传递,促进价值发现,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助力公司从“增信”到“增值”,持续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投资价值与市值的统一;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自上市以来每年连续实施现金分红,累计派发现金红利超74亿元;2024年度公司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占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44.24%,股利支付率达39.82%,较2023年增长3.5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