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臣医疗(688013)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公司秉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国内国外双轮发展策略,聚焦超微创、电动智能、集约式智能手术平台及执行末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创新,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提升业务拓展效能,并不断优化内部运营管理,有力支撑了公司业务的稳健增长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48%。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各项重点工作如下: (一)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产品线布局 根据公司“以末端执行部件(endeffector)驱动的微创化能力+以MA平台承载的手术机器人智能化生态”的双引擎技术战略,研发团队聚焦超微创、电动智能、集约式智能手术平台及执行末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持续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领先产品。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金额为1,889.63万元,同比增长21.34%,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10%;公司的研发投入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全球新增专利申请数量11件,新增授权53件,其中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新增授权数量44件。公司与德国贝朗(B.Braun)达成的MicroCutter项目合作深入推进,已转移的118项微创外科相关专利,加速了术中关键时刻所需要的各类超微创产品的开发。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TSN电动吻合器”在海外2个国家取得产品注册证;“TSK电动吻合器”处于产品注册阶段;“第三代腔镜切割吻合器和钉仓组件”项目,已经完成多轮中试,产品稳定性大幅提升,将进入到注册阶段;基于微创执行端技术的积累,“OELC腔镜吻合器组件”项目,产品开发进展顺利,目前处于试制阶段,即将进入到模具开发过程;公司基于行业及技术发展趋势布局开发的微型化、轻量化的集约式智能手术平台及执行末端(MA)项目已突破诸多软硬件核心关键技术,进入第一代产品发布和产业化的快车道,为AI技术浪潮在外科领域赋能做好充分准备;基于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研判,公司持续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对战略研发项目进行动态评估和优先级调整。 (二)积极拓展市场,国内国外双轮驱动 公司持续通过CRM和PRM的定制化结合,利用数据挖掘和AI技术进一步推动营销数字化转型;同步加强全球学术推广与产品准入工作,有力支撑国内外市场拓展。 国内市场方面,公司严格执行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要求,保障中选产品稳定供应;认真评估市场竞争态势,积极响应国家和各地集采政策,在保证产品临床质量为第一要素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内部潜力,平衡公司健康发展指标,采用合理竞价的方式参与集采招投标,实现企业经营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同时,公司积极推动国内准入事项,为布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基础。 国外市场方面,公司不断加大海外业务资源投入,深化与世界领先的专业医疗设备及器械公司德国贝朗医疗(B.Braun)的合作,重点推进空白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报告期内,公司新增3个国家市场准入资质,新增海外产品注册证14张,海外市场覆盖国家和地区达64个,全球化布局进程持续加速。 (三)加强质量管控,生产流程智能化 公司持续践行“安全、规范、敏捷、创新”的质量方针,并基于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持续完善、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和提高公司管理品质。在生产线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持续改进供应链体系的质量管理和品控能力,打通上下游质量管理联动,拓展质量管理新模式,提升质量协同效率和供应链安全,降低组织运营成本。深入开发制造执行系统(MES),优化灭菌管理的整个流程,增强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灵活性;优化质量管理系统,增添更多的质量检测点和检测标准、完善从零件来料到市场产品反馈的信息追踪系统,达成全面的质量追溯;借助实时的数据监控,持续加强质量管控力度,提升生产效率与敏捷性。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数字化。公司生产车间内已实现网络全覆盖,结合智能传感设备、工业网关设备与控制系统,形成集成化、自动化产线。主要生产设备全部接入工业以太网,并集成应用MES、ERP、PLM、CRM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设备互联互通、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衔接,以及各环节数据交互,不仅提升了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还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实现了管理一体化、生产可视化,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产品良率、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公司持续进行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以及新设备引入,并充分开拓生产设备的数据互联互通,不断完善设备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设备的寿命、维修、维护保养等实行高效管理。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公司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与深度学习的技术,不断尝试采用AI技术加强智能制造系统、提升生产效率,并配合机器视觉提升质检效率。 (四)优化内控机制,业务流程数字化 基于发展需求以及未来战略,公司通过“业务流程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智能化”三大路径,加速推动数字战略转型,着力打造数字化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在原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公司持续更新系统架构,升级基础设施及服务,显著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及工作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持续性和可靠性。 在业务流程数字化方面,公司完成制造执行系统(MES)的重要升级,显著提升系统操作速度与用户体验,实现单据打印功能优化;实施关键流程改造,重点优化灭菌管理及生产有效期管控流程;成功上线智能费控系统,实现费用报销全流程电子化与自动化处理。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信息化办公平台完成全球化适配,解决海外用户访问痛点,提升跨时区协作效率;完成PLM系统稳定性升级及文件服务器扩容,增强数据存储安全性。在生产智能化方面,以智慧车间改造项目为核心,通过设备联网、AI视觉检测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生产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与智能化决策能力,为产品质量提升与生产效率优化奠定技术基础。 (五)持续培养和激励人才,提升组织效能 公司始终秉承“创新、长期主义、开放包容、靠谱、成长”的文化价值观,锚定清晰的战略蓝图,坚信人才是第一资源,组织是实现公司战略的核心载体,而组织变革和效能提升是保障公司持续稳定成长、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 报告期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公司聚焦未来十年战略发展的需求,着力建立富于创新精神、自律精神、自由与责任的企业文化,为组织发展注入精神内核;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持续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推行“外部引进+内部发展”双轨用人模式,着重选拔并储备产品研发、生产运营、IT及数字化、营销及学术推广、综合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核心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建立和优化人才盘点、管理培训、绩效考核、轮岗继任、职业发展等全方位的管理机制,为梯队建设提供有效的系统性支持,保证战略规划的顺利落地;在人才激励方面,公司以长效激励机制筑牢人才留存根基。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并完成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三批股份归属和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批股份归属,通过持续完善薪酬激励体系,有效实现股东、公司与员工利益的共赢,共同关注和推动公司健康长远的发展。 非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