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捷创芯(688153)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宏观行业与市场情况分析 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核心聚焦于射频前端芯片领域。 集成电路(IC)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通过集成微型电子元件于半导体晶片,推动了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效能与低成本化,其应用覆盖智能手机、物联网、汽车电子、5G通信等领域。 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海关数据显示,当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5492亿块、进口金额3856亿美元,出口量2981亿块、出口金额1595亿美元,贸易逆差显著,反映出国内对高端芯片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度较高。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国内市场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持续攀升,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替代空间。 集成电路包含射频前端模块、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其中射频前端芯片是关键分支,承担信号放大、滤波降噪、频段切换等核心功能,深度应用于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汽车电子等场景。当前全球射频前端市场呈现高度寡头垄断格局,美国、日本企业凭借三十年以上的技术积累、人才资本优势及兼并收购策略,长期主导市场。Yole数据显示,2023年Skyworks、Qorvo、Broadcom等前五家厂商合计占据约80%份额。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出较缓的复苏态势,但增长速度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了显著回调。在中国市场,上半年市场复苏态势明显,消费者换机需求释放显著。然而,下半年,尤其是临近年末,市场需求逐渐放缓,第四季度成为2024年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季度。这反映了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面临着一定的调整压力。 (二)公司经营情况 2024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168.18万元,同比降低29.49%,射频功率放大器模组仍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79.13%。 报告期内,公司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持续深化研发积累与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品品类多元化布局及产业链延伸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于高性能射频前端芯片解决方案的自主研发,通过10余年间持续的设计迭代和量产验证,现已构建覆盖2G至5G全套的射频功率放大器模组产品矩阵,业已成为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领域国内优质的供应商之一。 1) 射频功率放大器 2024年,射频功率放大器模组贡献了166,303.52万元的营业收入,5G射频功率放大器模组实现营业收入90,279.20万元,占该业务线营收比重提升至54.29%,同比增加2.24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持续向高端化演进。 L-PAMiD模组:公司战略级产品L-PAMiD模组于本年度取得重大市场突破。自2024年上半年以来,该产品已成功导入多家品牌客户并均实现了大规模销售。作为一款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它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营收增长点,还在打破国内市场长期以来由国外厂商主导的局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第一代产品的量产经验,推出的第二代产品Phase7LEPlus模组在效率和功耗等关键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目标市场为2025年秋季的品牌手机旗舰机型。这一产品的推出,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高端市场的地位,还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增长潜力。与此同时,公司同步推进的Phase8L模组专注于中高端手机市场,采用全集成设计,支持Sub-3GHz全频段覆盖,具备面积小、价格适中且性能卓越的特点,能够满足中高端手机对高性能、小尺寸和低成本的需求,进一步加速了5G射频分立方案向高集成度方案的转化。 L-PAMiF模组:公司自主研发的低压版本L-PAMiF模组采用创新型架构,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设计,在降低客户系统成本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该产品不仅在相同的目标线性功率下实现了业内更低的电流需求,有效降低智能手机的运行功耗,而且其性能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公司主推的高集成度模组产品之一,其通过与主流平台厂商深度协同,完成了5G射频芯片模组的参考设计认证。这不仅证明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兼容性,也为众多客户提供了一个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基于上述优势,该产品精准锚定高性价比智能手机市场,有力推动公司向成本敏感型细分市场深度渗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报告期末,新一代低压版本L-PAMiF模组正在导入客户,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有搭载该模组的手机上市。 Wi-Fi模组:报告期内,公司Wi-Fi7模组实现规模销售,广泛应用于主流品牌路由器和智能手机,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竞争地位。受益于技术创新,公司已正式推出了第二代非线性Wi-Fi7模组产品,并已进入量产阶段。相较于传统的线性Wi-Fi模组,第二代产品在电流需求上显著降低,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能耗,还能减少设备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新产品在信号传输方面表现出更低的信号衰减,确保了信号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公司还在开发适用于AI端侧产品的大功率新一代Wi-Fi7模组。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公司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为公司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车规5G射频前端解决方案:凭借在射频前端芯片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公司成功 推出了获得车规级AEC-Q100认证的5G车规级射频前端解决方案,并已在终端产品中实现批量销售。这些模组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先进的通信解决方案,能够支持车载导航实时更新路况,确保视频通话更清晰流畅,即使在高速行驶时也能保持稳定连接,满足中高端车型对低时延、高带宽通信的需求。2024年,公司与比亚迪、东风汽车牵头制定的《车用芯片技术-射频前端芯片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蜂窝移动通信》团体标准已顺利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从技术要求、可靠性要求到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为射频前端芯片的设计与试验方法提供了详尽而明确的指导。此标准的制定,为射频前端芯片技术的测试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参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射频细分领域检验标准的空白,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车载通信模组从4G向5G发展铺平了道路,促进了5G渗透率的增长。 卫星通信射频前端模组:随着应急通信需求的不断上升,智能手机市场对卫星通信功能的态度已从最初的观望和尝试,逐步转变为积极推广和广泛应用。卫星通信功能逐渐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多家品牌手机厂商已经陆续推出相关产品。行业分析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已成为卫星直连手机规模商用元年。这些支持卫星通信的手机不仅能够实现卫星通话,还能在没有地面网络的情况下发送短信和进行数据传输,为偏远山区、海上作业等特殊场景提供了关键通信保障,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通信体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卫星通信射频前端模组已成功导入多家品牌手机厂商,实现规模销售。同时,公司正在积极研发下一代卫星通信射频前端模组,以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满足市场对高质量无线通信产品的需求。2) 射频接收端产品报告期内,公司的接收端产品向头部手机批量出货,实现营收43,864.67万元,同比增长26.31%,占公司主营业务的比例20.87%,产品重大研发及推广进展如下: L-FEM: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成功完成新一代L-FEM产品的设计。该产品已在2024年下半年向客户推广,并实现大批量出货。相较于前两代产品,新一代L-FEM在带外抑制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5G应用中复杂网络部署场景的需求。此外,通过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和优化生产流程,新一代L-FEM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确保了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成本,这将有助于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LNABank:2024年上半年,公司完成第三代LNABank产品矩阵的全面升级,形成NSA/SA双模全场景覆盖能力。在非独立组网(NSA)领域,公司对上一代产品进行了迭代升级,实现了在保持性能的同时优化生产成本。针对独立组网(SA)市场,公司新产品已成功导入品牌厂商,并实现了批量销售。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开发新产品,旨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L-DiFEM模组:2024年上半年,公司首代L-DiFEM模组完成商业化落地。该产品集成了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和天线开关,是一款高度集成化、用于Sub-3GHz频段的接收模组。通过结合已推出的L-PAMiD产品,公司为品牌厂商的高端机型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L-DiFEM模组的推出不仅扩展了公司的接收端产品线,也显著提升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2、注重研发团队建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以研发创新为核心战略,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通过引进顶尖人才和系统化培养现有人员,公司成功构建了由资深专家与新锐力量组成的研发梯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创新潜能。为持续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公司推出了专项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奖励机制,覆盖研发全流程,并设置月度之星、优秀讲师、项目奖等各项奖励,激励研发人员探索挑战,推动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同时,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专家资源,通过专业指导和支持研发人员参与外部培训交流,拓宽知识视野,吸收先进理念。 这些综合性措施不仅增强了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研发团队注入了持续的活力,确保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49名,占公司员工比例56.11%,其中30岁以下青年研发人员占比49.00%,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43,797.40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83%。此外,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与发展规划,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为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加强内控建设,完善内控体系 根据法律法规与实际经营情况,公司持续推进系统性内部控制的建设,全面防范经营性风险;在注重生产经营的同时,加强公司治理管控水平,进一步推动业务稳健发展和战略实施。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要求,重视合规诚信经营,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强化内控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开展内控合规宣传及培训,提升并引导员工更好地履行合规责任,推动公司实现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