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青岛银行(002948)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三、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
  3.1财务业绩摘要
  报告期内,本公司净利润31.52亿元,同比增加4.41亿元,增长16.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加4.24亿元,增长16.05%。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应对资产收益率下行等经营挑战,将贯彻落实金融政策导向,与自身特色化经营相结合,稳步扩大业务规模,纵深推进降本增效,营业收入增长快于营业支出,带动利润较快增长,实现良好经营业绩。下表列出所示期间本公司主要利润项目变化。
  3.2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本公司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加5.34亿元,增长7.50%。
  3.3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公司利息净收入53.62亿元,同比增加5.83亿元,增长12.19%,主要是本公司持续扩大生息资产规模,推动利息收入稳步增长,同时,负债端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利息支出下降,实现利息净收入增长。下表列出所示期间本公司生息资产及计息负债项目平均余额、利息收入/支出及平均收益率/成本率情况。
  生息资产及计息负债项目平均余额为日均余额。
  注:1.存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2.同业存拆放及卖出回购款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报告期内,本公司生息资产平均余额6,294.10亿元,同比增加863.12亿元,增长15.89%;净利差1.7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1.72%,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公司针对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形势,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双管齐下稳定净息差,一方面加大贷款投放和金融投资力度,持续扩大生息资产规模,另一方面有效压降计息负债成本率,缓解资产收益率下行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
  报告期内,本公司利息收入113.50亿元,同比增加3.59亿元,增长3.27%,主要是本公司贷款和金融投资等生息资产规模扩大,抵销资产收益率下行影响,实现利息收入增长。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及金融投资利息收入构成本公司利息收入的主要部分。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公司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74.14亿元,同比增加2.04亿元,增长2.83%,主要是本公司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持续扩大贷款投放规模,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422.51亿元,增长13.75%,虽受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但依托贷款规模的持续增长,贷款利息收入仍实现稳步提升。下表列出所示期间本公司发放贷款和垫款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收入及平均收益率。
  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投资利息收入28.43亿元,同比增加1.73亿元,增长6.50%,主要是本公司加大金融投资力度,金融投资平均余额同比增加344.96亿元,增长20.75%,抵销债券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实现金融投资利息收入的增长。
  存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公司存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利息收入4.04亿元,同比增加0.25亿元,增长6.49%,主要是本公司针对同业市场情况,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存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加,抵销同业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实现相应利息收入增长。
  3.5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公司利息支出59.88亿元,同比减少2.24亿元,下降3.60%,主要是本公司在负债端持续深化降本增效的措施显效,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1.91%,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抵销负债规模扩大的影响,带动利息支出下降。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和应付债券利息支出为本公司利息支出的主要部分。报告期内,以上两项支出以及同业存拆放及卖出回购款利息支出,均实现同比下降。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公司吸收存款利息支出41.13亿元,同比减少0.24亿元,下降0.58%,主要是本公司的存款平均成本率1.86%,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抵销存款规模扩大的影响,带动存款利息支出下降。报告期内,本公司针对存款市场形势,落实市场化调节机制和自律要求,采取精细化定价策略,优化存款期限结构,活期、定期存款以及公司、个人存款成本率均同比下降。下表列出所示期间本公司吸收存款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支出和平均成本率。
  报告期内,本公司同业存拆放及卖出回购款利息支出4.68亿元,同比减少1.68亿元,下降26.47%,主要是本公司持续加强同业负债成本管控,针对市场利率下行走势,调整资金配置,高成本拆入资金减少,低成本同业存款增加,同业负债成本率下降明显,实现同业利息支出下降。
  应付债券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公司应付债券利息支出10.89亿元,同比减少1.24亿元,下降10.24%,主要是本公司一方面把握同业市场利率下行契机,发行低利率同业存单,在保持同业存单规模增长的同时,相应利息支出减少;另一方面已发行金融债券平均余额和成本率均下降,相应利息支出减少。
  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增长41.16%,主要是本公司中期借贷便利和支小再贷款平均余额均有所增加,相应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3.6非利息收入
  3.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3.88亿元,同比减少1.28亿元,下降24.81%,主要是针对债市波动,理财子公司加强市场风险管控,调整产品的债券持仓,但由于固收占比较高等因素影响,理财手续费收入有所减少;委托及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2.70亿元,同比减少0.06亿元,微降2.09%,保持基本稳定;托管及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24亿元,同比减少0.48亿元,下降28.08%,主要是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减少;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1.22亿元,同比增加0.38亿元,增长44.92%,主要是结算类交易银行业务收入增加;其他手续费收入1.35亿元,同比增加0.21亿元,增长18.07%,主要是保函手续费收入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2.3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3.8其他非利息收入
  3.9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公司信用减值损失22.32亿元,同比增加3.13亿元,增长16.29%。
  四、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分析
  4.1资产
  注:其他包括:贵金属、衍生金融资产、在建工程、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4.1.1发放贷款和垫款
  报告期末,公司贷款2,696.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4.87亿元,增长11.35%;73.20% 2.12
  占客户贷款总额的 ,比上年末提高 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布局战略客群、重要产业、科创普惠等领域,绿色、蓝色海洋、科技、制造业等信贷投放较好,公司贷款实现较快增长。个人贷款报告期末,个人贷款757.9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5.42亿元,下降3.25%;占客户贷款总额的20.57%,比上年末下降2.42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公司努力顶住市场压力,主动压降风险,并调整信用卡业务策略,全力稳住个人贷款基本盘。票据贴现报告期末,票据贴现229.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71亿元,增长13.74%;占客户贷款总额的6.23%,比上年末提高0.30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公司聚焦拓客群、增营收目标,以商票和银票为双产品主线,全力推进票据业务发展,实现票据贴现较快增长。
  4.1.2金融投资
  报告期末,本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账面价值682.0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21亿元,增长6.60%,主要是本公司增加期限较短的同业存单投资规模,适度规避利率波动风险。下表列出截至所示日期本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构成情况。
  报告期末,本公司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账面价值1,160.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4.91亿元,增长18.95%,主要是本公司增加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券投资,在规避利率波动风险的同时,增加生息资产规模,其中对企业债券增加的投资,还进一步支持了实体经济。下表列出截至所示日期本公司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构成情况。
  4.2负债
  注:其他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计负债、租赁负债和其他负债。
  4.2.1吸收存款
  报告期末,个人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的比例为50.95%,比上年末提高0.07个百分点;公司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的比例为49.03%,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4.2.2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报告期末,本公司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170.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11亿元,增长38.13%,主要是本公司强化同业负债统筹管理,结合自身资金调度节奏及资产配置计划,积极拓展低成本同业存款。
  4.2.3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报告期末,本公司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320.33亿元,比上年末减少34.71亿元,下降9.78%,主要是本公司基于对短期资金需求的审慎评估,持续强化同业负债精细化管理,在同业存放款项增加的同时,减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规模。
  4.2.4向中央银行借款
  报告期末,本公司向中央银行借款388.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57亿元,增长37.74%,主要是本公司积极响应货币政策导向,拓展多元化负债来源,中期借贷便利和支小再贷款余额增加。
  4.2.5应付债券
  报告期末,本公司应付债券1,047.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9.60亿元,增长6.04%,主要是本公司根据自身资金配置需要,结合资金市场动态,加大低成本同业存单发行力度。有关债券详情见本半年度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四、26.应付债券”。
  4.3股东权益
  一般风险准备 8,511,286 8,511,286
  未分配利润 8,828,605 6,695,17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 46,078,064 43,932,381少数股东权益 1,005,867 967,448股东权益合计 47,083,931 44,899,829
  五、现金流量表分析
  报告期末,本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57亿元,同比减少49.27亿元,主要是存贷款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48.72亿元,而央行及同业往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96.47亿元,抵销前者影响;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6.69亿元,同比减少205.40亿元,主要是投资支付的现金增加351.43亿元,处置及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增加137.10亿元,部分抵销其影响;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8.19亿元,同比增加24.38亿元,主要是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减少22.49亿元。
  六、分部分析
  以下分部经营业绩按业务分部呈示。本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公司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下表列出所示期间本公司各业务分部的经营业绩概要。
  七、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7.1主要境外资产情况
  不适用。
  7.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7.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请参见本半年度报告“财务报表附注九、6.抵押资产”。
  八、贷款质量分析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管控,在信贷资产稳步增长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持续稳中向好。报告期末,本公司贷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及减值准备)3,684.06亿元,不良贷款总额41.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2%。出于讨论与分析目的,如无特别说明,本小节以下分析中的贷款金额均不含应计利息。
  8.1按五级分类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按照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本公司的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12%,其中次级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至0.34%,可疑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至0.13%,损失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至0.65%。
  8.2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8.3按行业划分的贷款情况
  8.4按地区划分的贷款情况
  8.5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情况
  十大借款人 行业 报告期末贷款金额 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A 制造业 2,764,671 0.75B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41,042 0.72C 制造业 2,541,846 0.69D 制造业 2,492,000 0.68E 制造业 2,143,229 0.58F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999,000 0.54G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908,330 0.52H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20,000 0.47I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700,000 0.46J 建筑业 1,647,150 0.44合计   21,557,268 5.85
  8.7按逾期期限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本公司对逾期贷款采取审慎的分类标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
  8.8抵债资产及其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报告期末,本行抵债资产总额969.01万元,计提减值准备351.91万元,抵债资产净值617.10万元。
  8.9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化
  本公司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进行贷款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当贷款在报告期末只具有较低的信用风险,或贷款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时,本公司按照相当于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其他情况下,本公司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
  本公司坚持稳健、审慎的拨备计提政策。报告期末,本公司贷款(含贴现)减值准备104.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9亿元,增长11.76%,拨备覆盖率252.80%,比上年末提高11.4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84%,比上年末提高0.10个百分点,均满足监管要求。
  8.10对不良资产采取的相应措施
  报告期内,本行纵深推进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加强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工作。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及大额风险资产,强化信用风险前瞻研判,动态实施针对性前置管理,缓释潜在不良生成压力;二是提升不良资产经营与处置能力,构建不良处置全周期推进模式,综合运用自主清收、司法处置、资产核销、债权转让等举措,分类施策,重点攻坚,全面提升处置质效;三是深挖核销资产潜在价值,依托多元策略组合激活效能,推动闲置资源实现高效利用。
  8.11集团客户授信及风险管理情况
  本公司对集团客户坚持实行“统一授信、额度适度、分类管理、实时监控、主办行制”的授信原则,制定了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与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完整的集团家谱,强化集团风险数据并表,优化集团维度风险监测体系和授信后管理体系,同时不断完善集团客户授信的系统控制方案,不断加强集团客户授信全流程控制,持续提升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对集团客户实行统一授信管理,规范本行和所属子公司统一识别集团客户、相关信息互通管理等,集中对集团客户授信进行风险控制;二是设立大额授信审查委员会,对全行满足大额授信标准的授信业务进行审查审批;三是建立健全集团层面风险监测体系,重点做好青银理财和青银金租风险监测,推进集团风险数据并表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做好集团客户风险的穿透式统一监测;四是以从事集团主营业务的核心企业为主体,整合分析集团客户的各类信用风险信息,根据集团客户的风险大小和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合理确定集团客户授信方案,审慎确定对集团客户的总体授信额度和各成员单位的分项额度,防止授信风险过度集中;五是持续优化对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机控模式,在系统中内置相关集中度监测指标,做到集中度限额管理;六是实行集团客户授信主办行制,主办行牵头负责集团客户的整体授信管理,并按照规定向总行报告集团客户重大事项,实现风险管控的统一协调,严防多头授信。
  8.12重组贷款情况
  本公司对重组贷款实施严格的管控,报告期末,本公司重组贷款占比0.05%,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九、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分析
  本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资本管理,以不断提高资本风险抵御能力和资本回报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资本充足率目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资本配置等手段引导业务发展,以此实现总体战略、业务发展、资本管理战略协同发展。
  在内部资本管理方面,本公司完善资本管理体系,提升资本精细化管理能力。
  强化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功能,统筹资产业务发展与资本节约,增强经营机构资本节约意识。在绩效考核方案中考虑各机构资本消耗情况与收益,逐步优化风险调整绩效考核方案,引导分支机构和管理部门积极开展资本回报高的业务,努力实现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最大化。同时,建立健全资本占用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平衡制约机制,确保资本充足率持续达标。
  9.1资本充足率
  本公司及本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相关监管规定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采用不同的风险权重进行计算,并考虑合格抵押和担保的影响,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采用标准法计量。报告期内本公司资本充足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本充足率13.52%,比上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05%,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上半年,本公司坚持轻资本转型发展,资本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利润留存增加进一步夯实内源性资本补充;加强考核引导,优化资负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能,在各项业务积极稳健发展的前提下,各级资本充足率保持基本稳定。
  一般风险准备 8,511,286 8,511,286
  未分配利润 8,828,605 6,695,179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486,191 480,255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目 (351,159) (379,124)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39,817,313 37,637,729其他一级资本 6,460,609 6,459,817一级资本净额 46,277,922 44,097,546二级资本 13,216,145 12,932,928总资本净额 59,494,067 57,030,474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439,949,947 413,212,378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412,005,991 389,193,667市场风险加权资产 6,684,704 2,759,459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21,259,252 21,259,2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9.05 9.11一级资本充足率(%) 10.52 10.67资本充足率(%) 13.52 13.80报告期末,本行母公司层面资本充足率13.02%,比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8.45% 0.10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比上年末下降 个百分点。一般风险准备 7,971,637 7,971,637未分配利润 7,694,245 5,740,937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目 (2,396,383) (2,258,84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35,612,432 33,784,402其他一级资本 6,395,783 6,395,783一级资本净额 42,008,215 40,180,185二级资本 12,890,545 12,613,593总资本净额 54,898,760 52,793,778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421,643,431 395,285,095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396,134,146 373,701,055市场风险加权资产 6,684,704 2,759,459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18,824,581 18,824,58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45 8.55一级资本充足率(%) 9.96 10.16资本充足率(%) 13.02 13.36
  9.2杠杆率
  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公司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算的杠杆率为5.68%,高于监管要求,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主要是各项业务发展,资产规模增加所致。
  一级资本净额 46,277,922 44,964,248 44,097,546 42,783,596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815,021,161 782,707,297 761,240,357 736,073,044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本公司风险管理、关键审慎监管指标和风险加权资产概览、资本构成、杠杆率等第三支柱信息披露内容,在本行网站(http://www.qdccb.com/)“投资者关系”栏目中进行详细披露。
  十、投资状况分析
  10.1总体情况
  注:1.以上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
  2.城银服务中心原名称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
  报告期末,本公司投资的其他情况详见本半年度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4.1.2金融投资”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十三、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10.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无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10.4证券投资情况注:1.本公司在董事会确立的风险偏好和自身衍生品市场风险框架内,遵循限额要求,积极开展各类衍生品交易。报告期末,本公司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利率互换等。2.报告期内本公司衍生品的会计政策及核算具体原则与上一报告期相比未发生重大变化。10.6募集资金使用情况1.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报告期内,本行无新增募集资金。2.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不适用。3.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报告期内,本行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十一、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报告期内,本公司不存在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事项。
  十二、其他财务信息
  12.1表外项目分析
  本公司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具体包括信贷承诺、资本承诺等。信贷承诺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报告期末,信贷承诺余额1,017.36亿元。有关情况参见本半年度报告“财务报表附注九、承担及或有事项”。
  12.2逾期未偿付债务情况
  报告期末,本公司不存在逾期未偿付债务。
  12.3资产押计情况
  报告期末,本公司抵押部分资产用作回购协议、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吸收存款的担保物。有关情况详见本半年度报告“财务报表附注九、6.抵押资产”。
  12.4变动幅度在30%以上的主要报表项目和财务指标及其主要原因
  控,针对债市波动,择机进行债券止盈操作,及时锁定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155 519,741 (99.78)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汇兑损益 (48,017) (81,890) 41.36 结售汇业务汇兑收益增加其他收益 30,744 58,646 (47.58)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金减少其他业务收入 698 129,355 (99.46) 销售贵金属业务收入减少资产处置损益 (727) 13,824 (105.26) 固定资产的处置收益减少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1,299) - 不适用 抵债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其他业务成本 (8,741) (95,105) (90.81) 销售贵金属业务成本减少营业外收入 8,371 729 1,048.29 与日常活动无关的收入增加营业外支出 (4,034) (6,362) (36.59) 捐赠支出减少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12,257 1,185,367 (98.97)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 38,896,814 28,240,081 37.74 本公司积极响应货币政策导向,拓展多元化负债来源,中期借贷便利和支小再贷款余额增加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17,066,458 12,355,339 38.13 本公司强化同业负债统筹管理,结合自身资金调度节奏及资产配置计划,积极拓展低成本同业存款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206,126 699,788 72.36 结构化票据规模增加衍生金融负债 22,859 162,430 (85.93) 货币衍生工具金融负债减少应交税费 945,383 578,884 63.31 应交所得税增加未分配利润 8,828,605 6,695,179 31.87 留存收益增加12.5应收利息增减变动情况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要求,“应收利息”科目仅反映已到期可收取但于报告期末尚未收到的利息,由于金额相对较小,应在“其他资产”项目中列示。本公司应收利息已计提减值准备,核销执行呆账核销程序与政策。12.6坏账准备提取情况
  十三、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13.1主要子公司及对本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情况
  青银金租 子公司 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向非银行股东借入3个月(含)以上借款;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发行非资本类债券;接受租赁保证金;
  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
  务;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提供融资租赁相关咨询服务;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子公司 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注:2025年1月7日,青银金租完成换领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13.2报告期内取得和处置子公司的情况本行发起设立,本行持有青银金租60%的股权。青银金租作为青岛地区唯一获批的金融租赁公司,围绕“强基础、提能力、树形象、谋发展”的指导思想,持续聚焦服务实体主责、“融资+融物”主业和稳健转型主线,全面推进集团及公司战略规划落地执行;秉持“立足青岛、深耕山东、辐射全国”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经营优势和特色,重点开展装备制造、绿色租赁、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打造“质效优先、特色鲜明、协同互补”的价值领先金租公司。青银金租聚焦主业,稳步推进业务转型。一是继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对实体企业投放力度。报告期内,制造业类业务投放占比达到49.70%,报告期末,制造业类业务余额占比达到33.82%,较上年末提高6.90个百分点,其中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电气器材制造等制造业细分领域成果突出,深度契合山东省十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布局;直租业务余额27.12亿元,余额占比15.75%,较上年末提高2.38个百分点。二是持续精耕省内,重点突破省外。省内,不断优化核心团队服务模式,深化16地市业务布局。省外,加强长三角、京津冀业务团队的属地化运营,加速产能释放,报告期末,省外业务余额占比达34.99%,9.81 2025较上年末提高 个百分点。三是加大融资工具创新力度。青银金租于 年7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公司首期金融债券,发行总额为10亿元,进一步优化公司负债期限结构,持续提升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3.3.2青银理财青银理财成立于2020年9月16日,注册资本10亿元,注册地青岛,由本行全资发起设立。青银理财是我国北方地区首家、全国第六家获批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提供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青银理财以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为导向,致力于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合规立司、专业治司、创新兴司、科技强司”的经营理念,构建完整、创新性强的理财产品体系,定位特定人群需求,依托强大的投研能力,在普益标准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大会暨第五届“金誉奖”颁奖典礼上,荣获“卓越创新理财公司”“卓越渠道拓展能力理财公司”“优秀混合类银行理财产品”三大奖项。青银理财产品丰富度不断提升,理财资金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客户数量再创新高。报告期内,青银理财不断完善产品谱系,在稳健低波产品系列的基础上,创发“固收微含权”“固收增强”“固收+”策略新产品,创新私募“非标+存款”固收新产品策略;理财资金稳定性不断提升,封闭式产品于产品总规模中的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17个百分点,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服务客户数量不断增加,客户总数达到315.3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30%。报告期内,青银理财发行理财产品228只,募集金额合计2,451.38亿元,理财产品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88亿元。报告期末,存续理财产品678只,余额1,894.80亿元,行外代销渠道增至95家;投资资产余额1,948.40亿元,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种类主要包括固定收益类、非标准化债权类及权益类资产等。
  十四、业务发展综述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青岛银行三年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本行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经济、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奋力书写“五篇大文章”,扎根本地、服务实体,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强化特色经营以及数字化赋能,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4.1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本行深入贯彻山东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文件指导精神,结合青岛市关于设立科技金融特色融资模式等最新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持续升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一是通过与创投风投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具有本行特色的科技金融“生态圈”,面向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二是打磨优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针对多项科技金融产品制定专项优化方案,推出区域科技行业专项授信方案,与技术方合作研发知1
  识产权相关融资产品,丰富完善产品体系。报告期末,本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12.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87亿元,增幅20.85%;科技金融客群2,258户,较上年末增长311户,增幅15.97%。绿色金融持续打造蓝绿金融特色品牌。绿色金融方面,本行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创新产品,并制定综合服务方案,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报告期末,本行绿色贷款余额516.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60亿元,增幅38.18%,超过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绿色金融客群1,085户,较上年末增长235户,增幅27.65%。蓝色金融方面采取“融资+融智”模式,在信贷管理系统端部署海洋经济选项,提升涉海业务服务效率,扩大业务规模;成立海洋经济专项研究小组,深化行业研究,并以威海为试点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制定海洋产业集群专项授信方案,逐步向其他沿海地区复制推广;通过承办并参与“金融赋能·企航未来”涉海金融需求对接会,有效拓宽业务渠道,持续强化蓝色金融品牌特色。报告期末,本行蓝色贷款余额192.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44亿元,增幅14.56%。普惠金融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支持体系。一是强化团队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普惠客户经理及小微金融专员队伍建设,普惠小微客群精细化经营的人员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深入推进“全生命周期、全产品体系、综合化服务”的“两全一综”普惠经营策略,以产品为抓手,启动铸剑行动3.0,对20余款铸剑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报告期内,铸剑产品累计发放金额超过50亿元。报告期末,本行普惠贷款余额487.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07亿元,增幅8.22%,超过全行贷款平均增速,不良率0.97%,普惠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44%,普惠贷款客户4.94万户。本行持续开展1“一县一品”特色活动,不断加大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报告期末,本行涉农贷款余额442.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63亿元,增幅20.95%。养老金融构建“金融+养老服务”融合生态。一是以“适老、惠老、助老”为核心,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区域养老金融标杆银行”目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与考核激励机制;二是完善产品体系,聚焦核心场景,推出“养老企易贷”“院易融”“诊易融”系列产品,满足银发客群多元化金融需求,存款产品1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关于印发2024年金融机构金融统计修订内容的通知》(银调发〔2024〕上架“幸福陪伴”整存整取主题产品,报告期内销售金额超7亿元,代销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均实现养老场景产品的突破;三是拓展生态场景,深化协同服务,联动政府、社区、养老机构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与20余家养老机构达成合作,提供医疗预约、健康讲座等增值服务。报告期末,本行卫生健康客群5,186户,较上年末增长282户,增幅5.75%,围绕卫健养老金融客群,形成养老金融重点任务清单及推动方案,卫生健康客群贷款余额74.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亿元,增幅2.06%。报告期内,本行凭借在养老医疗产业领域的持续深耕与专业金融服务表现,荣获“2025山东好品金融”称号。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发力迈向“数智化”。本行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围绕数智营销、数智运营、数智风控、数智办公四大数智领域为核心的数智战略重点,聚焦客户旅程和客户体验优化,推动数字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一是制定全行线上用户体验标准,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构建体验管理机制,形成“监测-分析-改进-反馈”闭环;二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链条升级,梳理整合全行可售产品,建立产品认责、产品核算、产品复盘、产品画像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数智优先策略实现金融产品精准投放和服务效率提升;三是深化数字化渠道建设,上线远程柜台二期,线上客户占比持续提升,数字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四是强化金融科技筑基和数据赋能能力,加大自主可控技术投入,通过数据治理先行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推广智能化技术在金融业务流程中的深度应用;五是加强AI能力建设,全栈自研完成全行统一的大模型技术平台建设,形成AI应用百景图。14.2零售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零售业务聚焦客群精细化经营,深化场景和数智建设,围绕代发、养老、社保等场景打造生态闭环,有效促进零售价值客群增长,存款规模稳步提升,金融资产稳步增长。同时,通过细分客户需求,实施差异化产品分层策略,为客户提供多元财富管理服务,综合创收能力持续增强,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报告期内,本公司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75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21.87%。1.零售存款紧跟居民储蓄意愿趋势变化,零售存款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存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下同)2,375.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7.14亿元,增幅8.06%,依托大模型分析能力,分析识别重点目标客群,提升存款业务精准触达效果。报告期内,本行密切跟踪政策变化和市场动向,适时调整定价策略和产品发行节奏,存款结构持续优化,零售存款平均成本率2.20%,较去年同期下降0.33个百分点,零售存款付息率整体压降显著。2.零售贷款稳步优化贷款结构,在稳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同时,着力拓展普惠金融与消费信贷领域。报告期末,本行零售贷款(含信用卡)余额757.94亿元,本行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671.2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65亿元,降幅1.13%。报告期内,本行实现零售贷款利息收入14.88亿元,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4.12%,较去年同期下降0.89个百分点。敏锐洞察市场趋势,优化业务结构。个人经营贷款方面,面对市场需求疲软、抵押物估值下降等影响,本行依托“房抵快贷”“商易贷”等产品,聚焦场景金融,挖掘经营贷增长点。报告期末,本行个人经营贷款余额109.55亿元,个人经营贷款占零售贷款14.45%,较上年末提升0.38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方面,本行积极开展互联网贷款经营策略转型,丰富自营“青易融”互联网贷款产品,上线商户贷、农户贷等子产品。报告期末,本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4.5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6.63亿元,降幅8.27%;其中,个人互联网贷款余额119.11亿元,省内投放占比稳步提升。个人按揭贷款方面,本行积极顺应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变化,在信贷需求不足、还款压力增大等形势下,全力稳定房贷投放,报告期末,本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463.8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15亿元,降幅1.73%。3.零售客户与管理客户资产聚焦场景开展体系化经营,零售客群规模稳步提升。社区客群,本行围绕“幸福陪伴”品牌核心,以“社区夏秋文化季”等活动为载体,精准触达并深度拓展社区客群,报告期末,本行社区银行服务客户7.4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15%;代发客群,本行通过强化公私联动和丰富专属产品货架,提升代发客群活跃度和资产贡献,报告期末,本行代发价值客户达24.3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79%;中高端客群,本行按季度推出贵宾增值权益,涵盖“享出行”“享运动”“享生活”“享健康”“享礼遇”等多元服务维度,以精细化权益体系深化与高净值客户的价值联结。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客户数(含信用卡、微贷类纯贷记客户)达到857.73万户,其中借记卡客户615.7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4.64万户,增幅2.44%。零售客户在本行保有资产规模为3,655.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5.93亿元,增幅5.66%。其中,金融资产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总量达45.7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5万户,增幅7.14%,在本行保有资产规模为3,173.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2.50亿元,增幅6.10%,在所有零售客户保有资产规模中的占比为86.83%。4.零售代销业务打造代销类财富管理产品体系化、专业化路径。本行结合低利率环境下客户风险偏好趋势,持续优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人员队伍的服务能力。代销理财业务,响应客群需求,丰富产品类型,构筑健康稳定的发展模式;代销保险业务,一方面抢抓产品预定利率调整窗口期持续丰富产品货架,另一方面围绕销售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满足客户差异化配置需求,青岛地区代销保费总规模7.36亿元,代销保险销售规模在青岛地区同业市场占有率达13.34%,市场排名第二;代销贵金属业务,结合客户收藏意愿,打造多场景产品供给,提升客群经营服务质效,截至报告期末,熊猫币专项活动销售额累计已达5,523.09万元,同比增长249.78%;代销基金业务,紧跟市场趋势与客户偏好变化,动态调整代销基金产品库,确保货架结构兼具市场竞争力与风险适配性,同时升级客户风险适配管理,保障业务稳健发展。5.私人银行业务升级私人银行特色经营,强化资源协同与价值创造。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推进私人银行特色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推动总分行资源协同下沉、丰富专属产品矩阵、打造特色活动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服务效能,大幅增强私行业务市场竞争力与价值贡献水平,带动客户规模与资产规模持续攀升。报告期末,本行私人银行客户数与管理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3.41%和10.21%,核心经营指标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6.客户服务管理关注用户体验,持续推动开展服务体验优化升级。一是本行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动服务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深耕客户关系,经营与打造超预期的感动服务,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二是本行客服中心有效实现接通率与满意度双提升,为服务品质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本行委托专业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开展客户满意度调研,报告期内,本行客户满意度净推荐值(NPS)为81.26%,较上年增长0.69个百分点,体现了客户对本行服务的高度认可与信赖。14.3公司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公司业务围绕全年经营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春播工作”首季开门红,锚定“夏长工作”发力开新局,公司业务资产负债规模、营收中收及客群经营等核心指标强势增长。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24亿元,同比增幅12.14%,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47.29%。1.公司存款持续拓展负债稳定来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报告期内,本行锚定“增结算存款、提客群产品配置”核心导向,聚焦“增结算、改汇路”工作主线,强化结算场景与金融产品的联动绑定,提升存量汇入路径,优化公司存款结构。报告期末,公司存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下同)2,285.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97亿元,增幅7.73%,占存款总额的49.03%。其中,公司活期存款余额869.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62亿元,增幅4.65%;公司定期存款余额1,416.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35亿元,增幅9.71%。公司存款平均成本率1.50%,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行公司客户日均存款2,181.38亿元,同比增长230.33亿元,增幅11.81%。2.公司贷款信贷投放抢先机,贷款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本行秉持“早投放早受益”原则,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布局省市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科创普惠等领域,开展协同营销,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持续赋能“五篇大文章”;强化重点项目管理,结合区域特色深度挖掘业务增长点,加快审批,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报告期末,公司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未含应计利息)2,926.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2.58亿元,增幅11.53%,占贷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的79.43%,对公资产业务稳健发展。3.公司客户深化分层经营体系,客群基础进一步夯实。本行公司客户总量稳步增长,优质客群增长提速。报告期末,在本行开立账户的公司客户总数28.9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6万户,增幅4.94%;报告期内,公司客户新开户1.68万户;报告期末,本行公司有贷户(不含票据贴现客户)12,801户,比上年末增加1,192户,增长10.27%。战略客群和价值客群方面,本行围绕“获新客、改汇路”及产品配置提升,发布重点项目营销指引清单,参与重点项目融资问诊,优化集团营销秩序及额度管理,发布集团成员营销秩序管理细则,客户数量与综合经营成效明显提升。报告期末,本行战略客户1,332户,较上年末增长177户,增幅15.32%,报告期内,战略客户日均存款较上年度增长157.09亿元,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60.40亿元;报告期末,日均存款50万元以上的价值客户1.4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20户,增幅5.95%。机构客群方面,本行强化分类管理,持续深化“政府金融伙伴”定位,聚焦区域战略与民生需求,构建“全周期+定制化”服务体系;依托本地法人银行优势,强化政策响应与资源倾斜,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银合作黏性与市场口碑持续提升。报告期内,本行日均存款非零机构客户3,776户,较上年末增长461户,增幅13.91%。中小客群方面,本行聚焦规模以上企业等重点客群,开展专项营销,报告期内累计新拓规模以上企业优质客户466户;依托“关爱e通”整合县域客户特色资源,强化银企合作、深度绑定普惠龙头客户。4.交易银行数智驱动业务转型,构建综合化服务体系。本行交易银行业务依托数字化转型,整合支付结算、跨境金融、供应链及保理、票据融资、现金管理、贸易融资等业务及产品,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涵盖本外币、离在岸、表内外、线上下为一体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本行为山东省首家获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参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报告期内,本行持续优化“青银汇通”“青银贸贷”“青银出海通”“应收链融”“快易贴”“供票通”等产品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系统与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的直连。报告期内,交易银行业务(含票据业务)合计实现中收2.62亿元,同比增长6,811.75万元,增幅35.04%。报告期内,国际业务活跃客户3,582户,实现国际结算业务量107.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06亿美元,增幅22.83%。报告期末,供应链金融上下游客群7,536户,较上年末增长1,318户,增幅21.20%;供应链融资余额177.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39亿元,增幅26.75%;有效现金管理签约客群17,503户,较上年末增长4,119户,增幅30.78%。报告期内,商票贴现客户781户,同比增长39.46%,商票贴现发生额175.87亿元,同比增长74.38%。14.4金融市场业务报告期内,本行金融市场业务坚持“风险为本、稳健经营、客户为核、协同赋能”的核心经营理念,主动适应利率中枢震荡、信用结构分化与监管趋严的内外部环境,统筹推进风险防控、投资结构优化与客群经营提质协同发展,形成金融市场业务“资产驱动+客群共营”的综合经营格局。通过优化资产结构、调整交易策略、创新业务模式、强化风险控制,基于宏观转型趋势与产业结构升级,持续强化金融市场与对公、投行等条线协同,依托本地金融资源与平台优势,重点服务区域经济战略,聚焦海洋经济、高端船舶、新能源等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客群精细化管理,实现投资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13亿元,同比增幅22.22%,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26.27%。1.自营投资提升自营投资能力,深耕投研一体化。报告期内,本行金融市场自营投资业务紧紧围绕三年战略规划,持续深化投研一体化建设,通过打造精细化市场监测与分析体系,构建覆盖宏观、利率、信用、外汇与商品的研究框架,精准把握市场节奏,强化短周期波段交易策略研究与实践;开展“绿色+科技+跨境融资”综合服务,坚持落实国家经济战略导向,聚焦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参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绿色债券指数基金建设,成功落地“绿色债券篮子”业务交易;大力培育科创债市场,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债券投资力度;完成全国首单非金融企业美元计价“玉兰债”投资,为省内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了创新样本与示范效应。报告期末,本行自营投资(含应计利息)2,745.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1.79亿元,增幅6.67%,其中债券投资(含应计利息)2,226.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2.46亿元,增幅12.22%;公募基金478.30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3.54亿元,降幅6.55%;非底层投资资产(含应计利息)28.6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8.61亿元,降幅23.11%;其他债权融资产品(含应计利息)10.38亿元,比上年末下降28.52亿元,降幅73.32%。本行具备较为齐全的银行间市场资格牌照,以牌照优势赋能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本行为全国首批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首批非坚戈区域交易所属地区的商业银行、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交易平台与欧洲清算银行进行清算直连的机构;本行为省内城商行首家综合类现券做市商,具备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为山东省及青岛市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团成员。本行蝉联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年度市场影响力机构”、“市场创新业务机构”和中央结算公司“自营结算100强”等。2.同业业务优化同业业务结构,强化战略合作布局。报告期内,本行持续优化同业业务期限结构,压降负债成本,通过合理引导资金期限匹配与融资渠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同业负债结构和风险对冲体系,确保利差稳健、流动性充足;与多家同业机构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金融债投资、托管等业务合作;聚焦省内农商行、村镇银行两大核心客群,开展专项营销,带动低息同业存款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发行同业存单余额885.06亿元,占本行同业负债的62.33%,占本行负债总额的13.02%。人民币同业存款余额192.78亿元,占本行同业负债的13.58%,占本行负债总额的2.84%,其中同业定期存款余额26.95亿元,占比13.98%,同业活期存款余额165.83亿元,占比86.02%。3.资产托管夯实核心优势,强化业务价值贡献。报告期内,本行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深化集团协同、坚持服务创新、夯实专业运营与锐意科技赋能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业务发展再上新台阶。报告期末,本行托管产品639只,资产托管规模2,029.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8.93亿元,增幅39.92%。本行将公募基金托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报告期内,新增落地公募基金产品4只,托管规模15.19亿元;启动托管业务营销、运营及风控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系统化打造托管行业专业品牌;进一步加强集团资源精细化管理,深耕集团各板块客群,持续驱动“以小托管撬动大合作”“以大合作带来大托管”的集团战略合作模式落地;加大数智托管体系建设,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应用,通过业技融合赋能业务全面发展。4.投资银行强化业务创新,优化投行业务综合经营模式。报告期内,本行债务融资工具发行82支,发行金额531.43亿元,同比增长4.59亿元,承销额度156.10亿元;本行并购贷款通过聚焦“场景化”建设实现快速增长,报告期末,本行并购贷款余额达到92.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68亿元,增幅18.91%;本行创设发行全国首单可赎回信用联结票据(CLN)及银行业首单浮动利率信用联结票据(CLN),实现了利率浮动结构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融合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积极响应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号召,在全国首批36只科技创新债券中,本行参与承销了其中的2只,荣获由wind资讯颁发的“最佳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债券承销快速进步奖”奖项。14.5数字化发展报告期内,本行以“四大数智能力”为核心抓手,紧密围绕“专业化、数智化、体系化、差异化、特色化”的五化目标,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落地,为业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本行获评“第六届金融机构数智化转型先锋企业”称号,新一代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智慧经费项目、新一代审计系统等多个项目荣获业内大奖。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科技研发人员360人,较上年末增长5.26%,占本行员工总数的7.09%。研发人员的学历构成为:硕士及以上198人,占比55.00%,大学本科160人,大专及以下2人;年龄结构为:30岁及以下151人,30-40岁(不含30岁,含40岁)151人,40-50岁(不含40岁,含50岁)49人,50-60岁(不含50岁,含60岁)9人。1.强化战略顶层设计,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石本行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统筹,推进组织架构优化与资源配置升级,持续完善数字化转型治理体系,升级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负责数字化战略转型及落地,成立数字金融部负责线上渠道服务体系规划及数字化营销运营体系建设,与信息技术部(技术底座)、数据管理部(数据底座),共同形成了数智板块的“业-技-数”融合矩阵,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2.聚焦四大数智领域,驱动数字化转型提速四大数智化转型领域协同推进,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双提升。数智营销方面,报告期内,手机银行内容营销场景响应客群达55.33万人,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模型,挖掘对公理财潜在客户,通过分层投放、深度追踪,带动对公代销理财日均余额增长,提升对公客群线上经营能力;数智风控方面,围绕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核心,启动“希望工程”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通过规划建设、迭代升级以智慧信贷系统为核心的系统群,逐步提升数智风控能力,掌上信贷APP顺利投产、智能贷后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驾驶舱全面推广;数智运营方面,远程柜台月度交易增长68.81%,实现网络冻结、公安人行解冻等业务的全行集中处理,日均集中处理量超1,000笔,减少约85%的业务人工处理量,上线首个大模型应用场景,处理网络冻结业务超4.32万笔,识别准确率达到98.93%,人工干预量下降73.58%;数智办公方面,成功投产自主创新的基于大模型的“星辰助手”,累计提供1.2万余次AI问答服务,办公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深入开展智能办公平台探索应用,沉淀101个知识库、1,432个词条,API调用超65万次。3.深化线上渠道布局,拓展数字化服务渠道本行持续深化客群线上数字化运营,开展“光合行动”试点,积极探索“数据洞察-线上策略运行-价值线索输送-线下触客-复盘评估”链式闭环经营模式;启动非柜面事中交易监控策略矩阵并引入外部数据项目,进一步提升异常交易阻断能力,更好地保障客户交易安全。公司业务领域,报告期末,本行企业手机银行注册用户5.05万户,较上年末新增1.26万户,增幅33.25%,报告期内企业手机银行非查询交易量累计46.38万笔,同比增长262.06%;报告期末,本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0.2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3万户,增幅5.70%,报告期内企业网银非查询交易量累计829.59万笔,同比增长15.2%。零售业务领域,报告期末,本行个人手机银行存量用户数540.43万户,较上年末新增9.59万户,个人手机银行月活用户数达到137.73万户;零售长尾客群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71.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04亿元,增幅127.36%,报告期内7.08万户零售客户在本行保有的资产跨越至5万元以上层级。4.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和价值释放以提升数据质量为核心,强化数据安全,挖掘数据管理价值。一是进一步明确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责任主体,确保数据从采集、处理、存储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有效管理,开展源头数据质量提升专项,推动数据标准应用,全面提升数据治理水平;二是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AI算法研发取得突破,创新课题“企业客户违约预警模型”交付,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客户,运用大模型构建“行业研究报告”智能体,为本行行业研究工作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三是进一步强化数据安全管理,细化数据安全分级保护要求,全方位守护数据资产安全。5.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数字化转型新引擎本行积极布局AI大模型技术应用,自主研发全栈式AI平台,构建覆盖底层基础设施、模型管理、应用开发和知识检索的完整AI能力体系,已完成9个业务场景AI应用落地,加速推进12个业务场景接入,为业务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劲引擎。自研北极星调度、营销分析工具等多个平台工具,进一步提升技术自主可控水平。
  十五、本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本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包括本公司发起的部分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本公司投资的部分资产管理计划。由于本公司对此类结构化主体拥有权力,通过参与相关活动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此类结构化主体的权力影响可变回报,因此本公司对此类结构化主体存在控制。
  

转至青岛银行(002948)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