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立航(603261)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高端航空装备研发制造核心产业优势,稳固主营业务,确保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稳定,同时,加快开展重点研发项目的技术突破,提前布局项目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形成新的经营指标增长点。目前,受行业市场环境因素影响,行业竞争面临较大压力,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导致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弱。 (一)2025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33.9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9.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456.6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3.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18.6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8.21%,每股收益为-0.58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26元/股,净资产67,521.08万元,同比下降6.30%。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1、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报告期内,面对行业技术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公司依托四川省飞机挂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等平台持续聚焦我国战斗机挂载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将先进飞机挂架及先进飞机挂载保障设备形成成套技术成果,并向各型号飞机进行成果转化与应用,同时,为面向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新增专利5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挂弹车六自由度调姿机构,一种具有自行走及牵引功能的车体底盘,一种用于腰形孔衬套安装的工具)、发明专利2项(一种具有主动提升和自动阻尼投放的装置,一种多轮组悬挂控制系统);软件著作权0项;截止2025.06.30,公司累计共获得专利11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92项,外观5项,软件著作权5项。新增专利技术主要涉及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包括了对前沿性技术的探索、生产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及产品功能的优化,为公司主要产品的技术与功能提升,制造与质量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航空装备领域技术领先的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为持续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公司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组织活力,驱动各业务单元高效协同,将经营责任制试点办法融入到公司全面管理体系中,并在市场、机加、部装、技装业务单元开展推行,提高了项目运营效率。 3、内部治理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高度重视内控体系建设与运行,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发展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其有效执行,充分发挥了内控体系建设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行使权限范围内,及时召开相关会议并披露相关议案,未受到证监会及交易所行政处罚。 4、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工程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立足航空、科技为本、顾客至上、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在对质量管理工作中,加强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控,确保实物质量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在各业务分厂通过成立质保团队、展开质量月活动、召开质量例会、员工培训、落实重点工序检验等系列工作实施,质量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5、加强保密工作开展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保密工作。完善保密工作管理制度,涵盖人员、载体、计算机、宣传报道等管理,制度准确规范,可操作性强。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涉密人员专题保密培训教育、召开保密工作例会、专题保密工作会议等保密教育培训会议,将保密工作切实落到各级人员,未发生泄密事件。 6、积极推进市场开拓 报告期内,公司在加强军用航空装备业务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民用航空装备市场开拓,在公司现有C909、C919零部件制造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民用飞机场站配套产品业务,从零部件制造向自动化装备配套拓展,促进军民市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优势与制造能力,积极拓展航空工业以外的市场业务,如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方面,实现公司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毛利率偏低,盈利能力较弱;公司客户对部分已售产品价格进行了调减,对本报告期内的收入影响-4,181.99万元,净利润影响-2,795.20万元;预计未来也将存在客户对其它已售产品价格进行调减的情况,同时将影响公司收入和净利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