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达(300607):项目类业务收缩影响短期业绩 产品类业务和具身智能轻装上阵
核心观点
2024 年公司营收利润双下滑,主要是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收缩的影响。公司推进“聚焦产品,收缩项目”战略转型,主动减少低毛利、高定制化的项目类业务,聚焦标准化、可复制的核心产品,业务结构持续改善,未来几年毛利率有望稳步上行。
此外,公司围绕运控、伺服、视觉等底层技术持续投入,与华为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有望构建新的增长极。
事件
公司发布2024 年年报及2025 年一季报。2024 年营业收入28.72 亿元,同比下降36.92%;归母净利润-2.45 亿元,同比下降378.58%。
单季度Q4 来看,实现营业收入6.37 亿元,同比下降51.61%;归母净利润-2.54 亿元,亏损增加2.13 亿元。
2025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2 亿元,同比下降63.83%;归母净利润385 万元,同比下降87.14%。
简评
推进“聚焦产品,收缩项目”战略转型,2024 年业绩受影响较大智慧能源业务的收缩是造成2024 年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公司业务分为项目类和产品类两大板块,其中项目类板块为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产品类板块由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注塑机及配套、机床三大产品构成。2024 年分产品来看:①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实现营收12.29 亿元,同比下滑54.22%,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2.82%,相较于2022 年巅峰时期的59.48%占比大幅下滑,是导致公司2024 年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②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7.55 亿元,同比下滑22.05%,占总营收的比重为26.29%,其中工业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2.75 亿元,同比增长12.50%,自动化应用系统业务与项目类业务一同收缩,实现营收4.80 亿元,同比下滑33.74%。③注塑机及配套业务实现营收5.11 亿元,同比增长18.67%,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7.8%。④数控机床业务实现营收3.08 亿元,同比下滑11.71%,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0.73%,主要系2024H1 厂房搬迁导致生产及交付受限,2024H2 已逐步恢复正常。
智慧能源业务大幅亏损,机床子公司商誉减值,转型期费用率增加,共同影响利润表现。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下游客户以光伏、锂电等行业为主,竞争加剧、产能过剩、资金紧张等导致验收及结算不及预期,毛利率由2023 年的8.44%下降至2024 年的-11.66%,是影响2024 年利润表现的主要原因。商誉方面,公司机床运营主体,控股子公司埃弗米产能受搬迁影响导致收入及利润下滑,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商誉减值1473 万元。期间费用方面,公司2024 年管理费用率为6.65%,同比增加2.68pct,我们认为与部分业务收缩带来人员变动有关。
业务结构持续改善,未来几年毛利率有望稳步上行智慧能源业务持续压缩,2025Q1 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76pct。从2025Q1 来看,公司业务结构持续大幅优化,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收入同比下降超90%,收入占比大幅降低;其余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3%,毛利率为37.43%。2025Q1 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2.11%,同比提升14.76pct,受益毛利率较高的非智慧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的较块增长。
产品类业务结构持续改善,毛利率有望稳步上行。①注塑机及配套业务:精简传统液压注塑机,进一步发力电动注塑机,2024 年电动注塑机订单量同比增长约150%;②数控机床业务:人形机器人及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相关零部件加工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需求明显增多,在手订单饱满;③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毛利率更高的工业机器人占比持续提升,毛利率较低的自动化业务随项目制业务的收缩而减少。
围绕运控、伺服、视觉等底层技术持续投入,积极推动具身智能场景落地围绕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技术三大底层核心技术持续投入,构建“场景+数据+AI”多驱动体系。依托X5 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及制造业场景数据优势,探索具身智能与工业场景融合,打造IT 与OT 协同的创新生态。强化与AI 大模型厂商合作,推动智能装备在结构化工业场景的算法迭代与产业化应用,实现机器人从“能干活”向“会干活”转变,打造“最懂工艺的智能机器人”,推动具身智能生态化、商业化、产业化成功落地。
与华为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公司以运动控制作为切入口,推出“感-算-控”一体化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并实现工业场景的应用。该运动控制平台在智能与具身结合过程中起到类似“小脑及脊椎”的联接作用,是实现具身智能的核心部件。凭借应用场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上的长期积累,公司已经与华为云、智谱、阿里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拓斯达持续推进“聚焦产品,收缩项目”战略转型,业务结构持续改善,主动减少低毛利、高定制化的项目类业务,聚焦标准化、可复制的核心产品,未来几年整体毛利率有望稳步上行。此外,公司围绕运控、伺服、视觉等底层技术持续投入,与华为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有望构建新的增长极。
预计公司2025-2027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2、0.85、1.9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31%、100.67%、132. 64%,对应PE 分别为324x、161x、69x,考虑到公司业务结构逐步改善,以及具身智能领域持续的投入,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分析
(1)宏观经济波动和下游行业周期变化风险: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注塑机及其配套设备、数控机床、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3C、光电、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关联较为紧密,因此,公司的生产经营将受到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下游行业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虽然公司坚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技术创新水平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积极拓展新产品线,扩大下游服务范围。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下游行业出现周期性变化,仍将会对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2)应收账款风险:2022 年末、2023 年末、2024 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00,997.94 万元、213,182.67 万元、125,795.85 万元,占资产总额比例分别为30.22%、30.05%、21.19%。其中,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77,790.38 万元、118,018.38 万元、66,184.21 万元,占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2.11%、50.55%、45.10%,系应收账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主要原因系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导致,公司一直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和风险控制,对于应收账款的监督及催款执行力度较大,以及在报告期内对该业务进行持续收缩,但因下游锂电、光伏客户经营情况的变动存在不确定性,应收账款仍存在不能及时收回的可能性,可能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假设公司2025-2027 年的信用减值损失/营业收入分别在原有假设的基础上下滑1pct,即2025-2027 年的信用减值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03%、1 9.15%,则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变为0.25 亿元、0.71 亿元、1.81 亿元,有一定的下滑幅度。
(3)产品替代及技术失密的风险:公司所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竞争能力。若公司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公司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
□.吕.娟./.许.光.坦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