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瑞浦(688536):四大市场平台化布局 工业、汽车领域优势明显
核心观点
1、经历前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和库存逐步去化后,公司下游终端需求回升,公司整体出货量和营收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公司加强了研发、销售、管理等各项费用的管控,有效控制了相关费用的增长,使得相关费用并未随营业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增加,释放利润弹性。
2、公司业务在汽车、AI 服务器及其相关通信、新能源(光伏逆变、储能等)、电源模块、电网、工控、测试测量、家用电器等市场持续成长,且通过与创芯微的业务融合,公司实现了在工业、汽车、通信、消费电子四大市场的全面布局,在四大主要市场销量及收入均取得增长。
事件
公司发布2025 半年度财报。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9 亿元,同比增长87.33%;归母净利润0.66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2025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7 亿元,同比增长71.96%,环比增长25.03%;归母净利润0.5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环比增长222.07%。
简评
1、收入连续5 个季度环比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5 年上半年,经历前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和库存逐步去化后,公司下游终端需求回升,公司整体出货量和营收实现大幅增长。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9 亿元,同比增长87.33%,公司营收已实现连续5 个季度的稳步增长。分产品线来看,上半年信号链芯片实现收入6.43 亿元,同比增长53.66%;电源管理芯片实现收入3.06 亿元,同比增长246.11%,收入增长迅速。公司上半年盈利能力持续改善,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568.67 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归母净利润7,815.38 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012.38 万元,环比增长222.07%,释放利润弹性,主要得益于公司加强了研发、销售、管理等各项费用的管控,有效控制了相关费用的增长,使得相关费用并未随营业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增加。
2、全面布局“工业、汽车、通信、消费”四大市场,工业、汽车领域优势明显通过与创芯微的业务融合,公司实现了在工业、汽车、通信、消费电子四大市场的全面布局,在四大主要市场销量及收入均取得增长。
(1)工业市场:公司在工业市场积累的可销售产品超过2000 款,覆盖的客户数量超过6000 家。上半年公司在新能源(光伏逆变、储能等)、电网基础设施、工业电源模块、测试测量(电池检测等)、工业控制、电器等市场应用领域收入进一步增长,运放、ADC、接口、电源管理、隔离等产品在工业市场出货量持续增加,工业市场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2)汽车市场:公司与多家Tier 1 公司、车企保持深入合作关系,车规级产品已在智能驾驶、车身控制、动力系统、车载视频、照明等多个系统中应用,上半年总成交客户数量、客户平均产品采购类别及采购量进一步增加,带动整体出货量及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目前,公司在汽车市场已积累可供销售的产品近300 款,其中,上半年新增的数量超过90 款。
(3)通信市场:无线基站市场业务稳中有升,用于新一代5G 基站的64 通道模拟前端AFE 已量产;光模块市场业务继续增长,其中AFE 产品在光模块市场领域份额提升;在通用及AI 服务器市场,公司I3C、多路电流和功率采集等新产品开始陆续出货。
(4)消费电子市场:锂保芯片在手机、移动电源、无线麦克风等市场业务实现增长,市场拓展范围持续扩大,除继续深耕手机、可穿戴等主要市场,产品应用与推广已深入更多细分领域。公司更新迭代多串锂保芯片,满足电动自行车、储能电源、电动工具、扫地机器人、UPS 后备电源等领域多元化应用需求。
3、创芯微并购融合成效显著,开辟新业务增长点2025 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推进对创芯微的并购整合,围绕销售、研发、运营端的业务融合工作不断深入,并共同营造具有广泛共识的企业文化。公司与创芯微将持续在质量管控、客户资源、IP 共享、产品定义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受益于2025 年上半年消费电子市场回暖的影响,创芯微2025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8 亿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之后的净利润为3,642.46 万元。并购融合为公司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4、我们建议持续关注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业务在汽车、AI 服务器及其相关通信、新能源(光伏逆变、储能等)、电源模块、电网、工控、测试测量、家用电器等市场持续成长,且通过与创芯微的业务融合,公司实现了在工业、汽车、通信、消费电子四大市场的全面布局,公司整体出货量和营收实现大幅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5 年-2027 年收入分别为20.01 亿元、25.05亿元、30.36 亿元,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1 亿元、3.09 亿元、4.98 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140、64、40 倍,维持“买入”评级。
5、风险提示
(1)市场需求恢复不达预期:如果发生宏观景气度下行、需求持续低迷、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公司不能有效拓展国内外新客户、公司无法继续维系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等情形,且公司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存在业绩下滑的风险。
(2)产品研发及迭代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持续研发新产品是公司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未来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突破技术难关,无法研发出具有商业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公司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及毛利率下降的风险;未来如果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行情有较大波动或公司无法通过持续研发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公司产品价格、毛利率下降,将对公司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刘.双.锋./.何.昱.灵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