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康技术(83087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七、 经营情况回顾 (一) 经营计划 2025年上半年,公司紧密围绕"市场深耕、技术突破、管理提效"三大战略主线,在能源基建投资加速、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政策引领、自然灾害防治需求提升的行业机遇下,构建“先进制造+技术+服务”生态,提升价值链地位,实现营业收入 1.68亿元(同比增长1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234.47万元(同比增长14.33%),整体经营质量稳中向好。 1、市场拓展:行业深耕与区域协同成效显著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深耕能源、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行业,把握了国家骨干水网建设、水库大坝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核电站建设、地灾防治以及公路高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建设等细分领域市场机遇,市场拓展成绩斐然,公司营收规模和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公司积极拓展西部市场,在西藏林芝市设立西藏办事处,为国家重大水力发电工程及西部水利水电事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在水利行业,公司参与了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引江补汉引水工程、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安全监测项目、淮河入海二期海口枢纽项目、北洺河幸福河湖建设工程、东阳市石马潭水库监测项目设备采购等项目。在能源行业,公司参与了甘肃张掖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工程项目、浙江景宁抽水蓄能电站内观监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安全监测项目、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工程、乌海抽蓄大坝观测仪器采购项目、肃南皇城抽水蓄能项目仪器采购项目、巴拉水电站安全监测项目自动化设备采购项目、柬埔寨维玛康水电站安全监测项目以及重庆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安全监测项目,此外公司还参与了帆石海上风电、苍南海上风电、临高海风风电及宁德海上光伏等新能源等项目。在核电细分行业,公司在持续为广东太平岭等核电站提供设备供应及相关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参与了浙江三澳核电厂、广东陆丰核电厂机组核岛土建工程变形相关的监测技术服务工作。在交通及智慧城市行业,公司参与了内蒙古2024年度桥梁健康监测项目、来宾西红水河特大桥安全监测项目、广东省公路边坡监测项目(供应锚索测力计和数据采集设备)、石太高速公路改扩建基础设施监测与预警系统硬件采购项目、张靖皋长江大桥施工监控传感器及配件采购项目、江苏省国省道智慧桥梁项目、邵家渡大桥及接线工程健康监测项目,以及扬州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等项目。公司上半年在交通行业的签约额和收入较去年同期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在自然资源行业,公司成功中标贵州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建设及运维项目。 2、研发创新:技术优势持续强化,产品竞争力提升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持续提高产品研发投入,深度布局传感技术与物联网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优化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实现从产品研发到量产的快速转化。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 7.58%,获得 6项相关产品测试检测认证,新获 1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明专利。公司研发的新一代光纤光栅传感器正陆续转产并与水利、交通行业客户签订合同,逐步实现批量交付;集供电-感知-采集-边缘计算-本地实时报警于一体的低功耗无线智能测振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条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的桥梁、边坡;基于国产器件的 G云平台和自动化数据采集仪取得中国赛宝实验室的产品测试证书,为公司更好的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实现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实现“智能化+多数据融合+IOT云”的智联网服务,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3、管理提效:精细化运营纵深推进 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态度,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全链条管理优化与关键领域突破,持续推动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公司持续优化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平台,为优化组织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组织敏捷响应及预见市场变化;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设制造中心和工程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运营效率;公司市场与解决方案部、交通行业 BU、水利信息化行业 BU、核电行业 BU、自然资源行业 BU,正式运行,效能输出稳定;公司建立了更加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体系,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和调整,初显成效;采购方面,公司通过采购成本控制、交付保障、质量管理和服务优化,进一步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加强风险防控能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着力提升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公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人才核心竞争力;制定“应届生培养康源计划”,成效显著,以新生代人才的蓬勃朝气为组织注入鲜活动能;绩效薪酬体系有效落地,推动绩效提升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行业情况 1、传感器行业情况 传感器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中国制造 2025”的基石。行业向着系统化、微型化、智能化、无源化、网络化和产业化快速发展,与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云平台技术、感知技术、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趋势明显。仪器仪表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的“神经末梢”,正经历从传统测量工具向智能感知终端的深刻变革。 在工业 4.0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生态体系重构趋势显著。新基建推进仪器仪表新技术、新需求催生仪器仪表新产业、国产替代带来仪器仪表新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行业内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公司下游行业情况 (1)能源 抽水蓄能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核准 12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 1470万千瓦,新增水电并网容量 393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 110万千瓦,抽水蓄能 283万千瓦。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全国共普查筛选出资源站点 1500余个、总装机容量约 16亿千瓦(含已建、在建及规划选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容量超 5800万千瓦,连续 9年居世界首位。预计2025年全年抽水蓄能新增投产装机容量约 800万千瓦,截至今年 6月底,全国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容量达 6129万千瓦,到2025年底,抽水蓄能总装机容量达到 6600万千瓦左右。水利发电发面,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我国待开发资源量约 2.2亿千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 32%,其中西南地区约 1.75亿千瓦,占比 79.5%。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水电并网容量 393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 110万千瓦,截至今年 6月底,全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 4.4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 3.79亿千瓦。核电领域,截至2025年 6月,我国在运、在建及核准待建核电机组合计达 112台,总装机容量1.23亿千瓦,位居全球首位。2025年上半年新增华能霞浦一期(2台“华龙一号”)、浙江三门 5/6号机组(2台“华龙一号”)、山东海阳 5/6号机组(2台“CAP1000”)等项目,延续自2022年以来年均核准超 10台的常态化节奏,核电安全监测需求持续旺盛。新增项目全面执行国务院“全球最高安全标准”要求,三代技术安全壳长期监测系统成为标配,对近海场址的核电机组还增加了配套风冷却塔结构安全和取排水管线泄露、腐蚀等监测需求。对于目前存量市场,在商运的核电机组已达 58台,其中已有十多台机组土建结构监测设备服役超 10年,正面临设备老化与技术迭代问题。当前我国核电规模扩张与设备迭代双轨并行,国家核安全局同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推动监测技术向智能化和高安全等级升级,最终将带动安全监测市场持续增长。风电方面,我国陆上 10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 34亿千瓦,“三北”和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丰富。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 5139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 4890万千瓦,海上风电 249万千瓦。截至2025年 6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5.73亿千瓦,同比增长22.7%,其中陆上风电 5.28亿千瓦,海上风电 4420万千瓦。技术进步推动风电开发利用场景加快拓展,预计2025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约 8000万千瓦。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电力结构将更加绿色低碳。油气储运方面,《2025-2030年中国油气储运行业发展分析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油气储运行业规模已达 1.2万亿元,智能化渗透率突破 40%,低碳技术应用占比达 30%。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稳步推进,2025年我国将新建管道超 2000公里。2025年 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通过降低企业储气义务、开放社会资本准入、强制运销分离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2025年 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推动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提升油气资源在全国范围配置能力和运行效率”。在全球加大新型储能战略投入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调峰调频、电力保供、容量支撑等多种关键作用,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截至2024年底,多个 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投运。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华北、西北、南方地区是上半年新型储能主要增长区,占全国新增装机 80%以上。 (2)水利 2025年上半年,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 5,329亿元,实施各类水利项目 3.44万个,新开工水利项目 1.88万个。2022年以来,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 3年超 1万亿元,国家水网建设全面提速。目前,我国大坝类型、大坝数量、高坝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 9000亿立方米,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国家水网综合效益正充分释放。水网与电网、路网、航运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水要素支撑。2025年7月3日,水利部召开部务会议,会议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完成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强化江河湖库保护治理,全面实现 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目标。提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公司将重点关注上述项目机会以及“两重”建设中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并密切关注国家下一个五年规划,持续拓展水利行业市场。 (3)交通 2025年上半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2.1万亿元,同比增长9.8%,投资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智慧交通领域投资占比显著提升,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全面铺开,全国已完成 3000公里智慧高速公路改造。 2025年 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扎实推进“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沿边沿海交通干线、出疆入藏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部地区大通道建设、机场”等领域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公路方面,公路桥梁监测存量监测业务、公路长大隧道存量及新建跨海越江通道监测业务需求不断涌现:交通运输部相关文件提出在2025年底前,跨江跨海跨峡谷等特殊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全面建立,开展中小跨径桥梁轻量化监测系统试点建设和长大隧道结构监测系统试点建设。到2035年,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全面覆盖,公路长大隧道结构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到2035年,规划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 276座。水运方面,2025年 2月,首批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名单公布;2025年 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至各省级人民政府实施;2025年 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区域(第二批)公示》。机场方面,2025年,中国民航局发布《民用机场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民用机场飞机荷载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这是2024年民航局印发《关于开展民用运输机场边坡稳定性和飞机荷载桥结构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后,民航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下首次专门针对工程监测发布的技术标准,为民用机场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4)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环保、民生、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 2024年 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2024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重点提到:“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统筹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加大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行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推进城市运行智慧化、韧性化”。2024年 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2025年 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力争通过三年探索,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进一步提高,老旧片区宜居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的要求,指出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打造韧性、智慧城市;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催生智慧城市领域市场需求。 (5)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部相继颁布了《地质灾害自动化仪器监测预警规范》《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技术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设备检测检验技术规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规范》等一系列行业标准,加速开展针对危岩崩塌、流域性泥石流以及风险区的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工作,持续优化“空-天-地-深”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推动构建“人防”与“技防”并行并重的监测预警体系。我国地质灾害监测行业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技术创新与跨领域协作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地质灾害监测行业在政策推动、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正迎来高速发展期,构建“技术-数据-服务”全链条体系,未来行业发展将围绕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和国际化四大方向展开。矿山领域,2024年 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涵盖矿山地质安全保障、矿山建设、重大灾害防治、开采、设备设施、信息与智能化、安全管理及服务等业务领域,是编制矿山安全标准规划、计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了矿山安全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框架体系,涵盖露天开采、信息与智能化、矿山救援等业务领域。 2025年 2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召开全国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视频会议,通报了风险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矿山安全感知数据联网等情况。近年来,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标准规范日臻完善,系统建设持续扩展和深化,数据联网扎实推进。会议强调,要加强数据联网,加快系统建设应用,攻关智能预警功能,切实提升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力推动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2025年 6月,为有效应对今年汛期提前,确保尾矿库安全度汛,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召开全国尾矿库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尾矿库防汛度汛措施,督促尾矿库企业聚焦排洪系统安全运行等关键环节,加强尾矿库防排洪设施安全管理。同时,启动实施尾矿库汛期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地下水方面,2024年 12月,水利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水资管〔2024〕349号),公布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本次划定工作综合采用动态监测数据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核验等多种技术手段,历时 3年,全面收集水利、自然资源 34,929眼地下水监测井数据,资料数量大、覆盖范围广、时间系列长。2025年 2月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负责人对《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进行解读,明确了对划定的水超采区,将采取的治理措施。 2025年 3月,水利部制定《2025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指出:“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重力卫星遥感、穿透式地质雷达等技术应用。加快地下水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河湖断面和地下水监测、监测计量数据信息化应用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强化政策支持,协同推进相关工作”。从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自然资源行业的上述发展情况来看,公司下游行业对智能监测的业务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司将把握机遇,继续从市场和研发两端发力,力争实现更好的增长。 (三)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四)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一年内到期的非 流动负债 1,135,309.57 0.16% 1,686,640.60 0.23% -32.69% 其他流动负债 2,728,400.16 0.38% 2,064,678.35 0.29% 32.15%资产负债项目重大变动原因:1. 11,455.55 61.93% 3,433.57货币资金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万元,降低 ,主要为本期派发现金红利万元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 6,057.75 201.87%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万元,增长 ,主要为本期末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增加;3. 预付账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146.19万元,降低48.74%,主要为本期采购原材料已付款未到货金额减少;4. 149.43 48.06%其他应收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万元,增长 ,主要为本期末履约保证金和员工备用金增加;5. 1,688.20投资性房地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万元,主要为本期公司将闲置房产对外出租,由固定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6. 固定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1,824.62万元,降低32.21%,主要为本期公司将闲置房产对外出租,由固定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7. 使用权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101.15万元,降低43.44%,主要为本期房产租赁减少及使用权资产计提折旧; 8. 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357.86万元,增长30.41%,主要为本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以及股权激励费用影响; 9. 其他非流动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8.30万元,主要为本期预付设备款; 10. 432.86 52.92%应付票据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万元,降低 ,主要为本期末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减少;11. 应付账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2,552.82万元,增长63.34%,主要为本期采购原材料未到支付期的货款增加; 12. 预收款项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9.94万元,增长974.26%,主要为本期预收公司出租闲置房产的租金; 13. 应付职工薪酬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822.79万元,下降55.11%,主要为本期发放上年度年终奖金;14. 应交税费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714.54万元,下降58.97%,主要为本期末未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减少;15. 164.70 59.39%其他应付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万元,下降 ,主要为期末公司未支付的费用减少;16. 55.13 32.69%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万元,降低 ,主要为本期末未支付的房产租赁租金减少;17. 66.37 32.15%其他流动负债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万元,增长 ,主要为本期计提质保期费用增加;18. 租赁负债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48.03万元,下降100.00%,主要为本期末租赁负债全额转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2、 营业情况分析 (1) 利润构成 1. 财务费用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39.95万元,降低1,445.92%,主要为本年利息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2. 其他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352.68万元,降低75.67%,主要为上年同期收到上市奖励; 3. 投资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58.90万元,降低 59.48%,主要为结构性存款利率下降及部分理财产品未到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减少;4.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48.54万元,增长526.62%,主要为本期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变动;5. 资产减值损失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64.97万元,增长44.00%,主要为本期计提的合同资产及存货减值准备增加;6. 资产处置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0.48万元,主要为本期处置使用权资产所致;7. 营业外收入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8.30万元,降低66.17%,主要为上期收到合同违约金;8. 营业外支出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9.67万元,增长96.57%,主要为本期固定资产报废及滞纳金增加。 (2) 收入构成 注:其他业务指公司将自有闲置房屋对外出租,毛利为-27.70%,主要是因出租房屋所收取的租金低于房屋同期所计提的折旧。 按区域分类分析: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分为智能监测终端销售和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两大类,两类收入结构较上年同期基本保持不变,本期收入增长主要为公司继续深耕能源、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行业,在能源、水利行业的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紧抓交通行业市场机遇,本期交通行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较明显的增长。 3、 现金流量状况 期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为闲置资金循环使用购买理财产品,本期理财产品现金流入、流出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 9,500万元。 4、 理财产品投资情况 注:发生额为资金循环使用的累计金额。 单项金额重大的委托理财,或安全性较低、流动性较差的高风险委托理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