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晓科技(300487)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一体化的柔性解决方案。吸附分离材料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一种,所处行业为新材料行业。吸附分离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技术,是实现高效提取、浓缩和精制的重要分离手段,在下游生产过程中起到分离、纯化的作用,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吸附分离材料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竞相发展。《中国制造2025 2018》、《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指南》等均将其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发展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是下游客户提质增效、成本控制、节能减排、资源化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作为应用广泛的关键技术,吸附分离技术成为新一轮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众多国家进行大力支持、重点发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发布的十大突破性技术,如2024年的减肥药,2023年的电池回收利用,2022年的除碳工厂,2021年的mRNA疫苗、锂金属电池等,吸附分离技术在上述突破性技术中均为其核心关键环节,也与公司提前布局的业务方向契合。的勃勃生机。吸附分离材料凭借其无限可创新的技术特点,正展现出永久的绿色刚需、宽广的应用领域、巨大的市场空间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吸附分离材料是从民生到尖端技术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刚需和战略重要性的行业特点。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用于饮用水、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材料、光伏核电等民生领域,也是新能源、减碳、资源金属、高纯电子用超纯水和超纯湿化学品、化工催化等不可或缺的核心分离和纯化单元,部分高端应用领域长期为少数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因此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化技术,也具有国家层面战略意义。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家对食品医药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日趋严格化,吸附分离材料的传统应用市场随之稳步扩大。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下游应用领域的巨大需求量,形成了吸附分离材料广阔的市场空间。成熟领域市场稳定增长。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精度和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吸附分离技术在食品、化工等传统领域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来自新兴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速较好。新兴领域市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新需求,随着吸附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和应用数量都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锂、镍、钴等新能源金属的需求,加速了相关金属资源开发和回收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半导体、电子元器件行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金属镓需求旺盛,同时,产业升级要求产品品质提升,对纯化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在生命科学领域,伴随技术进步,对药品、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的纯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兴领域对分离、纯化技术更高、更细分的要求将引导行业逐步向定制化、系统装置和集成服务模式发展。新技术快速爆发式进步,带来更大、更尖端需求,拥有技术创新和快速响应机制的企业将迎来巨大的机遇。日益紧迫的环保压力促进了吸附分离材料产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吸附分离树脂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业废水等水污染控制和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该类材料可以有效应用于烟气捕捉有机气体、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及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十四五”期间,国家将VOCs作为空气质量重点监测指标之一,对有机废气处理吸附材料和装置的需求快速增加;“碳达峰”、“碳中和”含碳排放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进,加速了对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治理和成本管控压力,兼具废水废气处理功能和资源化回收优势的吸附材料及技术成为众多工业企业的最优方案,因而得以快速发展。吸附分离材料行业格局逐步发生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范围内,需求方面,家庭净水装置渗透率提升拉动饮用水树脂需求,对PFOS等污染物的治理带来市政及大规模工业水处理中吸附材料的额外需求,新能源行业发展带来对锂、钴、镍等金属的分离、纯化需求,上述市场趋势都给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量;供给方面,大型国际公司业务频繁调整,业务模式单一,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带来良好的市场窗口期。2009年4月,陶氏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两家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业务合并;2019年2月,丹纳赫以214亿美元价格收购GE生命科学(GELifeSciences)旗下的GE生物医药(GEBiopharma)业务,对其生物医药领域分离纯化业务进行整合;2021年10月,美国艺康公司(Ecolab)宣布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吸附分离材料制造商Purolite,国际公司频繁的并购交易造成行业投资停滞,新增产能匮乏,供货周期延长。国内方面,需求端来看,下游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游关键耗材的国产化需求拉动对于吸附分离材料的强劲需求;供给方面,面对国内环保安全管理政策持续趋严,国内行业原有小产能、落后产能逐步向先进制造水平的产能集中。蓝晓科技作为国内产能最大,产值最高,最早上市的行业龙头公司,先发优势明显,多年来战略性布局新的高质量产能平台,加速市场拓展,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行业格局的变化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以创新驱动、以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新材料领域高技术公司。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协会高级副会长单位。通过二十四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吸附分离材料与技术行业的国内行业龙头、国际知名企业。 1、特种吸附分离材料产能最大、品系齐全、应用领域跨度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突破活跃的新材料制造企业 2020年初公司投产高陵产业园及蒲城新材料基地2个高质量产能基地,总产能从不到1万吨上升到5万吨。品系涵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螯合树脂、均粒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等。应用领域覆盖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水、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公司不断突破创新,持续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如盐湖卤水提锂整线技术,合成生物材料分离纯化等领域。公司立足全球视角,践行绿色健康发展理念,顺应ESG发展趋势。 2、行业内首家创新实施“材料+设备”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长期以来,公司强调材料、工艺和系统设备的融合发展,坚持认为要发挥出蓝晓科技高品质的吸附分离材料性能,需要“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协调配合,“软件”指具有独特适应性的应用工艺技术,“硬件”指定制化的系统装置,从而形成对客户一体化的应用解决方案。这种一体化方案更加适合新兴应用领域领先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符合下游行业新建产能的要求,是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创新发展的高技术方向。 3、按板块模式孵育并有序开发六大应用领域,形成吸附技术工业化创新的平台型科技公司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从材料、工艺到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服务,从民生行业到战略新兴行业,公司孵育多板块发展,融合大跨度资源,大力培养人才梯队。根据各板块的不同特点匹配资源,使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成长为具有相当厚度、广度和长度的业绩板块。各板块有序发展,建立后劲十足的创新发展态势,形成六板块综合发展的平台型高技术公司。 4、重视基础技术研究,以材料突破为内核,不断开辟新的尖端应用,致力于从全行业技术进步角度推动吸附分离技术向更广更深的新技术领域拓展与进步 公司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与科研投入,从原理上突破材料合成、官能团化、连续吸附工艺等,从工业化角度实现对进口材料和技术进行替代,在部分新兴应用领域实现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工艺革新。基于喷射造粒技术、保胶技术等基础原理突破,公司实现喷射法均粒白球的合成技术,并由此形成包含超纯水、色谱等在内的多系列均粒产品。基于对造粒技术和官能化技术的研究,形成了锂吸附剂、镍吸附剂以及系列琼脂糖葡聚糖层析介质,开启了涉锂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纯化介质的国产化等。公司通过对吸附分离材料技术的深入研究,系统开发,开拓了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从产业进步的层面带动行业向更多、更深入的领域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三)业绩驱动因素 1.下游市场的旺盛需求是推动业绩快速发展的外在动力 (1)金属资源板块 金属镓战略意义凸显。金属镓是制备砷化镓、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原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镓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原生镓产量占据全球的90%。全球传统射频通信的平稳发展,以及5G通讯技术的加速发展,将持续增加对砷化镓、氮化镓等核心材料的需求,并进一步带动金属镓消费增长。2024年,金属镓(≥99.99%,Wind)均价为2,330元/kg,相较于2023年度上涨28%。2023年7月,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金属镓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氧化铝生产拜耳母液提镓材料和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新能源产业发展,拉动新能源金属需求。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相较于上一年增长2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894.4GWh,同比增长27%;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48.4GWh,同比增长42%。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拉动相关金属资源需求提升。 锂资源方面:根据安泰科估算,2024年全球锂资源供应约为135万吨LCE,同比增长22%。 伴随着锂资源产能的释放,2024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99.5%,安泰科)9.33万元/吨,同比下跌64%。锂资源供给方面,中国82%的锂资源赋存于盐湖中,但中国盐湖镁锂比高、锂含量低、杂质多,提锂难度较大。蓝晓科技的吸附分离法提锂技术能有效分离镁、锂离子,可组合模块式除杂、精制、回收单元,是解决中国盐湖高镁锂比、实现贫卤提锂、卤水直提的有效工业化方案。从青海盐湖开始,公司推广吸附整线提锂技术至西藏盐湖、南美盐湖,以及欧洲、北美其他资源卤水。随着“吸附法”提锂技术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大规模工业化盐湖卤水资源开发成为现实,这将加快盐湖提锂新增产能的落地,也为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2022年以来,作为全球领先的盐湖提锂技术提供商,公司紧紧抓住行业机遇,陆续签订多个盐湖卤水提锂产业化订单,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近10万吨。与此同时,以盐湖提锂为代表,公司在锂产业链广泛布局,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服务于矿石锂精制、锂资源回收、地下水资源提锂、伴生矿等领域。 镍资源方面:长期受益于三元材料对镍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高镍化进程,金属镍需求持续增长,INSG预计,2024年全球镍产量355万吨,消费量345万吨。2024年,镍期货结算均价(上海期货交易所)为13.21万元/吨,同比下跌22%。供给结构方面,红土镍矿在全球镍矿供给中占比已经超过65%,预计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在红土镍矿开发中,湿法路来巨大市场空间。 钴资源方面:根据SMM统计,2024年全球钴产量26.8万吨,同比增长19%。2024年,LME钴期货结算价均价2.66万美元/吨,同比下跌23%。在钴回收方面,公司在刚果(金)的整线项目已经投产并产出钴产品,该项目将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拉动作用,公司提供的钴提取吸附材料及整线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生命科学板块 生物药方面:生物药是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2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4,210亿元,2025年将增长至6,75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628亿美元,至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960亿美元;2020年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85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3%。在生物药领域,色谱(层析)技术是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高纯度、高活性的生物制品制造基本都依赖于色谱(层析)技术。色谱(层析)纯化也是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品的核心生产环节和主要成本所在。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制药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我国,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等核心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给下游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同时也给予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材料厂商潜在市场机遇。近些年,伴随GLP-1类多肽药物应用范围的拓展,其产品销售规模快速增长,为公司的固相合成载体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原料药方面:抗生素行业自限抗政策之后一直低位平稳运行。报告期内,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导致产业集中度加强,市场份额重新分布;去库存带来需求回暖,人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价格明显回升,进而带动增加公司头孢系列和酶载体系列产品的需求。 天然产物提取方面:近年来低糖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传统人工甜味剂糖精、甜蜜素等因具有健康隐患,逐渐开始从餐桌中退出,以甜菊糖、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受到追捧。 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19年植物提取物市场价值约23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4亿美元,2019年到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5%。根据ValuatesReports预测,到2026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224.9亿美元增长到279.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甜菊糖、赤藓糖醇系列吸附材料和装置,在提取效率和产品纯度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3)水处理与超纯水板块 核级、电子级超纯水领域:在超纯水领域,核电及电子产业对超纯水纯度要求较高,而树脂吸附法是达到PPB和PPT级别的必要技术环节。受制于行业技术水平,之前我国在核电、芯片、面板等行业的纯水制备核心材料均为国际厂商垄断。伴随公司在喷射法均粒技术工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超纯水制备树脂材料实现产业化,成为该领域的少数核心竞争者。目前公司已形成量产均粒核级树脂、电子级阴阳树脂、抛光混床等数十个品种,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 近年来中国实现了核电产业的起步和规模化发展,核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逐步增长,但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见核电厂对高品质核级超纯水树脂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半导体产业的兴起为电子级超纯水市场创造巨大空间。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启动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第三代半导体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根据GlobalInformation数据,2022年超纯水市场规模为82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8.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6%。 高端饮用水领域:功能性树脂使用广泛,如离子交换树脂、除铁树脂、除氟树脂、除磷树脂等,这一领域对树脂产品的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求较高,且长时间被国外少数厂商所垄断。目前,中国净水器普及率仍然较低,与欧美及日本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显现,人们饮用水安全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净水器市场前景广阔。BCC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净水器市场规模约为901亿美元,预计2021-2025年间将保持11.5%的复合增速。近年来,公司在高端净水品种获得技术突破,国际市场迫切需要的品种已做到高性能、质量稳定、货期稳定,获得市场较好反馈。 (4)食品加工板块 果汁市场规模稳定,公司是行业主流树脂处理工艺供应商。全球果汁行业产销格局已经形成,行业规模趋于稳定,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区为全球主要的果汁消费国,中国、南美、欧洲为主要的果汁出口区域。近两年受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影响,果汁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但长远来看,由于果汁具有天然、健康的特性,未来需求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公司作为果汁质量控制行业主要技术供应商,为下游果汁生产厂商提供脱色、去除棒曲霉素、去除农残、去除重金属、果糖生产等树脂处理工艺,引领行业技术升级,全球市占率80%以上。 (5)节能环保板块 VOCs治理政策趋严,相关材料及技术需求旺盛。生态环境部印发的《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文件要求加快完善环境空气VOCs监测网,加强大气VOCs组分观测,完善光化学监测网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已开展VOCs监测的城市,要进一步规范采样和监测方法,加强设备运维和数据质控,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尚未开展VOCs监测的城市,要参照《2020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关于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工作的通知》,抓紧加强能力建设,开展相关监测工作。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预计2023年VOCs治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67亿元。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公司VOCs成套设备及材料的市场需求旺盛。 “碳中和”政策积极推进,CO2捕捉技术具备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碳捕捉与利用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目前是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产业化热点。根据研究机构预测,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在2025年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年,到2050年超过3300亿元/年,2025-20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87%。在CO2捕捉方面,公司自2018年提出“未来环保”概念,与欧洲化学品公司合作,投入资源快速推进CO2捕捉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已经实现了向欧洲市场供货,建成了商业化应用案例。未来这一技术在火力发电、天然气处理、钢铁生产、煤化工、化工生产、水泥生产以及直接大气捕捉等场景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6)化工与催化板块 化工行业为吸附分离技术提供广阔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化工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化工行业具有行业规模大、性能要求高、树脂用量多的特点,是吸附分离技术应用的重点行业。 2024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营收16.28万亿元,中国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公司树脂产品的化工领域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催化剂对化学工业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85%以上的反应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伴随中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国产化技术的不断突破,树脂材料在化工催化领域的应用在持续增长。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离子膜烧碱二次盐水精制、双氧水精制、BDO精制、电子化学品精制;另外,在多个化工催化领域实现突破,可提供MTBE、TAME、甲乙酮、叠合等工艺生产中所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树脂。伴随下游领域加速发展以及行业关键耗材国产替代加速趋势,产品销售呈现出良好增长趋势。 另外,全球范围内“禁塑令”逐渐推广将带动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的需求增长。ReportLinker预计PLA市场在2021-2026年期间将保持7.5%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2026年,全球PLA市场规模将达11亿美元。根据申万宏源证券测算,2022年国内PLA市场需求为40万吨,2025年预计达到208万吨,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到72.8%。作为PLA原材料的乳酸产量也大幅提升,公司所生产的吸附材料和系统装置广泛应用于乳酸纯化,产销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2.行业格局变化带来的供需窗口期,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推动增长是内在动力。 需求方面,全球范围生命科学、饮用水、新能源、碳排放等新兴市场为吸附分离材料带来需求增量。国内下游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游关键耗材的国产化需要拉动对吸附分离材料的强劲需求。供给方面,大型国际公司业务频繁调整,业务模式缺乏创新,国际和地区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等带来良好的市场窗口期。国内小产能趋于向先进产能集中的趋势已形成,供需趋紧带来新的机遇。 公司不断技术创新,通过盐湖卤水提锂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投产,扩大了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空间,是行业应用创新的典型示范。在金属镓和锂的基础上,公司还积极推动吸附分离技术在钴、镍、钒等金属以及生物药、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提升硬件水平、团队技能和资金投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系统集成技术服务模式趋向多元化,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得到国内外客户的认可。 3.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创新产品提供的快速成熟和切入市场的契机。 对公共卫生安全和健康领域产品的重视,促使公司的固相载体、生命科学领域产品新品研发和量产品种的销售显著增加。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带来部分垄断产业的技术安全性问题,为高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国产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通过持续的创新、产业化和市场拓展,国内外市场互补促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稳定业绩增长,进而持续推动公司创新发展。 一种从镍溶液中制备硫酸 镍的螯合树脂、一种喷射法制备均粒树脂的技术等在内,拥有多项配方及制备工艺的核心技术 公司掌握材料合成的核心技术,自主合成的吸附材料可以在多种组分的环境下特定吸附或精准选择目标物,通过其自身具有的精确选择性,以交换、吸附等功能来实现浓缩、分离、精制、提纯、净化、脱色等物质分离及纯化的目的。广泛应用于金属、医药、食品加工、环保、化工和水处理等多个应用领域。吸附分离材料(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类) 产业化 包括研发部、生命科学事业部等技术部门的员工 包含一种层析填料、制备方法及其在鹅去氧胆酸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一种从头孢菌素C树脂吸附废液中回收DCPC的方法、一种吡咯并喹啉醌二钠盐的纯化方法、一种放置在血管中的过滤器、一种高载量碘海醇的纯化方法、一种固相合成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血液灌流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等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拥有近20年不同基质的基球开发和官能化的丰富技术经验,对琼脂糖、葡聚糖及高分子聚合物等系列分离介质的开发生产与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具有完整的琼脂糖、葡聚糖、聚甲基丙烯酸酯介质生产线。公司自主开发出多种基质、多种品系的系列材料及连续流工艺技术,广泛应用于下游多肽&核酸等固相合成、细胞培养、生物大分子(抗体、疫苗、核酸、病毒&病毒载体、重组蛋白等)分离纯化、体外诊断微球、药用工具酶、原料药、天然产物、药用辅料等,同时配套工艺开发。系统装置 产业化 包括系统工程部、应用部等技术部门的员工 一种果汁脱苦脱酸的装置、一种去除果汁中残留农药的装置、从拜耳母液中提取镓的连续离子交换装置、有机酸生产的连续离子交换装置、一次性废气吸附装置系统、一种树脂柱装置等多项包含系统装置的核心技术 提供高性能材料的同时,集成公司合成技术、应用技术及设计能力,制造并销售应用系统装置,帮助下游用户获得更好的材料应用效果。系统装置不仅可以升级下游用户的生产工艺,并且可以显著降低运行费用,符合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是吸附分离材料应用设备先进的运行模式。交换吸附树脂;产品类别: 水处理材料 2022.05.30-3 蓝晓科技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Q26452R5M-1)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均粒树脂、核级树脂、食品及医药级树脂、工业水处理、饮 2022.11.08-用水及超纯水处理树脂、螯合树脂、VOCs处理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层析填料)、工业制备色谱系统以及吸附分离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4 蓝晓科技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E34012R5M-1)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均粒树脂、核级树脂、食品及医药级树脂、工业水处理、饮用水及超纯水处理树脂、螯合树脂、VOCs处理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层析填料)、工业制备色谱系统以及吸附分离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活动 2022.11.08-5 蓝晓科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CQM20S23889R1M- 1) 方圆标志认证集 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均粒树脂、核级树脂、食品及医药级树脂、工业水处理、饮用水及超纯水处理树脂、螯合树脂、VOCs处理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层析填料)、工业制备色谱系统以及吸附分离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作、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活动 2024.1.22-6 蓝晓科技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18122IP0936R1M) 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 吸附分离材料、吸附/交换分离系统装置的研发、生产、销售,上述过程相关采购及分离纯化应用技术的研发、销售、上述过程相关采购的知识产权管理 2022.11.29-7 蓝晓科技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EN0310R0M)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均粒树脂、核级树脂、食品及医药级树脂、工业水处理、饮用水及超纯水处理树脂、螯合树脂、VOCs处理树脂)、其他功能高分子材料(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层析填料)、其它专用设备(工业制备色谱 2022.06.06-系统、吸附分离系统-含技术服务)的生产所涉及的能源管理活动8 蓝晓科技 FDA注册(证书编号:10033224448) - 产品名称:IonExchange9 蓝晓科技 KOSHER认证 Kosher10 蓝晓科技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编号: 11 蓝晓科 技 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企 业备案表(备案号码: 6100601290) 陕西出入境检验12 蓝晓科技 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海关注册编码: 6101360546) 西安海关 企业经营类别: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 长期13 蓝晓科技 食品生产许可品种(许可证编号: SC20161012608303)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 2021.06.08-14 蓝晓科技 食品经营许可证(编号: JY36101930112078)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 经营项目:热食类食品制售 2020.12.11-15 蓝晓科技 卫生许可证(西高新卫监字〔2019〕第S-6号) 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许可项目:二次供水(蓝晓科技园) 2023.06.27-16 蓝晓科技 西安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文件:市工信发[2022]184号) 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西安市财政局 - 2022.08.02-17 特种树脂工厂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Q26452R5M-3)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产制造、技术服务 2022.11.08-18 特种树脂工厂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E34012R5M-3)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活动 2022.11.08-19 特种树脂工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CQM20S23889R1M- 3) 方圆标志认证集 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活动 2024.1.22-20 特种树脂工厂 排污许可证书(证书编号: 91610117750213910A001P)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 行业类别: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锅炉 2022.11.14-21 鹤壁蓝 河南省危险废物经营许 河南省生态环境 废弃的离子交换树脂 2022.07.25-赛 可证(证书编号:豫环许可危废字125号) 厅 2027.07.2522 鹤壁蓝赛 排污许可证(证书编号: 91410602MA44BKKL1N) 鹤壁市生态环境局 行业类别:环境治理业,无机盐制造,其他合成材料制造 2023.08.21-23 高陵蓝晓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 GR202461003072)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税务局 - 2024.12.16-24 高陵蓝晓 取水许可证(D610117G2021-0050) 西安市高陵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取水用途:生活用水 2025.01.17-25 高陵蓝晓 排污许可证(证书编号: 91610117073426803N001P)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 行业类别: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热力生产和供应 2022.11.06-26 高陵蓝晓 第二类监控化学品使用许可证(证书编号: HW-BS026202101)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用盐酸盐作为原料,生产微载体LX-MC-dex1、DEAE高流速琼脂糖层析介质 2021.07.29-27 蒲城蓝晓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Q26452R5M-2)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工业水处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 2022.11.08-28 蒲城蓝晓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00222E34012R5M-2)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工业水处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活动 2022.11.08-29 蒲城蓝晓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编号: CQM20S23889R1M- 2) 方圆标志认证集 团有限公司 吸附与离子交换树脂(工业水处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活动 2024.01.22-30 蒲城蓝晓 排污许可证(证书编号: 91610526MA6Y3RPK1A) 渭南市生态环境局 行业类别:其他合成材料制造 2023.07.08-31 蒲城蓝晓 食品经营许可证(许可证编号: JY36105260096788) 蒲城县行政审批32 蒲城蓝晓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证书编号:陕渭蒲危化经字[2022]000012) 蒲城县应急管理局 硫酸 2022.12.30-33 鹤壁蓝赛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 GR202441001114)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 - 2024.10.28-局河南税务局从事石油加工、石油贸易行业□是 否从事化肥行业□是 否从事农药行业□是 否从事氯碱、纯碱行业□是 否。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同比增长2.62%;实现归母净利润7.9亿,同比增长9.8%,营收、净利润仍然保持双线增长,创出历史新高。其中,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1亿元,占比3.9%,相对于2023大幅下滑81.0%,这与锂资源行业的周期性景气度和项目执行进度有关。2024年扣除盐湖提锂大项目后,基础业务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年总营收的96.1%。数据显示,基本仓业务连续多年稳定增长,2019、2020、2021、2022、2023、2024年分别对应6.3、8.2、10.8、16.4、19.7、24.5亿元,表明公司业务底盘稳健,成长动能明显。 在基础业务中,吸附材料营收19.9亿元,占比80.9%;装置营收3.7亿元,占比15.1%。公司技术以材料为核心,新的材料以及围绕材料开发的应用技术是核心驱动力,尤其是特殊应用领域材料,配套系统装置,可以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模式,进而形成板块发展。材料销售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一方面,弥补了由于行业周期性带来的提锂大项目收入下滑;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升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质量。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3亿元,同比增长9.3%。自2020年以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良性、健康,良好的现金流为板块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报告期内,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3%,同比下降1.79个百分点。报告期末,资产总额60.9亿元,同比增长6.9%。负债总额21.6亿元,同比下降3.6%。净资产39.3亿元,同比增长13.6%;期末资产负债率为35.5%,相对于期初下降4个百分点,有息负债较少且保持稳定,财务状况稳健。本年度计划合计分红3.65亿元,其中在三季度分红0.6亿元,年底再分红3.04亿元,是资本市场标杆企业。 2024年度综合财务数据来看,提锂大项目收入减少,但基本仓业务保持良好增长趋势,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板块稳健增长,海外市场等均对业绩形成正向贡献。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双线再创历史新高。经营性现金流健康,有息负债较少,财务状况良好,为未来发展打下强健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获评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检测用多孔高分子材料结构调控及制备关键技术”获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董事长高月静博士获2023年度陕西省创新驱动秦创原贡献奖。 (1)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各业务板块实现高质量有序发展,西藏提锂取得产业化突破,多肽载体拉动生科增长,超纯水、化工催化等板块继续放量。 ①“零碳”工艺助力西藏提锂产业化突破,低锂价周期内盐湖提锂彰显成本优势。 蓝晓科技凭借在盐湖提锂领域扎实的技术储备,领先的产业化能力和优质的项目履约能力,多年来持续领跑市场。截至目前,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10万吨。 今年以来,国投罗钾项目吸附材料及系统装置于一季度顺利交付,进一步彰显公司优质高效的项目履约能力。年度重点项目国能矿业结则茶卡项目首条产线试运行顺利,工艺能耗、运行连续稳定性及产品指标均符合实际要求。该项目克服海拔高、施工及运营难度大、环境敏感脆弱等挑战,采用全新的环境友好“零碳”工艺,不引入外部化学原料,以“风光绿电”为动力来源,预计将建成西藏地区首个达标生产的工业级“直接提锂”标杆项目。 报告期内,锂盐价格相对低迷,但盐湖直接提锂技术路线成本优势明显,彰显出较高的竞争力,已投运项目保持较高生产负荷。同时,公司秉承“强周期抓新增,弱周期磨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降本增效,提高市占率和技术控制能力”的理念,持续对工艺技术和吸附剂产品进行升级和优化,在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为既有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技术优化升级服务,做客户最可信赖的“技术合作伙伴”。 近年来,公司多维度布局涉锂产业链,不断提高吸附技术在矿石锂精制、锂电池回收、伴生矿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同时围绕新能源金属领域持续进行业务拓展,其中红土镍矿提镍、钴提取及回收、石煤提钒领域已签订多个工业化项目;氧化铝母液提镓始终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在提铀领域持续对国外品牌进行替代,产品销售加速放量。2024年,金属资源板块吸附材料销售收入为2.5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金属镓、铀的价格相对于上年同期均有上涨,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石煤提钒工艺流程优化取得重要进展。 ②生命科学板块,多肽固相合成载体拉动增长,持续布局国际化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持续进行产能扩产和升级。 2024年,生命科学板块吸附材料销售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8%,延续良好增长趋势。近年来,凭借seplife2-CTC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的高等级优质产能和持续稳定供货,公司已成为多肽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受益于GLP-1多肽类药物良好的市场表现,公司固相合成载体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报告期内,公司ProteinA亲和填料新增多个客户临床项目,部分三期项目获得良好的进展。离子交换类产品成功导入胰岛素临床二期项目。复合模式填料完成14价HPV疫苗的中试放大验证。医美胶原蛋白领域,与国内多个知名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并实现商业化供货。 近年来,公司进行全球化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布局,在北美、欧洲市场引进同行业优秀人才,扩大本地化团队规模,补齐生科国际市场短板。与此同时,对标国际一线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加大国际市场营销力度,建设欧洲、美国物流通道,缩短供货时间,增加供货灵活性,提升蓝晓生科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另外,投入资源进行生命科学业务产能的扩产和升级,陆续完成了固相载体车间、琼脂糖/葡聚糖车间的扩建,产能分别达到120t和70000L;同时计划新建GMP高等级生产车间及独立的生命科学园区,致力于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提升。 ③水处理及化工等高标准、经典存量市场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稳定供货;节能环保等创新应用领域以研发创新引领市场。 2024年,水处理与超纯化吸附材料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同比增长34%,高端饮用水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超纯水领域进一步放量。高端饮用水市场是质量标准严格,认证苛刻,长期被国外少数厂商占据的经典传统市场。经过多年攻关和开拓,公司已经与头部客户形成长单合同。超纯水方面,依托喷射法均粒技术,超纯水树脂实现了标志性突破。报告期内,超纯水领域业务实现显著突破,整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部分重点半导体企业已实现实质性订单落地。也已启动最高等级树脂的综合评价工作,为后续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在面板行业,顺利实现多条新建水线的全线供货,树脂产品的技术表现与服务能力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公司在各大面板客户体系中的占有率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4年,化工与催化吸附分离材料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同比上升42%。化工及催化领域,具有行业规模大、性能要求高、技术壁垒高、树脂用量多的特点,仍具有较多的国产替代空间。近年来,中国化工行业新技术快速发展,国产替代需求日益突出。报告期内,离子膜烧碱、多晶硅除硼等多个领域维持良好销售;公司凭借聚合物基材及超纯均粒技术优势,以及全球范围内领先的研发和技术经验,成功实现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双酚A催化树脂商业化供货。 2024年,节能环保类吸附分类材料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基本持平。节能环保板块,具有市场培育时间长、新技术新需求不断涌现的特点,全球化的减碳、绿色发展趋势也给与该领域足够广阔的未来市场空间。报告期内,CO2捕捉吸附剂、VOCs治理成套设备、有机物污染工业废水治理、重金属污染工业废水资源化治理等产品和技术的销售趋势稳定,不断有新技术推出,带动板块业务增长。 (2)通过组织优化和技术创新更好的发挥现有产能潜力,多园区协调联动持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重质量,保产量。 2024年,公司继续保持吸附材料的产销量双增趋势,总产量达到6.57万吨,同比增加33.4%;销量6.37万吨,同比增加33.6%,充分发挥现有产能潜力,为市场销售体系做好保障。近年来公司持续进行产能建设和优化技改,已形成国内多地、多功能产业园互补协同格局,并兼顾产量和质量、覆盖几乎所有工艺单元,形成科学合理的产能布局。 公司通盘布局,打通各厂区产能的互通互补,持续革新实现工艺细化升级。从人员、效率、制度和成本多角度提升管理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向管理质量要产量,促进产量稳步拉升。生产组织和质量把控有明显进步,较好匹配高端市场的高指标需求。实质性推进生产减排,以建设“绿色工厂”为使命,积极采用屋顶光伏、优化有机废气处理废水处理设施,生产的绿色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在水资源计量管控和分级回收、废料液循环利用等方面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极大减轻了资源消耗压力,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3)注重研发投入,持续扩产创新项目库,金属、生科领域研发成果涌现,多维度构建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 2024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4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公司始终坚守创新驱动理念,建立并不断更新创新项目库,研究课题储量丰富,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创新到优化,项目覆盖多个下游应用领域,学科丰富,专业跨度大。与此同时,公司重视研发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不断充实研发人才队伍,为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注重人才发展,人才培养,多维度进行人才梯队建设。2024年,公司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授权国外发明专利6项。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获得国内授权专利66项、国外发明授权专利13项,处于申请阶段国内专利74项,国外专利103项。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对盐湖提锂技术进行迭代升级,优化吸附剂性能,针对西藏碱性盐湖推出的“零碳”提锂工艺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在生命科学领域,完成新一代ProteinA亲和填料的SunoX的放大验证并获得多个客户的测试反馈,综合性能优越;超大孔聚合物离子交换填料实现规模放大并成功导入客户临床项目,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成功研发出用于客户特殊抗体捕获的复核模式填料并完成规模化放大,导入客户临床项目,建立独特的技术优势;在金属资源领域,探索新的资源回收、提取工艺路线,针对石煤提钒推出短流程生产工艺;在化工催化领域,成功推出双酚A催化树脂并实现产业化。 尝试多种机制和激励政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公司现有技术研发人员近400人,外籍员工20多人,建设有18000平米研发中心,6个中试车间,对研发人员给与充足的课题经费和人员配备,让人才“只有能力的天花板,没有资源的天花板”,让公司成为人才尽情发挥的舞台。制度上尝试薪资+奖励+股权的综合薪酬体系,让人才为职业梦想奋斗并能分享公司发展红利;建设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通过股权、薪资、文化引力等综合手段吸引国际专家,同时带动中国员工以开放视野融入国际化发展方向。 (4)海外业务高速增长,坚定实施国际化战略,继续布局海外营销和技术支持网络,提升品牌国际美誉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海外销售收入6.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1%,显著高于国内业务增长。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公司坚持的战略,也是重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历经24年成长,蓝晓科技逐渐成为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行业国内龙头,国际领先企业,公司国际化战略起步早、布局广,秉承创新驱动理念,遵循高品质定位,塑造优质品牌形象。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在关键海外市场逐步突破,海外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Sunresin品牌的美誉度进一步确立。公司的海外市场从大客户、重点区域系统性拓展,稳步推进,已拓展覆盖到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南美、非洲等地区。报告期内,公司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进一步提高响应效率,为促进业务本地化发展搭建平台。 (5)注重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手段优化管理水平,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以保障机体长期核心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要求全体管理人员增强忧患意识,注重降本增效,共度难关。要求管理人员注重本质、求真务实,通过细节优化和流程改进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以经营数据分析为抓手,对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等经营环节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数字化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规范性和准确度;同时,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与任用,激发内在动力,始终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向上力,实现良性发展;另外,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对建设项目、供应链重要环节查漏纠偏,保障机体健康,防范风险。 (6)保持健康、专业、专注的优质资本市场形象,践行ESG理念,保障公司长效、健康发展。 公司注重塑造健康、专业、专注的资本市场形象,投资者交流高效、透明。2024年,蓝晓科技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上榜胡润中国500强;入选“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50强”;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获得A级;入选恒生A股专精特新50指数。2025年2月,公司董事长高月静博士,作为31位企业家之一,应邀参加了习总书记主持的民营经济座谈会,学习会议精神。 持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经营路径,将ESG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运营中,建立ESG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ESG绩效。公司于2024年7月20日首次披露了《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质量(ESG)报告》,以公开、透明、开放、共享的心态进行企业信息披露,增进公司自身社会责任重视程度、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信誉,获得WindA评级,行业内排名前10。 2、收入与成本 (1)营业收入构成 (2)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适用□不适用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适用 不适用品,受到下游应用、具体项目实施情况等多重因素影响境外业务产生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或净利润10%以上是□否境外业务名称 开展的具体情况 报告期内税收政策对境外业务的影响 公司的应对措施吸附分离材料、系统装置及整体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海外销售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45.12% 关税调整可能造成客户流失、削弱公司利润水平等风险 与客户积极沟通,寻求销售规模增长与盈利水平的平衡点;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拓展新的应用方向,提高高毛利产品的收入占比;拓展新的销售市场。 (3)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吸附分离材料 销售量 吨 63,731.59 47,704.58 33.60%生产量 吨 65,709.29 49,258.00 33.40%库存量 吨 16,645.49 14,667.79 13.48%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不适用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进行工艺升级与改造,生命科学、金属资源、水处理、化工与工业催化等领域相关产品需求旺盛,相关产品实现产销量同步增长。 (4)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适用□不适用 附段设备供货合同》,合同金额6.5亿元,合同约定性能考核全部结束时间为2023年2月20日。截至目前,首批吸附段设备已发货,公司累计收到该合同项下款项共计1.95亿元,与合同签订预期进度存在差异。 (5)营业成本构成 产品分类 (6)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否 公司子公司香港蓝晓出资设立SUNRESINUSA,INC.,注册资本美元100,000.00元。截止报告日本公司认缴出资比例为76%,本期纳入合并范围。 (7)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1.第四名供应商系公司关联方,其中公司对第四名供应商采购金额为4052.91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2.84%。公司持有该供应商34%的股权,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不直接持有该供应商股权。公司董事寇晓康、高月静、田晓军通过蓝晓科技直接持有的供应商34%的股权,对第四名供应商间接持股分别不超过10%。 2.第五名供应商系公司关联方,公司对第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为4007.37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2.81%。公司持有该供应商30%的股权,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不直接持有该供应商股权。公司董事寇晓康通过持有合伙企业份额间接持有该供应商32.95%的股权;通过蓝晓科技直接持有该供应商30%的股权间接持有7.31%的股权;累计间接持股比例不超过45%;公司董事李岁党通过持有合伙企业份额间接持有该供应商7%的股权,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郭福民通过持有合伙企业份额间接持有该供应商5.25%的股权。 3、费用 4、研发投入 适用□不适用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双酚A均粒催化树脂的开发 开发在粒径均一系数、树脂稳定性、抗压强度等方面对标国际厂商的树脂 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并开始销售 催化树脂性能对标国际品牌,实现进口替代 拓宽公司催化树脂产品线mRNA纯化专用填料的开发 对OligodT亲和填料进行亲水性改造 客户反馈良好 最大限度的减少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增加mRNA捕获纯度。 持续丰富公司在生命科学系列产品的布局方向单克隆抗体的分离纯化 本项目拟降低生产成本,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国产产品 已完成小批量供货 开发下游生产纯化平台,为公司产品在人用药领域提供成功案例 持续丰富公司在生命科学系列产品的布局方向树脂法一步还原解析制备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技术开发 本项目拟开发的技术能够在树脂完成钒离子的吸附后,通过调节吸附剂种类及解吸附工艺,将钒离子以还原态直接解析进入电解液中 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提升钒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有望推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持续开发金属资源板块的方向,提升板块的收入稳定性高孔隙度葡聚糖强阳离子交换层析介质开发 本项目旨在开发全新的阳离子交换层析介质,实现稳定批量生产。 制定工艺方案中 产品在重复性、分辨率、生产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持续丰富公司在生命科学系列产品的布局方向EDI凝结水用阳树脂开发 本项目拟研发一种既携带强酸基团又含有弱酸基团的高交换容量的阳离子 客户评估中 通过优化工艺,减少合成步骤,提升环保性与经济性 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交换树脂 5、现金流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账面余额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不适用 1)报告期内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适用□不适用策、会计核算具体原则,以及与上一报告期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说明 无报告期实际损益情况的说明 实际收益人民币23.6万元,其中换汇时汇兑收益44.4万元,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8万元套期保值效果的说明 规避和防范汇率风险。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报告期衍生品持仓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面临的风险:1.汇率波动风险:在外汇汇率波动较大时,公司判断汇率大幅波动方向与外汇套期保值合约方向不一致时,将造成汇兑损失;若汇率在未来发生波动时,与外汇套期保值合约偏差较大也将造成汇兑损失;2.内部控制风险: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专业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可能会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而造成风险;3.交易违约风险:外汇套期保值交易对手出现违约,不能按照约定支付公司套期保值盈利从而无法对冲公司实际的汇兑损失,将造成公司损失。 公司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1.为避免汇率大幅波动风险,公司会加强对汇率的研究分析,实时关注国际市场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最大限度的避免汇兑损失;2.公司已建立《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对外汇套期保值业务操作规定、审批权限、信息保密和风险处理程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3.为避免内部控制风险,公司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公司外汇套期保值业务,所有的外汇交易行为均以正常生产经营为基础,以具体经营业务为依托,不得进行投机和套利交易;4.为控制交易违约风险,公司仅与具有合法资质的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已投资衍生品报告期内市场价格或产品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对衍生品公允价值的分析应披露具体使用的方法及相关假设与参数的设定 公允价值变动以金融机构发布的对应各期远期结汇、外汇掉期价格为测算依据。涉诉情况(如适用) 不适用衍生品投资审批董事会公告披露日期(如有)2023年08月28日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化工行业的披露要求2)报告期内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适用 不适用公司报告期不存在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不适用 (1)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不适用 日,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余额21,571.15万元(含扣除手续费后的相关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285.8万元),其中存放在募集资金专户的余额为人民币17,571.15万元、进行现金管理的余额为人民币4,000.00万元。 0合计 -- -- 54,606.45 53,986.73 9,949额54,606.45万元。应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54,606.45万元,扣除承销费和保荐费491.46万元后的募集资金为人民币54,114.99万元,已由主承销商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23年4月21日汇入本公司募集资金专用账户内,本次发行过程中,公司应支付保荐承销费、律师费、审计费、资信评级费等发行费用(不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合计人民币619.72万元,扣除不含税发行费用后,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53,986.73万元,上述募集资金到位情况已经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验证,并由其出具《验资报告》(致同验字〔2023〕第110C000186号)。 报告期内,公司实际使用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9,949.88万元,已累计使用募集资金32,701.38万元,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余额为21,571.15万元(含利息收入、投资收益285.8万元)。(2)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适用□不适用 (1) 本报 告期 投入 金额 截至 期末 累计 投入 金额 (2) 截至 期末 投资 进度 (3) = (2)/( 1) 项目 达到 预定 可使 用状 态日 期 本报 告期 实现 的效 益 截止 报告 期末 累计 实现 的效 益 是否 达到 预计 效益 项目 可行 性是 否发 生重 大变 化 承诺投资项目 新能 源金 属吸 附分 离材 料生 产体 系扩 建项 目2023年04月17日 新能 源金 属吸 附分 离材 料生 产体 系扩 建项 目 生产 建设 否 24,8 4 24,8 4 7,77 8.5 18,9 因) 募投项目尚在投资中,未达到投产条件。 项目可行性 发生重大变 化的情况说 明 不适用 超募资金的 金额、用途及使用进展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变更情况 适用以前年度发生经公司于2023年8月28日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增加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实施地点及延长实施期限的议案》批准,公司增加“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材料生产体系扩建项目”的实施地点,新增实施地点位于西安泾河工业园(北区)东西七横路北侧(高国用(2015)第10号)。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方式调整情况 适用以前年度发生经公司于2023年8月28日召开了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增加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实施地点及延长实施期限的议案》批准,公司增加全资子公司蓝晓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作为共同实施主体,投资方向、投资总额、投资内容均不发生变化;公司延长“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及“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技术营销及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 适用经公司2023年8月28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公司以募集资金置换先期已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自筹资金共计8,393.92万元。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 不适用项目实施出现募集资金结余的金额及原因 不适用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用途及去向 经公司2024年8月26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同意公司在确保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用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使用期限自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截止2024年12月31日,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余额为人民币21,571.15万元(含扣除手续费后的相关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285.8万元),其中存放在募集资金专户的余额为人民币17,571.15万元、进行现金管理的余额为人民币4,000.00万元。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 不适用 (3)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不适用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不适用 接待 调研的 接待 接待 接待地 接待方 展望;海外专家及业务;锂电领域布局 摩根士丹 2024年情况;生命科学板块发展情况;小核酸药物应用前景;公司产品在核环保领域 m.cn 的应用前景。 2024年 电话会 电话沟 华夏基金 http://w 其他 2023年度及2024年一季度盐湖提锂项目日 nfo.co资者收入确认情况;锂盐订单情况;公司盐 m.cn 湖提锂竞争优势;公司“以简易程序向特 定对象发行股票”议案详情;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情况;公司毛利率波动原因; 2024年一季报中投资支付现金的主要用途。公司“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议案详情;公司股东人数;公司回购计网络远程http://w 2024年 网络平划;公司国际化进程;公司2023年毛利率增长的原因;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毛日 交流 m.cn 者 利率情况;盐湖提锂项目情况;股价下 跌原因。JPMAssethttp://wManagem 海外业务增速较快的原因;基础业务板 2024年电话会 电话沟ww.cni08月27机构 ent等投 块的应用领域;产能情况;国能矿业业nfo.co议形式 通日资等多名 务进展 m.cn/ 投资者 http://w 超纯水业务进展及展望;系统装置的来 2024年 兴证全球 源及收入确认标准;海外业务情况;前三季度吸附分离材料占比。 m.cn/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2024年12月30日,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市值管理制度〉的议案》,为切实推动公司投资价值提升,增强投资者回报,维护投资者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公司章程等规定,公司制定了《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制度》。 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否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经营理念,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公司制定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详见《关于推动“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07)。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要求,于2023年12月4日至2024年1月2日期2023年度利润分派方案,实际现金分红总额为人民币286,534,222.31元(含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际现金分红60,308,186.24元。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公司坚持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并结合公司经营现状和业务发展目标,为股东带来长期的投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