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达科技(83080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七、 经营情况回顾 (一) 经营计划 回顾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脉络,自2020年起,在技术突破、巨头示范和政策回暖多重因素驱动下,各路资本加速涌入磷系新能源材料赛道,磷酸铁锂行业开启疯狂扩产模式,推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迅速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磷酸铁锂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双重危机,价格战席卷整个行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3,640.17万元,同比增加 126.80%;营业成本 152,792.34万元,同比增加 106.86%;净利润为-16,827.37万元,同比增加 52.83%。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营业绩同比好转,综合毛利由负转正,亏损幅度减小,主要原因如下: 1、产品与市场双轮驱动,推动公司盈利水平修复。报告期内,磷酸铁锂行业震荡调整,为避开内卷严重的中低压密材料市场,大部分磷酸铁锂企业都在积极攻关高压密技术,同时通过降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或积极挺价等措施减亏或争取盈利;但也有许多体量较小或新入场的材料厂为争夺下游订单和抢占市场份额而持续低价竞争。价格方面,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走势基本跟随碳酸锂价格震荡,整体呈现波动下跌趋势;但伴随公司磷酸铁锂三代产品成为主流产品,议价能力更强的三代产品价格上涨并在报告期内得到维持,公司主要产品磷酸铁锂的相对盈利空间有所提升。成本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磷酸铁锂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主要原材料碳酸锂采购价格下滑而降低;同时得益于下游终端需求的有效拉动,公司客户订单增加,产能利用率同比大幅上涨,单位成本同比大幅降低,综合导致公司磷酸铁锂产品单位成本降低。最终表现为公司磷酸铁锂产品盈利水平大幅好转,推动公司综合毛利由负转正。 2、减值损失影响降低,助推公司业绩好转。历经两年多的调整,碳酸锂及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振幅收缩,并在报告期内窄幅震荡,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原材料、产品等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同比大幅减少,报告期内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5,952.70万元,同比减少 64.82%。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生产经营方面的诸多挑战,公司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结合现有研发、工艺、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维护现有的客户结构,巩固优质客户资源优势,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产品迭代,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具体举措如下: 1、聚焦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公司积极做好客户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核心经营理念继续贯穿报告期。伴随磷酸铁锂行业竞争格局的不断调整,下游电池企业产品路线的分化和技术突破,磷酸铁锂材料高端化、差异化趋势明显,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有效且可靠的合作机制,公司积极追踪并不断更新客户需求,围绕其需求与建议,通过持续性的产品迭代及差异化定制,推出个性化、高性能产品以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巩固并不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助推公司业绩修复。报告期内,公司与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派能科技、北京卫蓝等知名企业保持稳定的业务合作,有效保障了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2、持续技术研发,强化竞争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 4,964.50万元,占营收比重 3.23%。公司已实现新一代磷酸铁锂(第四代)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做足准备。此外,公司拥有从前驱体磷酸铁至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完整工艺流程及完整的电池生产线,利用内部资源对磷酸铁锂进行性能检测,及时获取磷酸铁锂制成电池后的自放电、高低温循环、存储等性能情况,有利于公司缩短产品验证周期,有效保障产品品质,加速产品迭代。 3、落实精细管理,推动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降本增效。一方面,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对各工作流程进行全流程的监控与持续性的优化调整,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助推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产线自动化改造及生产工艺优化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公司充分总结、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通过更科学的设计、更智能的设备和更先进的工艺推动降本增效。 4、合理规划产能布局,保障重点项目进度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权衡外部扩张需求及内部发展规划,筹划下阶段产能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具备 15万吨/年磷酸铁及 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在建项目有 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和 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鉴于磷酸铁锂材料高端化、差异化趋势明显,高端磷酸铁锂材料供需紧缺,同时基于保持合理的市场占有率及丰富产品矩阵的需要,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公司实际情况酌情推进上述项目的建设工作,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将形成39万吨/年磷酸铁锂、60万吨/年前驱体及 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的生产规模,产能的提升与产品的多元化将有效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5、畅通招聘渠道,强化队伍建设 伴随行业逐步走出低谷,公司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报告期内,公司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并行,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互为补充,不断进行人才吸纳,积极补充人才蓄水池,调整员工结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同时,公司为员工搭建“内部+外部”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及管理体系,提供管理类、技术类等不同渠道的培养与晋升机制,多渠道引进并多维度培育人才,为公司组建行业先进水平的管理团队与研发团队,为公司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6、积极推动股份回购,强化投资者回报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积极响应市场对于提升投资者回报的呼吁,多举措并行以提升股东价值,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稳定股价并增加股东信心,公司于2024年7月31日实施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拟使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经2025年1月24日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本次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变更为“自有资金、自筹资金及金融机构借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专用证券账户以连续竞价转让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 1,039,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17%。2025年7月30日,公司前述回购股份方案实施期限届满,公司回购股份合计 1,400,41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23%,相关内容详见公司2025年7月31日在北交所信息披露平台(www.bse.cn)上披露的《回购股份结果公告》(公告编号:2025-055)。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办理前述股份的注销手续,后续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亏损,但经营业绩有所好转,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综合毛利由负转正,公司将以扭亏为盈为整体目标,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持续打造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聚能聚势,厚植能力;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强化流程管控和供应链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公司还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二) 行业情况 公司产品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磷酸铁为主,并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储能领域,相关产业链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市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推动、新车型供给的不断丰富、消费者认可度的普遍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等多重因素助推下,连续多年高速发展。报告期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还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强劲韧性。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696.8万辆和 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 40.3%,市场渗透率攀升至 44.3%。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外需求呈现“双轮驱动”的良好格局。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约 588万辆,同比增长35.5%;出口量达 106万辆,同比激增 75.2%。从产品结构来看,商用车成为意外增长亮点,插混车型出口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 35.4万辆,同比增长55.9%;出口 4.9万辆,同比激增 2.3倍;插混汽车出口 39万辆,同比增长2.1倍,增速远超纯电动汽车的 40.2%。种种数据表明,海外市场正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数据来源:中汽协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产业协同效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容,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同步增长。据 GGII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统计,2025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477GWh,同比增长49%。电池类型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磷酸铁锂电池上半年累计装车 244GWh,同比增长73%,占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的 81.4%,主要系磷酸铁锂电池在快充及续航里程方面的短板逐渐弥补,加之海外车企加速切换磷酸铁锂电池带动其出货增长。三元电池装车量 55.5GWh,占比 18.5%,同比下降10.8%。鉴于三元电池在高端车型与低温性能需求场景中仍具不可替代性,未来市场或呈现“两极分化、长期共存”的格局。 2、储能行业 2025年上半年,源于抢装与提前备货的双重需求,储能市场表现强势。根据 GGII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 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为 265GWh,同比增长128%,锂离子电池仍为主导技术。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大储市场 5月底前的抢装行情对上游电芯需求增加明显,后续随着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对独立共享储能需求预计维持向好。海外方面,美国电力储能需求维持高位,抢出口需求在上半年出现阶段性的小幅爆发;欧洲经历前期去库周期即其他事项影响,户储订单显著回升刺激终端安装需求释放;新兴市场中,中东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大储需求延续强势。从产品类型来看,2025年 314Ah电芯已完成全面产能切换,其国内市占率突破 70%。规模化生产大幅度摊薄成本,叠加海外订单激增与“531并网”节点驱动的抢装需求集中释放,整体形成供略大于求的格局,推动 314Ah电芯价格出现小幅下降。而 280Ah电芯当前主销注重安全性的欧洲及澳洲市场(该区域市占率超 50%),因供需平衡稳定,对整体价格拉动有限。 2、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总结2025年1-6月,由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需求拉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稳步上升,进一步夯实其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主导地位。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 776GWh,同比增长68%。对应 2025上半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 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 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比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 77%;三元材料出货 35万吨,同比增长15%;钴酸锂与锰酸锂材料出货分别为 5.9万吨、7.4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 28%、25%。 数据来源:GGII 从价格来看,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整体走势依然主要跟随碳酸锂价格波动,整体表现为震荡回落。作为关键原料支撑,碳酸锂在第二季度出现持续快速下降的趋势,导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跟随下跌,平均跌幅超 3000元/吨。SMM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在 5.8万元/吨-7.8万元/吨上下窄幅波动,整体呈现下跌趋势;期货方面,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由 8.2万元/吨跌至 5.8万元/吨,并在 6月底迎来反弹;中高端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跌破 3万元/吨关口,三代产品价格向原本二代产品价格靠拢,产品议价能力下滑。 数据来源:SMM 从市场供需来看,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2024年下半年的过剩行情。需求方面,SMM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芯总产量约为 367GWh,同比增加 76%;储能电芯总产量约为208GWh,同比增加 61%;消费电芯总产量约为 7.76GWh,同比增加约 88%;总产量合计约为 583GWh,同比增加 70.6%。折合总需求约为 14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较上年同期增加约 55万吨。供给方面,2025年上半年我国磷酸铁锂材料总产量约为 157万吨,同比增长82.3%。然而行业 CR10有所下滑,由2024年上半年的 81%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 75%,这主要是由于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部分磷酸铁锂新进企业低价入局以获得部分头部电池企业订单,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产量逐步增加,行业竞争激烈。 数据来源:SMM基于市场交流的加工数据 综上所述,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行业的双重支撑,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增加 68%;但受碳酸锂价格探底及供需结构错配的影响,磷酸铁锂材料整体议价能力随时间递减,产品价格跟随下探。映射在公司上,具体表现为主要产品磷酸铁锂销量同比翻倍增长,盈利水平大幅改善,但尚未实现扭亏为盈。展望全年,高压密产品成为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的必争之地。需求端,新能源汽车下半年有传统旺季作为支撑,叠加国内外储能项目均有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储能总体需求向好,预计2025年下半年的整体终端需求增量稳定;供给端,产能过剩局面延续,价格战反复,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上涨存在阻碍;原料端,碳酸锂价格反弹的持续性问题影响着中游材料厂的采购计划,但碳酸锂价格在下半年大幅反弹的预期仍不明朗,挤兑磷酸铁锂价格上行空间;产品方面,二代、三代产品议价能力逐步走低,三代半及四代产品成为磷酸铁锂企业业绩扭转的重要抓手。 (三)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四)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98,950,000.00 4.48% 403,500,000.00 8.98% -50.69% 其他流动负债 64,595,573.42 1.46% 49,835,122.20 1.11% 29.62%资产负债项目重大变动原因:应收票据较上年期末减少 ,主要是由本期收到的应收票据减少及期初应收票据在本期到期承兑导致;应收账款较上年期末增加30.43%,主要由于本期公司销售数量及销售价格增加使得销售规模增加,应收账款相应增加; 长期借款较上年期末增加100.00%,主要是因生产经营需要,本期新增长期借款导致; 43.45% 6,042.87 其他流动资产较上年期末减少 ,主要由本期收到增值税留底退税 万元导致; 应交税费较上年期末增加 ,主要由本期应交增值税增加导致;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较上年期末减少50.69%,主要由本期偿还到期贷款导致。 2、 营业情况分析 (1) 利润构成 本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主要原因是 年上半年,公司磷酸铁锂产品销售数量较上期大幅增加,且销售价格上涨,综合使得本期营业收入大幅增加;本期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106.86%,主要原因是本期产品的销售数量大幅增加,使得生产成本相应增加; 本期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30.90%,主要由本期计提股份支付减少导致; 本期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 ,主要是本期计提股份支付减少,研发合格产品确认为存货的规模较上年同期增加及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减少等,综合导致本期研发费用减少;本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56.68%,主要由本期贴现利息支出大幅增加导致;本期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 ,主要是本期应收款项增加导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本期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64.82%,主要是本期产品销售价格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减少导致资产减值的损失减少;本期其他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 ,主要由本期摊销与资产相关政府补助收益增加导致; 本期营业利润、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52.91%、52.83%,主要原因是本期产品销售数量及销售单价增加,同时公司产能利用率提高使得摊销成本降低,综合导致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增长; 本期营业外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32.72%,主要原因是本期对外捐赠支出及其他赔偿支出减少。 (2) 收入构成 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166.25%,主要原因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销售数量较上期大幅增加,且销售价格上涨,综合使得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其他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 99.06%,主要由本期对外销售碳酸锂减少导致;主营业务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 137.51%,主要原因是本期产品的销售数量大幅增加,使得主营业务成本相应增加;其他业务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 97.92%,主要由本期碳酸锂对外销售减少导致该业务成本减少。 3、 现金流量状况 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期增加 73.23%,主要原因是本期销售收入大幅增加,使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本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期增加 90.62%,主要由本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大幅减少导致。本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期减少 104.57%,主要是由于本期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减少,同时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增加综合导致。 4、 理财产品投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