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能科(002322)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双碳”目标倒逼能源行业加速转型,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当前至2030年为电力系统加速转型期。2024年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新一代煤电升级等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电力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完善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2024年1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增强电力安全治理能力、完善电力安全治理措施、提升电力安全监督管理效能4项具体建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的总体要求。明确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严格落实能耗、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要求,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推动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4年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推动实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输配电、风电、光伏、水电等领域实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将推进火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输配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风电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推进光伏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稳妥推进水电设备更新改造、推进清洁取暖设备更新改造、以标准提升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作为重点任务。将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支撑三大措施保障重点任务完成。 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到2027年的主要目标是: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分级分类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到2027年底前形成一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久久为功建成若干各美其美、群众满意的示范样板,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累经验、树立标杆。公司深耕电力信息化与电力环保智能仪器行业,沉淀了深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专业的人才资源。当下,“双碳”目标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等多重战略目标齐驱并驾,为公司的业务稳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坚实的行业支撑。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能源行业正朝着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2024年,公司积极拥抱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7,651.68万元,较去年下降1.76%,但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利润27,748.57万元,同比增长12.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413.21万元,同比增长14.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