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智造(300446)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民用爆破 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报告期内,公司聚焦“航天+”与“智能制造”产业主线,业务涵盖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油气装备与工程、高性能功能材料三大业务领域。 (一)汽车零部件行业 1.行业概况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钢铁、化工、电子等众多行业拥有紧密的联动关系,对 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汽车行业面临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汽车零部件行业也迎来“系统化、平台化、模块化、轻量化、智能化、环保化”的发展方向,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各部委为支持汽车产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成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有利于促进行业蓬勃发展。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两新”政策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汽车消费。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产销稳中有进,呈现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 16 年稳居全球第一,全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3128.2万辆和 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 4.5%,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747.7万辆和 27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 5.8%,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 1797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达 65.2%,较上年同期上升 9.2 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88.8万辆和 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40.9%,较上年同期上升9.3个百分点。同时,汽车出口也延续强劲态势,全年出口 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2.行业地位公司全资子公司航天模塑是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主要企业之一,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汽车内外饰件、智能座舱部件、发动机轻量化部件等产品,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内外饰件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汽车行业先进单位、成都汽车轻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模具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承担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示范项目。航天模塑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面向整车企业供货,处于汽车产业链中游。2024年航天模塑及其分、子公司获得长安深蓝、吉利汽车、一汽大众等多家主要客户授予的优秀供应商等12项荣誉奖项,产品及服务能力受到充分认可。航天模塑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汽车零部件和模具设计生产同步研发、制造以及试验检测能力的公司,具备与乘用车主机厂进行大型总成同步设计开发能力,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内产业布局,基本实现国内主流车企客户全覆盖,产品广泛应用于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奇瑞汽车、广汽乘用车、比亚迪等多家国内主流整车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航天模塑已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享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航天模塑在巩固拓展与头部传统车企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已成功为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广汽埃安、华为鸿蒙智行等主流品牌多款新能源车型提供量产配套;已成功进入多家造车新势力的供应商体系并开展内外饰件产品的协同设计,部分产品已获得量产订单。3.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1)2024年 4月,商务部、财政部等 7部门联合发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是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政策的一贯延续,有利于进一步活跃市场,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消费规模,促进汽车产业链持续转型升级。 (2)2024年8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大力促进消费拉动 经济的决心,有利于提升汽车市场以旧换新的速度,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提升。 (3)2024年 9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 旧换新行动的通知》,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提供相关消费信贷和汽车金融服务,有利于降低汽车的消费门 槛,支持汽车以旧换新 。4.公司经营情况与行业发展匹配情况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实现良好增长,仍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自主品牌表现亮眼,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全面向上,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稳步增长;中国车企海外开拓持续见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体现,成为拉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力量。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伴随整车企业一同起步发展,围绕整车生产基地呈现集群式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东北、京津冀、中部、西南、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企业以“扩规模、调结构、提升附加值”为抓手,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合作的效率,产业链协同效应初步显现,结构性竞争优势大幅提升,集群规模和集群效应更加凸显。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等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利用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加速迭代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汽车零部件业务快速发展。航天模塑充分发挥客户资源和品牌优势,持续加大头部自主品牌、新势力品牌的开拓力度,着力优化客户结构,重点客户结构与行业排名趋同;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大总成产品、创新产品供应,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大总成收入占比达到 67.97%,较上年同期增长7 个百分点;深入落实精细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管理效能,共同驱动业务乘势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收入70.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73%。 (二)民用爆破行业 1.行业概况 公司油气装备与工程业务属于民用爆破行业,主要应用于油气开采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 及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国际能源需求在长期内仍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石油、天然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和战略能源,在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稳步增长,驱动油气设备的需求同步日益增长,油气设备行业长期发展趋势良好。同时,随着易采掘油气储量的逐步减少,油气公司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对老油井的再开采,加大深海深地油气井的投入,增加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因此,油气公司对高性能设备的需求也将有很大提升。 2019年以来,随着国家油气能源安全战略深入实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均制定并强力推进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2019-2025),持续高强度的上游投入为下游装备制造及工程服务业务提供了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市场机会。据国家能源局公布,2024年我国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次突破 4亿吨,连续 8 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相较2018年增产2400万吨;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近6年年均增长130亿立方米以上。海洋、非常规油气成为上产“主阵地”。2024年海洋油气快速上产,建成多个新油气田,海洋油气产量当量超8500万吨,其中原油产量连续5年增产超200万吨;页岩油产量快速提升至60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0%;页岩气产量保持250亿立方米以上规模;深层煤岩气产量仅用3年时间快速提升至25亿立方米,成为天然气增产新亮点。 2024年 3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其中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深入研究实施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发展战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老油田稳产,加快新区建产,强化“两深一非一稳”(深地、深海、非常规和老油田稳产)重点领域油气产能建设。此项政策的颁布,体现了油气供给稳步增长依然是重要的能源战略方向,决定了油气装备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2.行业地位与行业上下游情况公司全资子公司航天能源是国内油气井射孔完井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实现了页岩气(油)分簇射孔器材及海洋油田射孔器材、高端完井装备国产化。航天能源油气装备主要面向国内外油气开采服务企业供货,处于油气开发产业链上游。在常规/非常规油气射孔市场,航天能源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高安全电雷管、数码选发电雷管、桥塞坐封工具、桥塞慢燃火药、连续油管多级延时起爆装置等核心产品在国内桥射作业覆盖率较高。在完井工具市场,航天能源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强,拥有经过API认证的安全阀、封隔器、气举阀、工作筒和钢丝工具等产品,在海洋油田高端完井工具国产化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覆盖了海上主要产油区块。行业上游为基础原材料,如钢铁等行业。钢铁等上游行业已十分成熟,能充分保障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行业下游是石油天然气行业。目前全球石油天然气行业总体景气,油气公司开发投入不断增加。随着全球石油天然气开发的结构性变化,深海、深地油气开采将成为未来大型油气公司的重点关注领域,相关油气设备产品的竞争也随之展开,非常规油气设备的需求将随着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突破性发展而快速提升。鉴于油气资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行业本身重资本性支出的行业特性,无论是全球油气行业还是我国油气行业,均呈现行业集中度极高的特点,国内参与者多为资金实力雄厚的国有集团。航天能源的国内订单来源及业务合作重点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为主,符合行业发展特点。3.报告期内主要市场、利润水平状况报告期内,航天能源营业收入构成方面,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桶油”整体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与2023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页岩气(油)等非常规市场产品收入占比保持稳定。航天能源目前仍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后续将紧跟行业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开展智能完井、智能射孔等技术研发,以新技术、新产品升级拓展新的盈利空间;继续加快推进生产线自动化升级,以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生产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报告期内,国内油气开采投资总体保持稳定,航天能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6%,除军品业务外的油气装备收入同比基本持平,经营情况符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油气装备业务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主要的销售区域市场份额等未发生重大变化。报告期内,在民爆行业耐温药剂持续紧缺的情况下,公司药剂获取与转化应用持续取得较好成效,不仅保障了市场对耐温产品的需要,还牵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品的订单增长;超大孔密、大孔径射孔弹研制完成并获取批量订单。受军品市场需求变动导致销售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2024年航天能源实现销售收入 5.46亿元,同比下降5.96%,其中,军品销售收入下降75.72%;因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材订单增长,以及降本增效取得良好进展,实现净利润 2.38亿元,同比增长8.55%。4.报告期内,公司油气装备业务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行业监管法律法规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高性能功能材料行业 1.行业概况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分支,高性能功能材料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产品种类多,研发需求大。功能材料细分 品种丰富、应用环境复杂,受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特性影响,产品迭代相对快,产品组合变化多。随着人工智能、消费电子、汽车电子、5G 通信的发展,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柔性电路板等部件的生产和测试中,产业规模有望持续增长。2.行业地位和行业趋势公司高性能功能材料主要有信息防伪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和耐候功能材料三种,各类产品广泛用于信息存储、电子、化工等行业的生产活动,相对处于产业链上游位置。信息防伪材料主要包括热敏磁票、磁条产品,另有INS汽车内饰膜正处于客户认证和市场推广阶段,已实现小批量销售。热敏磁票方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热敏磁票生产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公告,自 2024年11月1日起,我国铁路客运领域将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过渡期为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此举将导致国内火车票业务需求降低;与之相对,依托雅万高铁、中老铁路陆续搭建,国外市场将逐步打开需求空间。磁条方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磁条生产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银行卡采用 IC 芯片与磁条并存的方式,随着 EMV 迁移和数字支付的进一步实施,国内磁条需求预计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INS 汽车内饰膜方面,汽车消费趋向改善升级,国产品牌经济型轿车在配置多样性、个性化方面的竞争进一步促进INS工艺的应用,预计未来数年INS膜的需求将不断扩大。电子功能材料领域,公司面向市场推出了压力测试膜、FPC 用电磁波屏蔽膜、感光干膜等产品,目前正在研发导电胶膜产品。压力测试膜产品已成功打破进口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和出口销售。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持续复苏,202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出口持续回升,效益稳定向好,投资增势明显,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4年中国 PC 出货量同比增长3.8%,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6%达 2.87亿台,电子功能材料将进一步受益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自主可控。展望未来,在AI、5G网络通信、新能源车等新科技应用持续带动下,预计未来五年PCB行业仍将稳步成长,公司PCB(含FPC)用电子功能材料市场前景可观,据 Prismark 预测,2028年全球 PCB 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904.13亿美元,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中国大陆PCB市场产值2028年将达到约461.80亿美元,占全球PCB产值的51%。耐候功能材料主要为抗老化功能助剂。抗老化助剂是高分子材料提升性能的必添辅助剂,随着下游的塑料、橡胶、涂料、化学纤维、胶黏剂等高分子材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较快增速,抗老化助剂行业也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公司耐候功能材料的选型产品多为小牌号产品,在特殊添加剂领域独树一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V-1084生产商和供应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达国际领先水平。3.报告期内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高性能功能材料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等未发生重大变化。报告期内,公司高性能功能材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2.32亿元,同比增长18.84%。其中,信息防伪材料主要产品热敏磁票和磁条存量市场保持稳定,收入同比增长5.26%;以压力测试膜为主导的电子功能材料市场进一步拓展,收入同比增长14.05%;耐候功能材料市场逐步回暖,收入同比增长54.82%。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2024年,面对全球经济疲软的不利形势,公司管理层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铆足干劲开拓市场、 精益求精提升管理、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推进整体经营业绩强势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强力开拓市场,强化产品技术创新,稳步推进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实现 77.81亿元,同比增长32.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 7.92亿元,同比增长87.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实现7.55亿元,同比增长230.90%。 2024年度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