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科诺尔(832522)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七、 经营情况回顾 (一) 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2,992,940.39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16.4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639,686.03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7.82%;报告期末资产总额2,318,098,544.98元,较上年期末增加12.47%。受行业产能短期供求错配影响,部分电池生产企业扩产步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电池设备需求及验收节奏有所承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20.10亿元,在手订单充足。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公司通过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迭代升级,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努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从而实现公司稳定可持续发展。在干法电极与固态电池领域,公司积极与科研院所及客户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掌握了干法电极、锂带压延、电解质成膜、转印等设备制造的多项技术,同时加快等静压设备的研发及验证工作,目前部分产品已交付客户。 (二) 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现状 公司主要从事高精度辊压机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所处行业为“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锂电池生产企业,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等多个细分领域,同时随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快速发展,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1)动力电池行业 受益于新能源车在售车型增加、智能化加速、电池性能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因素,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946.9万辆,同比增长31.8%,。国内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587.8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 552.4万辆,同比增长34.3%,渗透率提升至 50.4%;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5.4万辆,同比增长55.9%,渗透率提升至21.8%;海外市场,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 178.2万辆,同比增长23.6%,渗透率达 26.1%。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2025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为504.4GWh,同比增长37.3%。 (2)储能电池行业 在全球各国清洁能源转型目标推动下,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其中,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1-6月中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263.6GW,同比增长105.4%。随着风电光伏装机比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数据中心需求驱动、储能技术进步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市场,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5年1-6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42.6GWh,同比增长27.5%。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Rho Motion 数据,2025年1-6月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总量达86.7GWh,同比增长54%。 (3)消费电池行业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应用环境不断丰富、在普通消费者中的渗透程度不断提升,我国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整体市场发展向好。一方面,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传统消费类领域,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无人机、蓝牙音箱、AR/VR设备、AIPC、MR等新兴电子领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预计2025年3C电子消费行业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带动2025年全球3C电池出货量超70GWh。 2、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车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增长。动力电池中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被视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之一,在移动设备、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当前国内外众多企业涉足固态电池领域,包括车企、研发机构、初创企业在内的电池企业及中游材料企业均投入新技术研发布局。随着锂电池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外,还将向储能系统、低空领域、医疗设备等领域快速渗透。锂电池应用领域的发展都将拉动对锂电设备的投资需求。 (三)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四)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一年内到期的非 流动负债 4,520,100.94 0.19% 22,970,521.52 1.11% -80.32% 股本 156,750,720.00 6.76% 112,044,000.00 5.44% 39.90%资产负债项目重大变动原因: (1)应收票据较上年期末减少17,431,203.27元,降幅76.24%,主要是本期收到已背书但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所致。 (2)应收款项融资较上年期末增加32,816,876.11元,增幅52.65%,主要是收到的用于背书转让的应收票据增加所致。 (3)预付款项较上年期末增加9,838,808.49元,增幅376.77%,主要原因为销售订单增加导致预付材料款增加。 (4)长期股权投资较上年期末减少339,179.44元,降幅100%,主要为报告期内联营企业清研纳科尚未盈利产生亏损所致。 (5)在建工程较上年末增加18,901,109.19元,增幅92.11%,主要原因为宿舍楼、研发车间投资增加所致。 (6)应付票据较上年末增加53,596,956.92元,增幅800.01%,主要原因为销售订单增加导致支付给供应商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所致。 (7)应付账款较上年末增加153,917,813.39元,增幅96.88%,主要原因为销售订单增加导致购买的原材料增加所致。 (8)应付职工薪酬较上年末减少3,496,609.34元,降幅36.21%,主要原因为上年度计提的奖金在本期发放导致。 (9)应交税费较上年期末增加1,574,216.97元,增幅63.34%,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计提的企业所得税增加导致。(10)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较上年末减少18,450,420.58元,降幅80.32%,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偿还了到期贷款所致。 (11)租赁负债较上年末减少1,597,572.08元,降幅44.02%,主要为深圳子公司房屋租赁减少所致。 (12)股本较上年期末增加44,706,720元,增幅39.90%,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2024年度权益分派方案所致。 2、 营业情况分析 (1) 利润构成 (1)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3,186,866.71元,增幅58.25%,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销售人员增加,对应工资及差旅费增加所致。 (2)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2,775,266.63元,增幅64.99%,主要原因为上年同期销售样机冲减研发费用,本期未发生。 (3)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477,771.61元,降幅498.86%,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贷款减少,利息费用减少所致。 (4)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5,615,069.29元,增幅90.77%,主要原因为应收账款增加,对应坏账准备增加所致。 (5)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5,524,354.00元,增幅74.06%,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增加所致。 (6)其他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6,575,254.66元,降幅56.54%,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享受的增值税退税以及加计抵减的税额减少所致。 (7)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2,366,655.96元,增幅169.35%,主要是为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报告期内购买理财产品增加,对应理财收益增加所致。 (8)资产处置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606,695.40元,增幅114,822%,主要为本期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增加所致。 (9)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51,030,955.26元,降幅45.48%,主要原因为营业收入减少、期间费用增加和计提的减值损失增加所致。(10)营业外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3,490,771.08元,降幅97.73%,主要为上年同期收到的合同违约金较多所致。 (11)营业外支出较上年同期增加19,634.20元,增幅33.21%,主要为报告期内非流动资产报废损失增加所致。 (12)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47,320,882.84元,降幅47.82%,主要原因为营业收入减少、期间费用增加和计提的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2) 收入构成 (1)其他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 54,860.87元,降幅 48.53%,其他业务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1,318.58元,降幅100.00%,主要为本期销售边角料减少所致。 (2)产品分类中的其他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48,757,948.94元,增幅237.70%,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33,779,661.18元,增幅308.84%,主要为本期销售备品备件增加所致。 (3)境外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 11,611,120.96元,降幅 85.74%,境外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4,954,566.93元,降幅82.67%,主要为出口产品本期验收减少所致。 3、 现金流量状况 (1)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增加86,498,900.81元,增幅74.51%,主要为本报告期较上年同期赎回理财增加。 (2)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减少20,710,249.95元,降幅56.87%,主要为本报告期分配股利导致。 4、 理财产品投 单项金额重大的委托理财,或安全性较低、流动性较差的高风险委托理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