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中集集团(000039)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业务概要
  本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物流及能源行业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产业集群主要涵盖物流领域及能源行业领域。在物流领域,本集团仍然坚持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孵化出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辅之以物流服务业务及循环载具业务提供物流专业领域的产品及服务;在能源行业领域,本集团主要从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海洋工程业务方面开展;同时,本集团也在不断开发新兴产业并拥有服务本集团自身的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以一体化战略发展思维推动集团内部板块跨界融合升级,为物流、能源行业打造场景化的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为股东和员工提供良好回报,为社会创造可持续价值。
  根据行业权威分析机构德路里(Drewry)最新发布的《2025/26年集装箱设备普查与租赁市场年报》,本集团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箱、特种集装箱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根据国际罐式集装箱协会《2025年全球罐式集装箱市场规模调查》,本集团2024年罐式集装箱的产量保持全球第一;根据《Global Trailer》公布的2024年全球半挂车制造商按产量排名的榜单,中集车辆蝉联全球第一;本集团子公司中集天达为全球登机桥主要供货商之一;本集团亦是中国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之一。
  本集团持续巩固全球化布局战略,目前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分布在全球近 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实体企业超过 30家,以欧洲、北美等地区为主。得益于不断夯实的全球营运平台基础,本集团能够平抑单一地区的风险波动,实现稳健有质发展。报告期内,本集团国内营业收入占比约 51%,国外营业收入占比约 49%,维持较好的市场格局。
  二、报告期主营业务回顾
  1、概述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 76,090,392千元(去年同期:人民币 79,115,043千元),同比下降3.82%。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及其他权益持有者的净利润人民币 1,278,156千元(去年同期:人民币 865,781千元),同比上升 47.63%。报告期内,占本集团营业收入 10%以上的产品和业务为集装箱制造业务、道路运输车辆业务、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物流服务业务和海洋工程业务。各板块业务分析具体如下:
  2、主要业务板块的经营回顾
  本集团通过业务拓展及技术开发,已形成一个专注于物流及能源行业的关键装备及解决方案的产业集群。
  (1)在物流领域:
   依然坚持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
  本集团的集装箱制造业务自1996年起产销量全球领先,作为全球集装箱行业领导者,生产基地覆盖中国沿海和内陆各大重要港口,可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集装箱产品,主要产品包括标准干货箱、标准冷藏箱和特种箱。其中,特种箱主要包括 53尺北美内陆箱、欧洲超宽箱、散货箱、特种冷藏箱、折叠箱等产品。目前集装箱制造业务主要经营主体为中集集装箱(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公司持有中集集装箱(集团)有限公司 100%股权。报告期内,本集团集装箱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7.35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249.50亿元),同比下降12.88%,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4.44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2.76亿元),同比上升 13.20%。报告期内,我国集装箱供应链景气指数仍处于景气区间,这一态势源于全球商品贸易韧性与国内市场积极动能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及关税冲击等影响,全球商品贸易展现出一定韧性——中美商品贸易摩擦损失被全球其他地区贸易增长所抵消。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预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总额将同比增长3000亿美元,其中 2300亿为商品贸易增长贡献,商品贸易量同比增长约 1%。主要受美国进口激增和欧盟出口增长的推动;受益于此,全球集装箱贸易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同时,红海绕航长期化、欧亚港口拥堵、航运碳减排监管加强等因素也都降低了集运运输效率,使得出口用标准干箱新箱需求维持在常规水平。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呈现积极态势:依托集装箱标准化物流运输在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叠加"一单制"、"一箱制" 应用提速,国内多式联运在规模、枢纽布局、通道网络等方面成效显著;得益于钢材成本下降,报告期内国内客户对集装箱标准干箱新箱的需求显著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干货集装箱销量 112.59万 TEU(上年同期:138.27万 TEU),受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同比下降约 18.57%。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南美水果出口需求旺盛,冷链运价保持高位运行,冷箱需求呈现增长,本集团冷藏箱销量 9.20万 TEU(上年同期:4.47万 TEU),同比增长约 105.82%。 以道路运输车辆业务为延伸本集团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经营主体——中集车辆,主要从事全球半挂车的设计、生产、流通、跨洋制造、销售和生产性服务;为新能源重卡底盘提供专业的上装设计、制造以及售后服务,协助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头部新能源重卡生产企业,完成重型新能源专用车的价值链闭环;以及纯电动头挂列车的设计、制造,提供销售服务。截止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股中集车辆比例约为61.13%。报告期内,中集车辆实现收入人民币97.53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07.00亿元),同比下降8.85%;实现净利润人民币4.08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5.74亿元),同比下降28.89%。
  (1)全球半挂车业务:报告期内,中集车辆在全球销售各类半挂车52,602辆(去年同期:50,174辆 ),全球半挂车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69.24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76.01亿元),同比下降8.91%,主要受北美市场影响,其余市场业务表现呈现积极态势。国内市场方面,“星链计划”与“雄起计划”彰显成效,为中国业务带来高质量增长与发展。中国半挂车市场的营业收入同比提升11%,毛利率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销量同比提升10%,在中国半挂车市场占有率上升至23.07%,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海外市场方面,全球南方半挂车业务延续高质量发展态势,形成“增速稳健、效益显著”双优格局,报告期内该区域毛利率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销量同比提升13.0%,盈利能力增长强劲。其中,泰国市场半挂车营收同比激增63.5%,销量同比增长44.0%;越南市场营收同比大幅增长270%;澳洲业务销量同比增长16.4%,毛利率提升2.3%。欧洲半挂车业务展现出强大韧性,英国SDC营收同比增长8.7%。北美半挂车业务由于需求下行,行业竞争加剧,叠加采购成本受关税影响有所上升,但依然在逆境中展现强劲抗压能力,实现销量7,888台(同比有所下滑),存量车的维修业务发展良好。
  (2)上装产品(含EV-DTB):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延续爆发性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我国重卡累计销量达53.9万辆,同比增长6.9%,其中新能源重卡实现销售7.92万辆,同比激增186%。报告期内,中集车辆为中国新能源重卡制造企业和头部的燃油/燃气重卡制造企业提供了各类专业上装总计12,434台,整体收入达人民币14.73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3.37亿元),同比增长10.12%。报告期内,中集车辆积极构建产能优化与资源协同的集团化作战体系,在新能源方面持续发力,EV-DTB·渣土车销量同比增长142.55%,EV-DTB·搅拌车销量同比增长86.26%,EV-DTB·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69.8%;根据汉阳所数据显示,EV-DTB·渣土车市场占有率达25.1%,EV-DTB·搅拌车市场占有率达13.13%。持续深化“好马配好鞍”商业模式,与核心主机厂紧密协同,打造自卸车和载货车整车一体化解决方案,共交付渣土车一体化产品1,704列,同比增长25%。
  的产品进化关键路径,并积极参与每一个里程碑的运营。报告期内,中集车辆完成 EV-RT2.0纯电动头挂列车顶层架构,并同步规划产品型谱,2025年首先聚焦短途、重载工程场景(如砂石料、混凝土运输),完成适用此场景的纯电动工程型头挂列车的产品开发及场景验证,并发布原型产品。
   以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为扩展
  本集团通过子公司中集天达经营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有中集天达股权比例约 63.63%。空港与物流装备业务主要包括旅客登机桥、机场地面支持设备、机场行李处理系统、物流处理系统及智能仓储系统。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主要涵盖各类消防车为主的综合性消防救援移动装备,另外还包括各类消防泵炮、消防车辆智能控制及管理系统和各类灭火系统等其他消防救援装备及服务。报告期内,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1.20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24.03亿元),同比上升 29.83%;净利润人民币0.80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0.37亿元),同比上升119.57%。
  (1)空港与物流装备业务:报告期内,该分部营收呈现稳健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前期优质订单于报告期内释放结转,中集天达主动优化交付节奏,成功且高效交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及土耳其安塔利亚机场的新航站楼的登机桥等项目。此外,中集天达的智能无人靠机系统(全球首次批量)在兰州机场顺利投入运行,机场内86条登机桥已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助力机场提升营运效率。在自动化物流领域,中集天达为电商快递行业客户提供自动输送、分拣系统。在巩固电商快递核心市场及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医药、纺织等多元细分领域及国际市场。凭借高效运营及产品优势,新增订单稳步增长。
  (2)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报告期内,因“万亿国债”项目库存订单推动国内常规消防车交付量同比增加,带动营收上升;与此同时,海外齐格勒国产化进程推进有效,品牌价值发挥成果显现,中标率、订单及时交付率及成本管理均有长足改进。中集天达将持续融合海外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供应链及整车生产的国产化进程,提升盈利能力。
   以物流服务业务为依托
  本集团的物流服务业务经营主体——中集世联达,致力于“成为高质量的、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多式联运企业”,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有中集世联达股权比例约为62.70%。中集世联达依托全球化网络布局,以“客户+产品”为核心引擎,以“国际化+数智化”为两大抓手,持续探索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低碳、可视化的物流服务,并针对特定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本集团物流服务业务营业收入人民币135.79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40.89亿元),同比下降3.62%;净利润为人民币2.02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2.04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报告期内,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集运市场受政策及运力调整影响,运量与运价呈现波动态势。
  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进程加快带动综合物流需求增长,物流服务商在供应链中的枢纽价值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本集团物流服务坚定围绕“高质量、高效能、新动力”的发展内涵,通过优化客户结构、创新业务模式、强化风险管控及运营提效,实现整体经营保持稳定。
  (1)涉货全程物流业务一体协同发展,增强内生动力:海运业务航线产品持续丰富,全球代理网络进一步扩展,在市场波动中超额完成既定航线的目标货量,再次入选全球物流业权威杂志《Transport Topic》2025年全球海运货代50强榜单;陆运业务积极响应国内多式联运纵深推进的政策导向,聚焦全程海铁联运直接客户培育,贴合行业升级趋势,拓展潜在增长空间;空运业务优化商业航班产品结构,重点拓展电商平台货包机业务,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实现提质增效;项目物流加速中东布局,推进沙特子公司设立;冷链物流在巩固农产品运输优势基础上,协同空运团队,成功在北方地区开拓了草莓等水果空运出口到欧亚的新业务。
  (2)港口基础服务业务稳中求进,构建稳定利润基础:持续深化与船公司的长期稳定合作,积极探索合资共赢模式,重点巩固和扩大东南亚场站布局,通过联动场站和船代业务,初步形成港口一站式服务能力。
   辅之以循环载具业务,共同为现代化交通物流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本集团的循环载具业务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循环包装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碳中和,主要为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家电、生鲜农产品、液体化工、橡胶和大宗商品等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循环载具研发制造、共享运营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等服务。本集团循环载具业务通过中集运载科技开展,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有中集运载科技股权比例约 63.58%。
  报告期内,本集团循环载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3.36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1.97亿元),同比上升 11.62%;净亏损人民币0.17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0.49亿元),同比减亏 64.50%。主要原因在于中集运载科技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措施,盈利能力和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其中,制造业务面对外部环境的波动,严控投资、聚焦现有产能优化利用,发展优势业务,深化精益生产提升现有业务盈利能力;服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持续推动资产优化配置,运营效益持续显现,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客户策略实施方面,中集运载科技持续聚焦大客户运营,与能源、石化、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头部客户合作收入实现明显增长。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去年底成功与某大型石化企业达成合作,在报告期内,该合作已落地见效,相关业务量实现了增长。
  (2)在能源行业领域:
   一方面以清洁能源为主航道,开展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 本集团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板块主要从事先进智能制造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智能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清洁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本集团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30.09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21.21亿元),同比上升 7.32%;净利润人民币4.60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2.42亿元),同比上升90.26%。本集团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板块主要经营主体为中集安瑞科。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有中集安瑞科的股权比例约 70.06%。报告期内,中集安瑞科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6.1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14.8亿元),同比增长9.9%,归母净利润人民币5.6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4.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6%,新签订单人民币107.4亿元,截至 6月底在手订单人民币291.8亿元。其分部经营业绩如下:
  (1)清洁能源分部收入稳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96.3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78.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2%。
  陆上清洁能源领域,尽管报告期内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与 LNG进口量表现偏弱,中集安瑞科在关键装备、核心工艺及综合服务上均取得亮眼表现。关键装备上,中集安瑞科维持了领先的市场份额。受益于 LNG价格较柴油的经济性以及政策层面明确将天然气车纳入补贴范畴, LNG车用瓶等终端应用的销售维持高位。此外,随着 LNG在交通领域应用的增长,三桶油加速 LNG加气站或综合能源站的建设,带动该分部加气站、LNG槽车等相关装备需求。核心工艺方面,得益于焦炉气综合利用领域工艺设计能力的完善,中集安瑞科于报告期内顺利建造并交付了凌钢中集项目,这也是公司首个焦炉气综合利用领域的交钥匙项目。综合服务方面,首个投产的焦炉气制氢联产 LNG项目鞍集项目于报告期内稳定运营,复制的第二个凌钢项目也已具备 LNG和蓝氨的量产能力。首个 5万吨年产能的绿甲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预期于今年下半年投产。报告期内,中集安瑞科与多家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湾区绿色甲醇生态链。
  水上清洁能源领域,中集安瑞科于报告期内交付 9艘船。中集安瑞科凭借全球领先的液化气体运输船的技术和制造优势,保持了强劲的签单能力,特别是今年 4月下旬以来新签订单获取明显加速,报告期内共计新签 7艘新造船,造船及船用燃料罐相关业务全年新签订单金额有望达人民币80亿元。此外中集安瑞科通过收购举措,增强供气系统和液货系统的核心工艺设计与建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液化气船领域的竞争力。受益于内河内江绿色升级,以及中集安瑞科在船舶动力包 LNG动力包、LNG水岸加注、LNG换罐加注及安保系统、智能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今年以来已斩获多个 LNG、甲醇动力包订单,市场份额领先。
  氢能业务领域,中集安瑞科进一步加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和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氢能上游领域,中集安瑞科与海德氢能研发的制氢产品“BOP分离系统”正式下线,并发往海外制氢项目进行应用;储存端,中标海内外多个绿色氢氨醇项目;终端应用上,Ⅳ型车载储氢瓶通过了欧盟可移动承压设备指令(简称 TPED)认证,并于报告期内陆续为欧洲客户交付多项订单。
  (2)化工环境分部主要运营主体为中集环科,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1.1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3.0亿元),同比下滑 14.3%。全球经济包括化工行业呈现出弱复苏的态势,导致罐式集装箱市场需求相比之前的高速增长有所放缓,但是罐式集装箱业务依旧保持了全球产量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医疗设备部件业务稳健增长;后市场业务持续推进。
  (3)液态食品分部主要运营主体为中集醇科,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8.8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23.1亿元),同比下滑 18.6%,但净利润同比增长。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生活成本上升致使消费需求放缓、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继续影响整个行业的资本支出和投资决策,部分海外客户采取了更谨慎的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国内头部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低碳方案等机会成为增长新引擎,进而催生了老旧项目改造及碳中和酒厂建设等多元化项目机遇。报告期内,墨西哥新工厂全面运营,并取得首个大型储罐项目,进一步增强了中集醇科在美洲市场的服务能力和市场地位。
   另一方面以海洋能源为抓手,开展海洋工程业务:
  本集团主要通过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科技集团”)运营海洋工程业务,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间接持有海洋科技集团股权比例约 83.30%。海洋工程业务集设计、采购、生产、建造、调试、运营一体化运作模式,提供批量化、产业化总包建造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及其它特殊用途船舶的服务,是中国领先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商之一,主要业务包括以 FPSO、FLNG为主的油气装备制造,以海上风电安装船、升压站等为主的海上风电装备建造及风场运维,以及特种船舶制造等。
  2025年上半年,受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原油价格波动剧烈。但随着既有油田逐步枯竭,新增油气资源开采需求日益迫切,而深海油气的经济开发价值持续凸显,海上深海油气增产趋势不改,尤其以 FPSO/FLNG为核心的浮式大型生产装备仍有较大的需求量。据能源海事协会(Energy Maritime Associates ,EMA)预测,2025-2029年全球油气上游领域计划投入 1260亿美元用于 119 个浮式生产系统的建设。其中, FPSO作为核心板块,将吸引超 70% 的资金(约 882亿美元),聚焦 54 艘深水 / 超深水装置的建造;区域市场中,巴西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规模预计超过非洲及南美洲其他地区的总和,成为 FPSO 投资的核心区域。FLNG领域的投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出口端,非洲、阿根廷及地中海地区预计将有 143亿美元项目落地;进口端,欧洲和南美地区计划投入 63亿美元,相关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的需求将通过新造船、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改装及现有装置调配等多元方式满足。
  报告期内,本集团海洋工程业务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80.14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77.84亿元),同比增长2.95%;净利润人民币2.81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0.8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市场订单方面:报告期内新增订单 1.06亿美元(去年同期:17.9亿美元),主要受订单落地延后影响,累计在手订单 55.5亿美元,较去年年底累计在手订单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在手订单进入交付期。其中:
  项目建造及交付方面:1月建造的全球最大、最新一代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船 BOREAS号在烟台交付;2月建造的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 Norse Wind顺利完成下水及漂浮仪式;3月 2条 7000车位汽车运输船 Electric Star和 Brands Hatch 在龙口基地陆续交付离港。4月承建的 MKII FLNG上部模块在海阳基地开工;建造的全球新一代 FPSO P80正式交付;5月承建的 FPSO P85船体总包工程开工;6月承建的两条风电安装船分别完成倾斜实验及下水漂浮。
  (3)拥有服务本集团自身的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
  本集团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致力于构建与本集团全球领先制造业战略定位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本集团海工存量平台、内部资金运用效率和效益,以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助力本集团战略延伸、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主要经营主体为中集财务公司和海工资产池管理平台公司。
  本集团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9.10亿元(去年同期:人民币11.56亿元),同比下降21.30%;净亏损人民币7.35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8.76亿元),同比减亏 16.05% ,主要由于本期美元贷款利率下降导致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
  中集财务公司:
  报告期内,中集财务公司始终秉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经营宗旨,持续深化功能定位,全面提升服务质效。通过强化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有效提升集团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综合成本。紧贴产业需求,精准提供金融支持,上半年累计为成员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人民币25亿元,助力集团资金高效运转。
  中集财务公司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升级“外汇管家”功能,拓展外汇服务能力,助力产业板块外汇风险管理,荣获“2024年度优秀人民币外汇非银会员”称号。报告期末,中集财务公司资本充足率为 27.72%,资本水平保持相对充足,各级资本充足率均远高于监管要求及业务长足发展的需要。
  中集海工资产运营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本集团海工资产运营管理业务涵盖超深水半潜钻井平台、恶劣环境半潜钻井平台、半潜式起重/生活支持平台以及 400 英尺、3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核心资产。
  报告期内,受美国“对等关税”冲击全球需求预期、“欧佩克+”超预期增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溢价回吐等因素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自 4 月起持续低于每桶 70 美元。国际石油公司战略重心回归油气主业,低碳转型投入更为审慎。自升式平台方面,沙特阿美及墨西哥国油集中暂停多座平台作业,全球利用率显著回落,日费率承压下行。中深水半潜方面,北海、巴伦支海项目需求稳健,欧洲能源安全议题支撑利用率及日费率稳中有升。超深水半潜方面,部分深水开发项目因投资优先级调整有所延后,利用率较年初小幅下滑。
  报告期内,中深水半潜钻井平台“仙境烟台”成功与挪威油公司签订新租约;超深水半潜钻井平台“蓝鲸一号”与国际客户签署新租约。
  (4)创新业务凸显中集优势:
   冷链业务
  报告期内,本集团冷链业务一方面稳固冷箱基本盘,维持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冷链、工业温控等领域战略布局,以温控装备为新业务战略布局重点,积极开展市场研究及业务探索。特种冷藏集装箱围绕航空箱、岸电箱、物理保鲜箱等业务进行产品迭代、市场拓展以及商业模式探索。创新业务着力于加快马尔风机收购后的各项整合赋能工作,并积极探索工业热泵新的应用场景,加
  快市场转化。 储能科技
  2025年 4月以来,受美国关税政策及新能源行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美国市场储能订单受到重创,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变相使得原本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形势愈发严峻。2025上半年,本集团在原有业务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业务场景,成功交付位于河北省某高速的分布式光伏配储项目,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边坡、互通圈等沿线闲置土地资源,显著优化业主方能源结构,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助力实现高速站区、边坡、互通圈及隧道洞口光储全覆盖。报告期内,本集团储能业务规模虽因地缘政治、市场、价格、产能等因素受到一定影响,但通过加深核心客户合作、差异化竞争、创新商业模式等举措,紧抓市场机遇,积极拓展新业务,全面贯彻 ONE精益管理,促进储能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跨周期的持续盈利能力。 模块化建筑业务报告期内,模块化建筑业务在国内外核心市场取得多项突破。香港市场稳步发展,新签约了香港北区医院扩建项目、香港中文大学多功能大楼及学生宿舍项目等;同时,国际市场取得突破,成功签约沙特利雅得地球精品酒店项目,彰显了中国绿色建筑技术在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力。2025年 5月,成功交付日本大阪 2MW模块化数据中心项目,实现了中集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日本市场的首次突破,彰显了中国数字基建能力在发达市场的竞争力与适配。
  (5)相关的资本运作:
  报告期内,本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的重要事项如下:本公司拟回购部分 H股股份,回购金额不超过港币 5亿元(含)。报告期内,本公司已在香港联交所进行回购 H股股份合计 1,480,000股,回购金额合计港币 8,873,381元。截止本报告日,已累计回购 H股股份合计 8,641,100股,回购金额合计港币 56,240,385元,本次回购的 H股股份将作为库存股持有。
  五、财务数据分析
  2、非主营业务分析
  √ 适用 □ 不适用
  损失。 否
  信用减值损失 308,910 11.04% 主要为应收账款坏账损失。 否投资损失 (63,053) (2.25%) 主要为本期处置衍生金融工具损失及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调整损失。 否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6,262) (0.22%) 主要为本期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报告期内,本集团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情况详情参见本章节之 否“六、报告期内投资状况分析”之“4、金融资产投资”之“(3)衍生品投资情况”。资产处置收益 15,158 0.54% 主要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收益。 否营业外收入 60,418 2.16% 主要为索赔收入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否营业外支出 79,019 2.82% 主要为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及罚款支出等。 否
  3、资产及负债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应收账款 28,469,536 16.23% 31,655,818 18.11% (1.88%) 无重大变化。
  合同资产 8,335,417 4.75% 9,752,290 5.58% (0.83%) 无重大变化。
  存货 19,243,399 10.97% 19,735,685 11.29% (0.32%) 无重大变化。
  投资性房地产 1,322,247 0.75% 1,351,285 0.77% (0.02%) 无重大变化。
  长期股权投资 11,852,524 6.76% 12,016,874 6.88% (0.12%) 无重大变化。
  使用权资产 1,061,998 0.61% 1,152,130 0.66% (0.05%) 无重大变化。
  短期借款 10,611,195 6.05% 11,260,716 6.44% (0.39%) 无重大变化。
  租赁负债 824,740 0.47% 869,384 0.50% (0.03%) 无重大变化。
  
  4、主要境外资产情况
  5、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报告期,本集团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详情请参见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九、1。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 是 √ 否
  6、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情况) 于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所有权受到限制的资产合计总额为人民币 1,689,937千元(2024年 12月31日:人民币 2,962,369千元),较上年末减少 42.95%,主要为保证金和存放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减少所致。详情请参阅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25。
  7、流动资金及资本来源
  本集团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有货币资金为人民币26,061,516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 21,621,312千元),比上年度末增加 20.54%,无重大变动。
  详情请参阅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1。本集团主要以运营所得现金、银行贷款及其他借贷作为发展资金。本集团的现金需求主要用于生产及运营、偿还到期负债、资本开支、支付利息及股息,其他非预期的现金需求。本集团一直采取谨慎的财务管理政策,维持足够适量的现金,以偿还到期银行贷款,保证业务的发展。报告期末,本集团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人民币 25,917,946千元(去年同期:人民币 21,742,209千元),币种主要为人民币和美元。
  8、银行借款及其他借贷 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的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借款、一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其他流动负债(超短期融资债券)、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总额为人民币 41,178,482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 39,125,524千元)。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借款 4,267,857 3,440,969
  一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 - 507,583其他流动负债-超短期融资债券 500,090 503,016长期借款 19,773,076 19,377,598应付债券 6,026,264 4,035,642合计 41,178,482 39,125,524本集团的银行借款以人民币和港币为主,计息方式包括固定利率计息和浮动利率计息。于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长期带息债务主要为港币的浮动利率合同,金额为港币 5,500,000 千元(2024年12月31日:港币 5,500,000千元)。本集团短期借款的利率区间为 1.01%-5.33% (2024年12月31日:短期借款的利率区间为 1.30%至 6.35% ),长期借款的利率区间为 1.14%-4.25%(2024年12月31日:长期借款的利率区间为 1.20%至 4.25% )。于报告期末,本集团的定息银行借款约人民币 8,029,076千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 16,368,934千元)。长期借款的到期日主要分布在五年内。本集团的借款无季节性需要,其主要是基于本集团的资金及业务需求。本集团已发行的债券以人民币为主,计息方式为固定利率计息。于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已发行的固定利率债券余额为人民币 6,026,264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 4,543,225千元),债券的到期日主要分布在一到五年。详情请参阅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26,五、35,五、36,五、37,五、38,及八、3。
  9、其他权益工具
  于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其他权益工具为人民币 4,016,333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4,093,019千元),比上年度末下降1.87%。报告期内,本集团其他权益工具情况,请参见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43。
  10、资本结构
  本集团的资本结构由股东权益和债务构成。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的股东权益合计为人民币68,397,867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 68,019,802千元),负债总额为人民币 107,043,674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 106,732,434千元),资产总额为人民币 175,441,541千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 174,752,236千元)。报告期内,本集团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重大变动情况,请参见本章节“五、财务数据分析”之“3、资产及负债构成重大变动情况”。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负债率为 61%(2024年12月31日:61%),本集团致力于维持适当的股本及负债组合,以保持有效的资本架构,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资产负债率计算方式:按照本集团报告期末的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计算而得。)
  11、资本承担
  于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资本性支出承诺约为人民币 181,907千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 290,088千元),比上年度末下降37.29%,主要用作为固定资产购建合同。详情请参阅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十三、1、(1)。
  12、或有负债
  本集团或有事项主要包括对外提供担保、诉讼事项及已开具未到期的信用证和已开具未到期的履约保函。详情载于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十三。
  13、股利分派
  本公司计划不派发2025年半年度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去年同期:无)。
  本集团股利分派情况,详情请见本报告“第四节 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之“三、本报告期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情况”。
  14、汇率波动风险及相关对冲
  本集团业务的主要收入货币中美元比重较大,而主要支出货币为人民币。目前中国政府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仍处于管制状态。
  由于人民币的币值受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和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未来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可能与现行汇率产生较大差异,因此,本集团存在因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所产生的潜在外汇风险,从而影响本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集团管理层一直密切监察其外汇风险,并且采取适当措施以防范外汇汇兑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持有的外汇对冲合约及外汇风险请参阅本章节之“六、报告期内投资状况分析”之“4、金融资产投资”之“(3)衍生品投资情况”及本报告“第八节 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3及 41及八、4。
  六、报告期内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报告期投资额(人民币千元) 上年同期投资额(人民币千元) 变动幅度
  301,774 396,916 (23.97%)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注:为按照报告期末持股数调整的最初投资成本。
  (2)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
  注:为按照报告期末持股数调整的初始投资金额。
  (3)衍生品投资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报告期内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则,以及与上一报告期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说明 否报告期实际损益情况的说明 报告期内,本集团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 3,422千元人民币,投资损失为 129,896千元人民币,两者合计损失为 133,318千元人民币。其中,报告期内本集团外汇相关的衍生品投资活动净损失为 133,078千元人民币,是衍生金融工具合计损失的主要构成。此外,本期汇兑损失为 47,498千元人民币,主要由集团美元敞口因人民币升值产生。前述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产生的衍生品投资及汇兑损益合计净损失为 180,576千元人民币。报告期内,集团坚持保值理念,持续优化外汇管理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策略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套期保值效果的说明 本集团开展的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业务遵循套期保值基本原则,禁止投机交易,避免承担过高贴水成本。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经历大幅波动后升值约1300点,呈现即期升值幅度与同期套保成本基本持平的困难局面,集团灵活调整美元敞口套保比例,合理控制套保成本,并重点加强现金结汇管理,较好贯彻了汇率风险保值理念。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报告期衍生品持仓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权、利率掉期合约。外汇远期及外汇期权合约所面临的风险与汇率市场风险以及本集团的未来外币收入现金流的确定性有关。利率掉期合约的风险与利率波动密切相关。
  本集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基于本集团经营真实业务背景和需求,坚持风险中性及套期保值基本原则,禁止投机交易;针对衍生品交易,本集团制订了严格规范的内部审批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明确了相关各层级的审批和授权程序以便于控制相关风险。已投资衍生品报告期内市场价格或产品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对衍生品公允价值的分析应披露具体使用的方法及相关假设与参数的设定2025年1-6月本集团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 3,422千元人民币。集团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根据外部金融机构的市场报价确定。涉诉情况(如适用) 无衍生品投资审批董事会公告披露日期(如有)2025年3月27日衍生品投资审批股东会公告披露日期(如有)2025年5月15日公司报告期不存在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5、未来重大投资计划、预期资金来源、资本支出和融资计划
  本集团各主营业务的下半年投资计划参见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三、公司未来发展和展望”之“1、主要业务板块的行业分析和企业经营战略”。本集团的经营及资本性支出主要透过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提供资金。同时,本集团将采取谨慎态度,务求提升日后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根据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本集团战略升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本集团上半年实际资本性支出约为人民币13亿元,下半年预计资本性支出约为人民币37亿元。主要用于收购股权以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本集团将继续考虑多种形式的融资安排。
  6、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本公司报告期无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七、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 适用 √不适用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本集团无于期末日占本公司资产总值 5%或以上的重大投资、有关附属公司及联合营公司的重大收购及出售情况。详情请参见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及附注
  六。
  八、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 适用 □ 不适用
  注 1:以上表格中的财务数据来自其管理层报表。
  注 2:中集安瑞科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以上表格中的财务数据取自其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编制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
  公告。其中,报告期营业利润为报表中的“经营溢利”。报告期,本集团主要控股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参见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二、报告期主营业务回顾”章节的有关内容。报告期,本集团附属公司、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情况详情参见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五、14及附注七。
  九、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 适用 √不适用
  十、公司员工情况
  雇员及薪酬政策
  于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全球含合同工、退休返聘员工、兼职员工等在内的全体员工总数 82,498人(2024年12月31日:78,776人),其中,本集团全球合同员工总数为 51,184人(2024年12月31日:50,686人)。报告期内,总员工成本(包括董事酬金及退休福利计划供款)约为人民币 7,366,038千元(去年同期:约人民币 6,446,231千元)。
  本集团实行按绩效表现、岗位价值、资历经验以及市场工资给予薪金及花红以激励雇员。其他福利包括中国政府规定的社会保险等。本集团定期检讨薪酬政策(包括有关应付董事酬金),并根据集团业绩及市场状况,务求制定更佳的奖励及评核措施。
  员工培训计划
  本公司以“以人为本、共同事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理念,构建了多层次混合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通用技能培训、专业培训、领导力发展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等。同时,本集团也为员工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根据集团战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构建了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如管理、工程技术、精益、财务、审计等),进行有效的员工职业管理,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员工能力。
  十一、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本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参见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三、公司未来发展和展望”之 “1、主要业务板块的行业分析和企业经营战略”及“2、本集团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的有关内容。
  十二、结算日后事项
  有关本集团报告期结算日后事项的详情,请参阅本报告“第八节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附注十四。
  十三、《联交所上市规则》要求的披露
  根据《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D2第 40段,除已在本报告披露的内容外,本公司确认现有公司资料与本公司2024年年报所披露的资料并无重大变动。
  

转至中集集团(000039)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