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新研(30015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航空航天板块 航空航天装备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的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是其独特属性,在制造能力及资质准入方面均有较高的行业壁垒。随着我国航空航天装备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和能力的快速发展,所需的配套需求和能力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区别于一般的机械制造行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正日益向高技术和提供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高精尖先进制造技术的方向发展。 重要的是,航空航天装备作为装备制造领域“天花板”级的存在,其技术和市场的覆盖性和产业引领作用更值得称道,除了民用航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内的适应性外,船舶、核能、新能源等不同延伸的领域都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参与航空航天军品零部件制造配套的主要民营企业之一,与行业内相关军品零部件制造配套的民营企业相比,在技术、研发、设备能力、资质、客户范围、参与装备的型号种类、规模等基础能力和资源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厚的积累和相对优势,行业定位和发展脉络也与国家大力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政策需求相契合。当前公司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继续聚焦各军品主机厂业务发展而不断“强身健体”的同时,拓展业务领域和深耕发展。 在当前全球安全局势日益严峻、我国地缘政治及安全形势持续紧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的形势下,我国强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加快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任务不仅紧迫且将长期持续。增加国防支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防压力仍是国家国防发展的常态,国防军费开支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的态势。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防支出中装备费比重的提高,正如2019年 7 月国防部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所述,“加大淘汰老旧装备力度,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装备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事实上,据白皮书披露,近年来我国军费中装备费的占比一直是持续提升的,自2010年的 33.2%提升至2017年的 41.1%,装备投入复合增速达到 13.44%。另一方面,随着2020年 11月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强调“坚定不移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推动全军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重点推进实战实训,深入推进联战联训”决策的实施,军队实战化训练的强度和频次逐年提升,从装备更新的需求方面进一步驱使军工装备行业继续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国防支出的增长,加之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加强实战化训练的要求,同时激发了装备迭代的需求和装备数量的提升,支撑着军工装备研制生产领域的持续增长。 我国“十四五”规划对国防军工行业的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建设目标,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以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十四五”规划高度概括了我国军队建设的状态及发展方向,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会贯穿整个“十四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从而支撑军工企业订单持续增长。而且,因军工产业对军品质量、供应商的保障能力始终处于高标准、严要求的状态,参与其中的民营配套企业无疑具有先发优势和长期稳定增长的市场需求。 从航空航天军工装备制造产业角度看,新一代装备趋于成熟并进入批产列装,供需共振推动行业景气上升且仍处于持续放量增长阶段,自主研发能力需求持续增强带动相关配套需求不断增长。航天市场方面,随着新型武器装备的快速放量和“实战化训练”的消耗加剧,配套需求稳定增长。加之国家先后出台的有关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凡此种种都针对当今局势未雨绸缪,为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近年来以及后续相当长一段时期驱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的根本因素。 虽然,近年相比往年航空航天军品行业订货量相对有所减少,公司业绩也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可以肯定的是暂时性的短期调整并不会改变我国国防军品装备长期加速发展、放量增长的大趋势! 民机方面,2024年中国商飞 C919客机开启规模化交付进程,年产量突破 50架,总订单数突破 1200架;ARJ21开启系列化发展道路,主力机型 ARJ21~700年交付量突破 50架,累计交付超过 200架,成为国内支线航空主力机型,其系列发展机型 ARJ21货机、ARJ21公务机均开启并完成交付首架机。公司航空航天版块子公司四川新航钛历经十多年的科研创新,已成为国内航空、航发、航天、船舶、核电等各主机厂的重要供应商,客户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公司已成为同行业民营企业中客户范围较广、参与装备型号较多、涉及工艺链价值链较长、产能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 2024年,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所呈现的重大亮点在于:在政策和技术双重驱动下,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迎来的行业快速发展的“元年”,以2024年 1月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深化方案》为标志,我国低空经济行业发展启动进入发展“快车道”;以2024年 2月发布的《关于加速商业航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起始,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开启了航天领域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有力推动了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从“小众赛道”向“新质生产力支柱”的跃升,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注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农牧机械板块 农机行业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波动较大。 政策方面:近年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和政策调整,农机补贴呈现下坡趋势,主要体现在补贴资金增速放缓、补贴范围调整、补贴方式优化等方面。 1、农机补贴趋势下降的表现 1)补贴资金增速放缓 总量增长趋缓: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从2018年的18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36亿元,年均增长率约5%,但增速逐年放缓。 地方配套压力:部分地区财政压力较大,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影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 2)补贴范围调整 重点领域聚焦:补贴政策逐步向高端智能农机、绿色环保农机、薄弱环节机具倾斜,传统低端农机补贴减少。 部分品目退出:部分技术落后、市场需求饱和的农机品目被移出补贴范围。 3)补贴方式优化 差异化补贴: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机具类型实行差异化补贴标准,部分地区补贴额度下降。 定额补贴:对部分品目实行定额补贴,补贴金额相对固定,难以覆盖价格上涨部分。 2、农机补贴趋势下降的原因 1)政策目标调整 从“增量”到“提质”: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政策重点从扩大农机保有量转向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从“普惠”到“精准”:补贴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性,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丘陵山区等薄弱环节,减少对饱和市场的补贴。 财政压力加大 中央财政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科技等领域倾斜,农机补贴资金增长受限。 地方财政压力: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影响补贴政策实施。 市场环境变化 农机保有量饱和:传统农机市场趋于饱和,新增需求减少,补贴政策拉动效应减弱。 行业竞争加剧:补贴政策调整加剧行业竞争,部分企业依赖补贴生存,缺乏市场竞争力。 3、农机补贴趋势下降的影响 1)对行业的影响 推动转型升级:补贴政策调整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开发高端智能农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加速行业整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面临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 2)对农户的影响 购机成本上升:补贴额度下降可能导致农户购机成本上升,影响购机积极性。 选择更加理性:农户更加关注农机性能和质量,而非单纯依赖补贴。 3)对市场的影响 高端农机需求增长:补贴政策向高端智能农机倾斜,推动市场需求结构优化。 低端农机市场萎缩:传统低端农机市场需求进一步下降。 粮食价格方面:2024年中国玉米供需格局总体相对宽松,供应量同比上一年增加,需求量同比下降,理论供需差同比增加,导致玉米价格同比2023年略低。 数据方面看,其中2024年初,玉米价格处于全年高点,高点价位是1月初的2420.01元/吨,较2023年9月2日高点价格(2880.26元/吨)跌幅是15.80%。2024年内低点价位是 9月底的 2080.14元/吨,较2023年年末低点价位(2422.26元/吨)跌幅 14.12%。 2024年(1-10月)年内高低价差为339.87元/吨,较去年缩小118.13元/吨。 行业调整周期影响:2022年,农机行业动力机械“国三升国四”排放升级政策落地实施成就了行业内近年来的销售小高潮,但是,也造就了2023年和2024年的市场透支和销量回落,行业下行迹象明显。从目前的行业运行情况看,农机行业处于调整阶段的周期仍在拉长,不单是2024年,甚至未来几年,农机市场低位运行特征仍会延续。 供给端过剩影响:农机行业供给过剩的现象也是存在已久,供大于求,就会出现市场竞争白热化,拼价格、抢用户,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牺牲产品质量的现象就出现了。 据统计,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22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2428亿元;国内农机制造企业能够生产 14大类 50小类 4000多种农机产品;国内农机保有量达 2亿台套,总动力超过 11亿千瓦。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伴随着动力机械“国三升国四”政策落地,以拖拉机、收获机等产品为主要代表的动力农机发动机升级全面启动,不仅发动机的成本增加,而且发动机加尿素等因素都促使了整机使用成本增加。用户盈利预期下降。 补贴政策拉动不足影响:2024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有三个环节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一是,补贴政策启动较晚,今年正好处于新旧三年补贴政策交替期,加之政策主管部门领导层变化,政策落地出现严重滞后。二是,多地补贴资金不足,一些地方的年度补贴资金已经用完,对市场形成利空影响。三是,个别省份补贴系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影响农机企业产品投档及其他相关工作开展。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6,491.75万元,同比下降44.16%,归母净利润亏损31,856.79万元,2024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为250,245.81万元,归母净资产为-27,122.21万元。 2024年度,公司仍然以农机+航空航天双业务为主营业务体系,2024年,农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53,221.18万元,同比下降48.36%,净利润为 1,218.39万元,同比减少94.21%;航空航天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3,270.57万元,同比下降34.63%,净利润为亏损35,233.00万元。导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历史债务过重和资金压力等内因影响,叠加行业政策和产业周期性调整影响等外部不利因素,公司本年度航空航天业务复苏不及预期,农机业务下游及终端景气度不足,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下降,未能实现扭亏为盈。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专用设备制造(农机) 销售量 台 1,652 2,844 -41.91%生产量 台 1,264 3,634 -65.22%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农机板块销售量下降的原因:受行业销售市场持续低迷和产业周期性调整影响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农机业务下游及终端景气度不足,造成公司销量下降; 农机板块生产量下降的原因:产品销量下滑,且年初产成品库存较大,本年度减少生产量适应市场变化;农机板块库存量下降的原因:公司减少生产量,积极消化往年库存。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本年由于销售收入下降,又对内部各项成本开支进行控制,导致各项成本开支均相应下降。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本期对孙公司贵州明日宇航工业有限公司进行注销清算,减少合并范围主体 1 家。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销售费用 26,673,916.20 32,400,099.75 -17.67% 本年销售收入下降,各项销售费用如销售人员薪酬及市场费用均相应下降。管理费用 145,266,062.46 164,588,779.60 -11.74% 本年控制内部各项开支成本,管理费用相应下降。财务费用 136,130,258.55 130,210,612.00 4.55%研发费用 45,695,482.61 49,707,806.98 -8.07% 4、研发投入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 ”专项“特种经济作物智能收获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中“加工用红辣椒高效低损收获技术研究及智能化装备创制与应用” 针对加工用红辣椒收获装备适用性差、技术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围绕加工用红辣椒高质、低损、高效机械化收获需求,将通过对加工红辣椒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创制2种智能辣椒收获机新装备,开展试验验证和推广应用,解决我国加工红辣椒机械化收获难题,也是补齐我国在经济作物收获机械装备。 已完成第二轮智能化样机的试制 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加工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有机械化收获装备不能进行高质量收获的难题,集成智能控制技术,研制出适用于不同品种加工辣椒的自走式加工辣椒智能收获机,研究加工辣椒采摘机理,通过理论、台架试验及田间试验,形成加工辣椒机械化采摘基础理论; 完善加工辣椒收获机 械化技术体系,实现对现有加工辣椒收获机技术升级,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实现国产化替代 基本解决新疆及云贵等现有近二百万亩的辣椒机械化高效高质收获,提高辣椒种植的总体效益水平; 对新疆及云贵等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起到积极作用,也是我区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机械化收获,农机户年净收益达86万元,农机户增收显著。通过机具示范推广,加快在国内机收推进进程,提升我区自主知识产权农机品牌在全国农机行业影响力,为加快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进程起到积极作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 针对加工用红辣椒收 已完成第二轮智能化 通过项目的实施,解 基本解决新疆及云贵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 ”专项“特种经济作物智能收获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中“加工用红辣椒高效低损收获技术研究及智能化装备创制与应用” 获装备适用性差、技术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围绕加工用红辣椒高质、低损、高效机械化收获需求,将通过对加工红辣椒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创制2种智能辣椒收获机新装备,开展试验验证和推广应用,解决我国加工红辣椒机械化收获难题,也是补齐我国在经济作物收获机械装备。 样机的试制 决加工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有机械化收获装备不能进行高质量收获的难题,集成智能控制技术,研制出适用于不同品种加工辣椒的自走式加工辣椒智能收获机,研究加工辣椒采摘机理,通过理论、台架试验及田间试验,形成加工辣椒机械化采摘基础理论; 完善加工辣椒收获机 械化技术体系,实现对现有加工辣椒收获机技术升级,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实现国产化替代 等现有近二百万亩的辣椒机械化高效高质收获,提高辣椒种植的总体效益水平; 对新疆及云贵等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起到积极作用,也是我区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机械化收获,农机户年净收益达86万元,农机户增收显著。通过机具示范推广,加快在国内机收推进进程,提升我区自主知识产权农机品牌在全国农机行业影响力,为加快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进程起到积极作用。某直升机机载悬挂及发射系统关键部件制造技术 针对某直升机的机载悬挂与发射装置的随动系统、外挂梁系统及外挂架随动系统等关键组件进行研制。 基于各系统组件服役 的环境所需达到的性 能要求,研究各组件的机械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细长件深孔钻削技术、精密装配技术等系列技术,使其结构性能满足并优于设计要求,同时对现场加工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优化产品批量化持续生产工艺,为研制产品全面产业化奠定工艺技术基础。 工程应用 根据机载悬挂与发射装置的随动系统组件关键结构部件设计技术要求,对零件进行加工变形控制;通过产品结构分析,制定特殊加工工艺达到防止加工振动的目的。 让刀具每齿断削稳定 切削,达到批生产目的。 机载悬挂与发射装置的随动系统组件关键结构部件预研制生产、装配研究能加快及持续保障直升机外挂系统的供应,缩短直升机外挂系统生产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项目研制成功后,可带动地方航空航天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地方航空航天产业多样化集聚区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某大型船舶动力系统核心部件内外花键精密制造关键工艺研究 针对某型船舶一级叶轮、二级叶轮、转轴零件的内外花键进行高效、稳定、精密的制造工艺进行探索,研制TC4花键高效铣削、专用非标刀具设计、型面检测技术等。 已形成初步参数 系统掌握某大型船舶一级叶轮、二级叶轮、转轴等零件的内外花键精密加工工艺,实现大型船舶动力系统关键部件制造 船舶和飞行器一样,心脏构件都是发动机系统,船舶的动力系统,更要提供强劲的推力。随着我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船用发动机和动力系统,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使中国船舶动力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和市场份额。公司掌握船舶核心部件制造工艺为企业拓展船舶市场奠定基础。基于高功率纳秒脉冲 瞄准航空与燃气、清 完成了初步实验探索 本项目采用高功率 项目运用国内领先研激光的钛合金表面渗氮改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洁能源、船舶、轨道交通等战略新兴产业对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需求,基于高功率纳秒脉冲激光的钛合金表面渗氮改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纳秒脉冲激光渗氮机理研究、纳秒脉冲激光渗氮技术在 TC4 材料上的应用研究,解决传统渗氮工艺能耗高、变形大、渗氮时间长等问题,获得厚度均一、表面光滑、结构完整、耐磨性好的渗氮层。项目将逐步建立起钛合金关键零部件渗氮生产技术体系,实现航空与燃机等高端装备渗氮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纳秒脉冲激光对金属渗氮技术研究实现钛合金表面改性,解决传统渗氮工艺能耗高、变形大、渗氮时间长等问题,能够获得厚度均一、表面光滑、结构完整、耐磨性好的渗氮层。该技术的研究成功将完全替代传统渗氮工艺,推广应用至各个领域的轴承、齿轮、连杆、螺纹、凸轮等关键零件的氮化处理,尤其适用于重大、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的快速、高质量制造。 究团队突破“卡脖子”的高功率纳秒脉冲激光器实现钛及钛合金先进材料的表面渗氮工程化应用,并推广应用至航空航天、燃机、船舶、兵器等高端制造领域,具有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军事运用的重大意义。航空发动机关键部段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航空发动机关键部段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瞄准国家航空发动机战略新兴产业对高性能材料 与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配套装备的战略需求,围绕航空发动机关键部段快速、柔性、低成本、高性能、短周期 研制路径,以航空发动机推力系统二元矢量喷管圆转方段作为典型件,开展“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项目转化应用研究,进一步突破大型复杂构件增减材加工“形性”协同控制问题,并逐步建立起 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整体构件增减材制造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航空发动机关键部段系列构件增减材 复合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成果转化研制过程中 坚持需求牵引,瞄准国家航空发动机战略新兴产业对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配套装备的战略需求,通过项目转化应用研究,进一步突破大型复杂构件增减材加工“形性”协同控制问题,并逐步建立起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整体构件增减材制造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航空发动机关键部段系列构件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新工艺、新技术在航天航空结构件制造领域的应用,促进了飞行器零部件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保障了航天航空型号研制生产的顺利进行。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化针对大型航空薄壁增材制造毛坯件精密加工研究开发的新型集成加工技术,不仅能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同时能够延伸应用到汽车、内燃机、矿冶、工程机械、发电、轨道交通、船舶等各类制造行业,为企业拓宽市场奠定新技术基础。大型航空薄壁钛合金铸件随形切削加工技术产业化 大型航空薄壁钛合金铸件随形切削加工技术是新型集成加工技术,克服零件检测复杂、加工易变形、加工效率低等问题,同时能够实现在加工过 基于产业化过程进行技术升级 经过不断地完善及试用,实现航空航天钛合金铸件产品的随形加工,同时能够推广应用于铝合金等不同材质的铸件产品加工。 随着不同材料的铸造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且应用逐步趋于大型、轻量化、复杂化,则该专利技术的高价值应用将得到更加明显地体程中根据铸件的原始特性及预期尺寸要求进行实时调整,随形加工,保证零件的综合尺寸要求,提高加工效率,实现了该类零件的经济、高效、精密加工。 现,可提升公司承接的航空航天薄壁类铸件(框体类、壳体类)加工能力。火箭壳体类零件精密高效低成本加工工艺研究 火箭的外壳其实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蒙皮、桁条和框环。 火箭壳体的加工过程 需要控制温度、湿度、时间等大量工艺参数,以确保结构件的质量可控。随着运载火箭军民两用的出现,火箭壳体不再是单一环形薄壁零件,出现了各类异形件,本研制项目基于运载火箭不同形状壳体加工效率低下、成本高、加工精度难以控制等难点展开工艺研究,实现运载火箭壳体类零件精密高效低成本加工,工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钛合金、铝合金或复合材料等不同材料的火箭壳体制造,同时可移植应用于导弹壳体类零件制造。 工艺研制中 建立运载火箭壳体类零件制造全流程“设备-工艺-工装-刀具-检测”等生产技术,实现壳体类零件加工后称重精度0.1kg,壳体厚度公差范围在±0.2mm,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缩短典型异形壳体整体加工时长150h,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已取得显著进展,未来有望在全球航天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开展精密、高效、低成本的火箭壳体类制造工艺研究,未来可应用于固体火箭、液体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等领域产品制造。公司结合业务发展需要,航空航天板块通过对外社会招聘和内部技术人员转岗等方式增加了研发专项人员,通过增加研发人员公司新研制项目的研发周期明显缩短,且工艺开发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有利于增加公司研发综合实力,对公司未来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起到推进作用。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上年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适用 不适用研发投入资本化率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适用 不适用 5、现金流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817.93万元,比上年增加419.47%,主要原因是本年度营业收入虽下降较多,但通过加强成本控制等措施减少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时合同负债增加和应收账款管理也使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增加,从而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幅较大。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73.42万元,比上年减少1,011.35%,主要原因是上年度收回前期股权转让款项和处置子公司款项导致的同比数据变动。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578.28万元,比上年减少231.39%,主要原因是上年度收到的融资性票据款较多导致的同比数据变动。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本年度归母净利润-3.18亿元,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存在重大差异,主要是由于本期非现金支出确认产生的影响,如计提的资产折旧及摊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费用等都会减少当期净利润,但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务。 四川新航 钛科技有 限公司 子公司 飞行器零 部件产 品、新型钛合金及高温合金材料、机械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需通过环评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销售;新型钛合金金属制品机械加工(需通过环评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航空相关设备制造(需通过环评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自营进出口业务;高性能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需通过环评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需通过环评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检测服务(凭有效许可证开展经营活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 21213.4069 160,818.3售;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的研发、制造(需通过环评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德阳中研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曾用名:德阳新航钛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子公司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新材料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有色金属合金制造;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货物进出 1000 30,452.34 -95,467.48 4,796.18 -1,790.04 -1,908.75口;技术进出口; 医护人员 防护用品 生产(I类 医疗器 械);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 检验检测 服务;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Ⅱ类医疗器械)。 (依法须 经批准的 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1、四川新航钛,控股子公司,公司持股 94.28%,2009年12月22日在四川什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灵杰园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21,213.4069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飞行器零部件产品、新型钛合金及高温合金材料、新型钛合金金属制品机械加工、航空相关设备制造、自营进出口业务、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等。作为公司航空航天板块的主要实施载体,四川新航钛总部在四川什邡,为了维系原有订单,同时满足增量订单的需求,进行了合理区域布局及扩产,并对生产属地化管理,以更好地与客户的配套协作,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主要下设潍坊新航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新航钛科技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以此形成以航空航天业务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平台。2024年度四川新航钛及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534.4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2.98%,净利润亏损 28,391.92万元。 2、牧神科技,全资子公司,2016年11月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20,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机电设备、农牧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林果业机械、轻工机械、节能及环保机械、电气与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试制、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作为农机板块的主要实施载体,目前牧神科技主要下设新疆牧神、吉林牧神等子公司,形成了农机研发、制造、销售的一体化的业务平台。2024年度,牧神科技及其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3,221.18万元,较2023年下降48.36%,实现净利润 1,218.39万元,较上年下降94.21%。 3、德阳中研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2022年11月28日在四川德阳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新材料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有色金属合金制造;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I类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Ⅱ类医疗器械)。(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通过股权转让,目前下设北京新航钛空天技术有限公司及贵州红湖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2024年度,德阳新航钛及其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796.18万元,较2023年下降8.47%,净利润亏损 1,908.75万元。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内未发生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