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渝农商行(601077)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章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2025年上半年,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和监管工作要
  求,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深入构建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全行活力、动力、价值创造力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营业务发展有增有优。规模、效益持续增长,资产总额16,301.3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1.89亿元,存款余额10,251.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2.49亿元,贷款余额7,652.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9.7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7.41亿元、净利润78.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6%、3.79%。贷款质量、成本管控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1.1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11%、拨备覆盖率355.58%,具备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成本收入比26.58%,存款付息率1.52%、同比下降27个基点。市场形象稳步提升,A股纳入沪深300指数,H股纳入MSCI指数,排名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第112位、较上年末提升7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农商行和西部银行首位。服务地方经济向上向好。一方面,保持“农村领跑”优势。发挥地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力银行”作用,将近70%的人员、80%的网点、80%的自助机具投向县域及农村地区,形成“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庞大网络布局。持续整合零售、网点、科技资源,创新特色化、差异化金融服务,巩固县域地区经营优势。升级“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在全市100%的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探索构建生态特色产业知识图谱和产业大脑,“一县一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服务方案超40款,因地制宜支持地方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2,602.18亿元,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重庆同业首位。另一方面,加快“城市赶超”步伐。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精研产业链条构建产业图谱,科技贷款余额998.05亿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余额802.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66亿元。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打造“国补”“文旅”等金融场景,信用卡及消费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增量规模居重庆首位。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8.46亿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获评最高级“一级”。加快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产品,联动政府部门、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及机构等形成“多方协作联动、相互成就共赢”的养老金融生态。高效服务“两重”“两新”,支持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市级重点项目159个、贷款余额268.22亿元,陆海新通道融资余额587.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69亿元,助力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金融风险防控稳扎稳打。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落实监管新规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授信审查审批管理机制,细化专职审批人管理要求。全面推进智能风控,拟定三年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授信业务全面线上化及全面风险监测系统的升级优化。梳理全行信贷产品,基本完成产品树、产品量化评价标准的构建,推进系统落地。打造风险数据集市统一风险视图。改革转型发展提速提量。加快推进全行体系性重塑、理念转变升级、动能新旧转换,通过细化落实一年预算、各条线制定三年规划、加快筹划“十五五”五年战略,实现全行战略短期、中期和长期有序衔接、滚动推进。积极构建和培育数字化获客、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贷后三大能力,系统性重塑业务流程;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系统性做好产业链营销和产业链风控,全面提升体系化展业模式;拓展和创设丰富的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生态,系统性打造社区商业、科技金融、特色农业、文旅等多种生态场景,扩展多种盈利模式,持续巩固提升本行核心竞争力。数字金融加速推进,关键工程落地实施,今年以来,持续推进建设型项目40个,10个项目投产(包含部分投产项目6个)。加大知识产权建设力度,申请各类专利及软著200余项,参与各项标准制定近50项。加速AI应用落地,完成AI中台建设和大模型垂直应用落地。
  二、财务回顾
  (一)利润表分析
  
  (除另有注明外,以人民币百万元列示)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变动额 变动率(%)利息净收入 11,744.0 11,081.0 663.0 5.98非利息净收入 2,996.7 3,591.5 (594.8) (16.56)营业收入 14,740.7 14,672.5 68.2 0.46信用减值损失 (1,782.5) (2,457.4) 674.9 (27.46)所得税费用 (1,022.7) (689.3) (333.4) 48.37净利润 7,846.9 7,560.7 286.2 3.79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7,698.7 7,358.2 340.5 4.63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深入构建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夯实业务发展基础,规模效益持续增长。本期实现营业收入147.41亿元,同比增加0.68亿元,增幅0.46%;净利润78.47亿元,同比增加2.86亿元,增幅3.79%;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6.99亿元,同比增加3.41亿元,增幅4.63%。1.利息净收入亿元,增幅5.98%。详细分析如下:
  (1)利息收入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利息收入231.45亿元,同比减少5.87亿元,
  ①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本集团客户贷款和垫款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收入及年化平一般短期贷款 58,630.2 960.3 3.30 57,657.4 1,045.1 3.64零售贷款 294,334.8 5,623.9 3.85 289,386.1 6,326.7 4.40一般短期贷款 116,854.4 2,357.5 4.07 125,423.3 2,733.8 4.38中长期贷款 177,480.4 3,266.4 3.71 163,962.8 3,592.9 4.41计 736,776.6 13,518.3 3.70 690,116.8 13,963.9 4.07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35.18亿元,同比减少4.46亿元,降幅3.19%,主要是本集团不断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客户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下降。本集团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客户贷款和垫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466.60亿元。②金融投资利息收入本集团金融投资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收入及年化平均收益降幅2.48%,主要是资金市场利率下行,本集团金融投资收益率下降。③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4.11亿元,同比增加0.24亿元,增幅6.26%,主要是本集团存款规模增加带动存放央行准备金规模增加,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同比增加21.33亿元,增幅4.27%。④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本集团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15.92亿元,同比增加0.28亿元,增幅1.82%,基本保持稳定。
  (2)利息支出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利息支出114.01亿元,同比减少12.50亿元,
  ①客户存款利息支出本集团客户存款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支出及年化平均成本降幅7.66%;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1.52%,同比下降27个基点。本集团充分发挥网点、人员及产品优势,拓宽存款来源,客户存款日均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强高付息存款限额管控,提升对不同类型客户差异化定价能力,存款付息成本管控效果明显。②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2025年上半年,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9.75亿元,同比减少1.96亿元,降幅16.71%,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率下降。③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支出本集团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11.46亿元,同比减少6.58亿元,降幅36.47%。本集团积极调整负债结构,减少同业负债融资规模,进一步降低整体负债成本。④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本集团已发行债务证券各组成部分的平均余额、利息支出及年化平增加2.31亿元,增幅15.59%,本集团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及本集团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债务证券融资结构,降低债务证券融资成本。
  (3)净利差及净利息收益率
  注:(1)净利差指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与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之间的差额,净利息收益率是利息净收入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净利差1.50%,同比下降4个基点;净利息
  收益率1.60%,同比下降3个基点,下降幅度进一步减缓。从资产端看,强化市场利率研判,灵活配置投资规模及方向。受年初贷款重定价、减费让利、市场利率走低等综合影响,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从负债端看,本集团持续强化存款量价管理,优化存款结构,强化主动负债管理,进一步促进负债融资成本下降,缓释资产端价格下行压力。利息净收入增加9.04亿元,受平均收益率和成本率变动影响利息净收入减少2.41亿元。2.非利息净收入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9.97亿元,同比减少5.95亿元,降幅16.56%,主要受市场行情及推广商户客群影响。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20.33%。详细分析如下:
  (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1.19亿元,降幅13.22%,主要是本集团加大商户业务拓展,提升商户场景体验,为场景化营销、社区商业生态奠定基础。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5.29%。
  代理及受托业务佣金3.59亿元,同比减少0.35亿元,主要是本集
  团承销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资金理财手续费收入1.87亿元,同比增加0.05亿元。本集团积极与优质银行建立代销业务合作,拓宽渠道范围,扩容服务群体。银行卡手续费收入0.82亿元,同比减少1.07亿元。本集团积极打造金融服务场景,深入区域网格化管理,推动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有机融合,聚焦优质客群,做优商户管理,进一步提升商户管理水平,夯实业务发展基础。结算和清算手续费收入0.80亿元,其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38亿元,基本保持稳定。
  (2)其他非利息净收入
  降4.76亿元,降幅17.68%。
  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21.61亿元,同比减少3.52亿元。
  本集团逐步扩大金融投资标的、范围、频率等,但相较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市场利率维持低位运行状态,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及交易盈利空间同比有所下降,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及去年同期。
  汇兑损益为损失0.22亿元,同比减少0.32亿元,主要是由于汇率
  波动导致外汇相关业务的汇兑损益减少。资产处置收益0.05亿元,同比减少0.07亿元,主要是本期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减少。其他收益0.05亿元,同比减少0.86亿元,主要是受政府补助政策调整影响。其他业务收入0.67亿元,同比增加0.01亿元,基本保持稳定。3.税金及附加税金及附加主要与贷款(利息收入)、证券转让及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收益有关。2025年上半年,税金及附加1.30亿元,同比减少0.59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应税收入减少带动增值税附加等税金减少。4.业务及管理费亿元,增幅5.84%。详细分析如下:
  (1)员工成本
  2025年上半年,员工成本24.96亿元,同比增加3.67亿元,增幅
  17.26%。本集团去年同期优化调整补充医疗保险计划,去年同期员工成本较低。
  (2)折旧及摊销
  2025年上半年,折旧与摊销3.86亿元,同比减少0.04亿元,基本
  保持稳定。
  (3)其他一般及行政开支
  2025年上半年,其他一般及行政开支10.36亿元,同比减少1.47
  亿元,降幅12.42%。本集团聚焦降本增效,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四步法”落地实施,多措并举实施精细化管理。5.减值损失降幅27.59%。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8.5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资产质量稳定向好,同时本期实现大额不良资产处置收回。金融投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20亿元,其他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0.62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基于审慎性原则,前瞻性计提减值准备。6.其他业务成本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其他业务成本0.36亿元,同比减少0.04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开展经营租赁业务的经营租赁成本减少。7.营业外收支净额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营业外收支净额为支出0.05亿元。8.所得税费用
  2025年上半年,所得税费用10.23亿元,同比增加3.33亿元。所得税实际税率为11.53%,低于25%的法定税率,主要是本集团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业务投资结构,持有部分法定免税的国债及地方政府债券,降低了实际所得税税率。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
  注:(1)仅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准备。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16,301.31亿元,较上年末
  增加1,151.89亿元,增幅7.60%。本集团资产规模增长主要是由客户贷款和垫款的增长引起,详细分析如下:
  (1)客户贷款和垫款
  注:(1)个人经营贷款主要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流动资金贷款等。
  (2)个人按揭贷款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商用物业按揭贷款等。
  (3)其他贷款主要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等。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客户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7,652.45亿
  元,较上年末增加509.72亿元,增幅7.14%。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4,163.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82.12亿元,增幅16.25%。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9.3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2.80亿元。本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聚焦金融服务生态,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发展,助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等产业链及场景。零售贷款和垫款总额3,004.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9.18亿元,增幅2.71%。本集团优化服务模式,推动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其中,个人经营贷款总额1,238.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4亿元,增幅0.21%。本集团深入网格化布局,结合数字化体系提高营销效率,融合社区商业生态圈发展个人经营贷款。个人按揭贷款总额887.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15亿元,增幅0.02%,主要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居民自住购房合理融资需求。其他贷款总额878.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6.39亿元,增幅9.52%。本集团运用大数据驱动产品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消费场景,推动消费贷款增长。票据贴现484.7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51.57亿元,降幅23.82%。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紧跟政策导向,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中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086.15亿元、809.92亿元、754.30亿元,分别占本集团贷款及垫款总额的14.19%、10.58%、9.86%。
  (2)金融投资
  加237.74亿元,增幅3.79%。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1,064.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8.61亿元,增幅25.85%;其他债权投资2,715.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27亿元,增幅10.9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20.10亿
  元,较上年末增加6.35亿元,增幅46.14%。本集团深入研判投资市场,提高各类策略的运用水平,合理安排金融投资结构。上年末增加151.42亿元,政府债券较上年末增加41.91亿元。
  (3)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总额565.75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71亿元,增幅10.49%,主要是本集团存款准备金随客户存款增加而增加。
  (4)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1,374.58亿
  元,较上年末增加259.84亿元,增幅23.31%,主要是本集团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合理运用资金,调整资产结构。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91.01亿元,较上
  年末增加81.64亿元,增幅38.99%。主要是本集团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及流动性管理需要,调整资金运用结构。
  (6)应收利息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8年度金融企
  业财务报表格式》规定,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包含在相应的金融工具账面余额中,主表中不再单独列示“应收利息”项目。
  (7)长期股权投资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长期股权投资5.39亿元,较上年末增
  加0.29亿元,增幅5.69%。
  (8)其他资产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其他资产211.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1.53亿元,增幅11.34%。其他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使用权资产、其他应收款、抵债资产等。其中,本集团的抵债资产为2.55亿元,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0.09亿元。抵债资产是本集团在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时,可通过法律程序收回抵押品所有权或由借款人自愿交付所有权,作为对贷款和垫款及应收利息损失的补偿。具体情况请参见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资产”。2.负债加1,099.43亿元,增幅7.96%。客户存款是本集团最核心的负债来源,本集团负债规模增长主要是由客户存款增长引起,详细分析如下:
  (1)客户存款
  末增加832.49亿元,增幅8.84%。本集团持续打造产品分类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丰富的场景生态,赋能业务发展,深挖客群存款潜力,客户存款稳步增长。
  从客户结构上看,公司存款1,429.5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3.49
  亿元,增幅10.30%,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较上年末增加0.18个百分点;个人存款8,791.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06.56亿元,增幅8.74%,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上看,活期存款2,464.9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3亿元,增幅0.13%,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24.04%;定期存款7,756.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6.82亿元,增幅12.09%,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75.66%。
  (2)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
  资金较上年末减少6.08亿元,降幅0.94%,基本保持稳定。
  (3)已发行债务证券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已发行债务证券较上年末增加130.33
  亿元,增幅7.59%。主要是本集团优化负债融资结构,积极降低负债融资成本。本集团未发行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5年修订)》《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需予以披露的公司债券。详情请参见财务报表附注“应付债券”。
  (4)向中央银行借款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向中央银行借款较上年末减少49.94
  亿元,降幅4.85%,主要是本集团合理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5)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项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项较上年末增加
  195.82亿元,增幅27.22%,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负债结构。
  (6)其他负债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其他负债278.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
  3.19亿元,降幅1.13%。其他负债包括其他应付款、应付股利、递延收益等。3.股东权益一般风险准备 21,519.7 15.50 20,379.7 15.25 1,140.0 5.59未分配利润 58,862.1 42.38 53,633.1 40.15 5,229.0 9.75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 136,830.1 98.54 131,693.6 98.57 5,136.5 3.90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权益总额1,388.5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47亿元,主要是未分配利润增加所致。其中:其他综合收益较上年末减少12.34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投资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致;一般风险准备较上年末增加11.40亿元,主要是按照上年末风险资产余额的1.5%计提相关准备金。4.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主要有未使用的信用卡额度、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和开出信用证,余额分别为294.86亿元、63.70亿元、13.94亿元及18.83亿元;已批准而尚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本性支出承诺均为已批准但未签订或未履行的合同,金额为4.98亿元;未纳入租赁负债计量的经营租赁承诺不重大。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34.35亿元,同比减少415.58亿元。其
  中,现金流入1,290.67亿元,同比增加247.50亿元,主要是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同比增加;现金流出1,256.32亿元,同比增加663.08亿元,主要是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净增加额同比增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31.95亿元,同比增加514.89亿元。其中,现金流入1,691.64亿元,同比增加435.10亿元,主要是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增加;现金流出1,659.69亿元,同比减少79.79亿元,主要是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减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77.47亿元,同比减少169.37亿元。其中,现金流入1,128.79亿元,同比减少243.86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减少;现金流出1,051.32亿元,同比减少74.49亿元,主要是偿还债券支付的现金减少。
  (四)贷款质量分析
  1.贷款五级分类
  和管控,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全面夯实资产质量。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89.4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8
  亿元;不良贷款率1.1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主城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为51.79%,县域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为48.21%。2.贷款集中度
  (1)行业集中度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能力,严格执行信贷投向指引,严把信贷准入,强化贷后管理,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客户的风险监测。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
  公司贷款不良余额及不良率均较上年末下降,但受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个人客户收入不及预期等影响,本集团零售贷款资产质量仍面临一定压力,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
  (2)借款人集中度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
  的3.20%,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20.74%。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均非不良贷款。①集中度指标:主要监管指标 监管标准2025年6月30日2024年12月31日2023年12月31日单一最大客户贷款占末有所下降,零售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44个百分点至2.04%。4.已重组客户贷款及垫款升1.84亿元。5.逾期客户贷款及垫款增加13.15亿元;逾期贷款占比1.41%,较上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6.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动情况数据。
  (五)分部信息
  1.地区分布摘要
  
  (以百分比列示)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县域 主城 县域 主城
  2025年6月末,本集团县域存款占比为73.28%,较上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县域贷款占比为50.72%,较上年末上升2.34个百分点;县域资产占比为53.12%,较上年末上升0.35个百分点;县域存贷比为51.67%,较上年末上升1.78个百分点。本集团立足重庆,深耕农村经济,持续加大贷款投放,始终坚持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2.业务分部摘要(除另有注明外,以人民币百万元列示)2025年6月30日  2024年6月30日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公司银行业务 4,637.7 31.46 4,286.5 29.21零售银行业务 5,909.9 40.09 6,348.2 43.27金融市场业务 4,135.6 28.06 3,995.6 27.23
  2025年6月末,本集团公司银行业务营业收入46.38亿元,占比31.46%,同比上升2.25个百分点;零售银行业务营业收入59.10亿元,占比40.09%,同比下降3.18个百分点;金融市场业务营业收入41.36亿元,占比28.06%,同比上升0.83个百分点。近年来,本行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对个人及小微的金融支持。
  (六)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
  差异
  1.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差异
  作为一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的金融机构,本集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证监会及其他监管机构颁布的相关规定(统称“企业会计准则”)编制包括本行及合并子公司的银行及合并财务报表。本集团亦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有限公司收购了原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重庆市渝中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等38家县(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及重庆武隆农村合作银行的所有资产及负债(“收购业务”)。本行于2009年1月1日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无需对收购业务中形成的商誉进行确认。本行于2010年12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于当年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根据首次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追溯确认了收购业务形成的商誉。
  (七)主要会计政策变更及主要会计估计判断
  本集团在应用会计政策确定部分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及报告期
  损益时,在某些方面做出估计及判断。本集团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对未来事件的预计做出估计和假设,并定期审阅。除此之外,本集团采用会计政策时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判断。本集团管理层相信,本集团作出的估计及判断,均已适当地反映了本集团面临的经济状况。受估计及判断影响的主要领域包括: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结构化主体拥有控制的判断、所得税等。
  三、业务综述
  (一)普惠金融业务
  1.个人存贷款业务
  个人存款业务。持续打造“功能型、特色化、场景式”产品分类管
  理体系,挖掘重点客群存款潜力与贡献。创设特色化存款产品与活动,增强客户专属体验感,为精准营销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5年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8,791.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06.56亿元,增幅8.74%。个人贷款业务。完成“渝快质押贷”产品重构,提升产品数字化服务能力;建立数据驱动的精准获客体系,提高目标客户营销精准度;成功推行网格化营销,持续提升消费贷款市场份额占比。截至2025年6月末,“百亿级”拳头产品“渝快甄好贷”贷款余额再创新高,达267.84亿元,较上年末净增25.91亿元,保持同类产品全市第一。2.银行卡业务借记卡业务。持续丰富江渝借记卡行业合作场景,健全产品体系,助推借记卡业务稳健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借记卡发卡总量达3,095.35万张。其中,具有补贴异地汇款手续费功能的乡情系列借记卡达1,248.10万张。全行累计社保发卡量达733.05万张,其中,第三代社保卡发卡416.26万张、居全市银行同业机构第一。信用卡业务。积极打造“国补”场景,联动重百商社电器、京东电器开展“国补焕新、提振消费”惠民活动。着力推进“文旅”场景,成功创设发行“江渝文旅卡”。创新打造联动发卡场景,推出高端信用卡“江渝甄享卡”。联动特色渝快付商户,持续打造“一区一特色”用卡场景,助力消费提升。截至2025年6月末,信用卡用信余额167.32亿元。商户业务。打造社区生态场景,聚焦居家生活、集中办公、专业市场等场景,加强区域网格化管理。紧扣特色产业链、行业数字化等核心导向,为项目化服务精准赋能,推动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有机融合,通过挖掘商户消费场景客户流、资金流和商品流信息,推动数字信贷产品营销。2025年上半年,全行商户总量达155.87万户,商户AUM+LUM日均余额2,437.31亿元。3.财富管理业务立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客户需求,持续引入头部优质合作机构,不断扩大产品供应链,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财富业务产品库,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本行机构、人员及客群优势,以提升持证率、提升开单率、提升业务贡献为抓手,有效推动产品销售。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0%,贵金属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4.小微业务本行持续深化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持续优化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贷供给,推动小微业务高质量发展。通过数据圈客推进精准服务。深入推进全域网格化布局,构建小微业务数字化营销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分析,多维度筛选目标客群,形成潜在客户“白名单”,实现大数据智能“圈客”。通过系统平台将客户推送至分支机构或客户经理开展融资对接,实现“数字化”与“网格化”深度融合,打造“自上而下”业务模式,促进目标客户精准触达和高效转化。立足产业生态打造场景获客。融入社区商业生态圈,着眼高频消费和经营场景,构建“渝快振兴贷2.0”,以场景生态中的交易数据为基础,融合客户行为数据,细分多种维度对渝快付商户进行“画像”,匹配相适应的策略规则,批量开展主动授信。同时,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特别是科创企业开展“链上”营销服务。截至2025年6月末,普惠小微业务领域已融资服务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突破21万户,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79.17亿元、达到1,478.46亿元,居全市第一。
  (二)公司金融业务
  1.公司业务
  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公司存款余额1,429.50亿元,较上年
  末增长133.49亿元,增幅10.30%;公司贷款余额4,163.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2.12亿元,增幅16.25%。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本行紧抓战略机遇,建立总分支联动跟踪机制,配套专项优惠政策,在任务指标、进度赛马等考核方面加强引导,提升重大项目金融服务效率。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支持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市级重大项目(2025年新发布项目库)159个、贷款余额268.22亿元。支持“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方面,合作“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客户4,445户、贷款余额702.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6户、42.04亿元。贷款支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154户、贷款余额319.42亿元,信贷覆盖率达42.18%。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802.19亿元,较上年末净增124.66亿元,增幅18.40%。本年度申报碳减排支持工具7.51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9.89万吨,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金额位居重庆市第一。2.机构业务把握中央资源,引入市外资金,强化金融支撑。积极参与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招投标,为重庆市引入市外资金合计250亿元。贯彻国家战略,服务民营经济,激发市场活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深化渠道合作,与重庆市工商联联合印发2025年1号文,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8条专项政策,构建“政银企”协同发展新生态。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精准对接民营企业融资需求。聚焦民生场景,创新服务模式,助力社会发展。围绕场景搭建、渠道协同、客户价值提升,积极构建有机生态圈,重点发力医疗与养老两大民生领域。医疗方面,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智慧化建设,持续优化并推广“渝快智医”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打造“先诊疗后付费”智慧就医系统,简化就医流程,切实减轻患者资金垫付压力,进一步加强医疗场景获客能力。养老方面,主动融入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局,成功获得重庆市民政局养老机构预收费存管业务资格,通过规范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保障老年人资金安全,推动养老金融服务行业健康发展。3.交易银行业务拓展国企司库市场份额。截至2025年6月末,司库系统合计签约客户622家,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域国资委、多家市属重点国企,服务企业1,549家,2025年上半年交易量超2024年全年,资金监管平台持续升级,构建多元化监管场景,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构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组织保障+产业深耕+科技赋能+考核驱动”四位一体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布局,推动地方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做大做强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支持深化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推出“云阳面业”“中药材”“三峡柑橘”“生猪养殖”等52个特色化、标准化、专属化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扩面增量。同时,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支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快速响应链上客群支付结算、融资等综合金融需求。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本行持续落实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17项重点工作,加强通道企业金融服务和授信支持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陆海新通道融资余额共计587.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69亿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渝企出海”。支持绿色企业跨境融资,累计投放绿色跨境贷款1,500万元;积极向绿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2025年上半年投放贸易融资6.42亿元,同比增长41%。深化网格化营销,切实满足“渝企出海”金融需求,推动跨境金融服务提质增效,2025年上半年累计投放贸易融资27.38亿元,同比增长6%。4.投资银行业务主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31只,承销份额合计56.34亿元。
  (三)金融市场业务
  1.金融同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稳步提升市场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具备公开
  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是重庆唯一一家获批该资格的法人机构;获批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特别会员;在银行间本币市场评优中,多次获评月度创新业务活跃交易商荣誉奖项。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债券投资余额5,354.93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和公共机构及准政府债券合计3,803.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3.33亿元,其中AAA评级债券1,236.3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43亿元,其他债券中AA+评级债券229.8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9.00亿元,其他债券中AA评级债券81.9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2.35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金融机构债券账面价值2,793.19亿元,注:“减值准备”未包含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计提的第一阶段减值准备。2.资产管理业务理财子公司积极融入集团构建“三种新动能”,打造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多个产品品牌。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深耕普惠金融,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差异化品牌优势,普惠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近40%。发力数字金融,积极融入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科技贯穿经营管理流程,覆盖产品运作、投资交易、销售管理、风险防控等各个板块。探索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累计投资绿色债券等环保主题资产共计28.46亿元、科创票据等科技创新板块资产共计7.79亿元。参与养老金融,2025年推出安颐稳健系列“类养老”产品,上半年累计发行规模超40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1,635.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7.48亿元、增幅18.68%;累计落地行外代销机构123家,规模占比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3.资产托管业务报告期内,本行积极申报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并于2025年7月3日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批复》(证监许可﹝2025﹞1395号)。根据该批复,本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已获核准。本行将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筹备工作,在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后稳健、合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依法履行托管人各项职责,切实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四)金融科技
  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全面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积极融入金融
  “五篇大文章”“数字重庆”等国家和地方战略,保持金融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高效赋能业务发展;整合全行科技资源,打造金融科技“作战合成旅”,全面提升需求研发效率及开发质量,有力支撑全行产品、流程和服务创新,深化业技融合水平;持续深耕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科技运维领域,打开数字运营新局面。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及重庆渝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融科技人员超700人,科技人才占比达5%,覆盖金融能力版图的科技人才梯队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重点夯实数据中台基础,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组建数据赋能团队,作为总行级数据能力输出枢纽,赋能各条线开展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工作;针对客户群体开展深度数据分析,精准挖掘出18类潜力客群,开发9类客户标签,赋能数字化营销;完善“问题清单-整改台账-系统改造”联动机制,提升数据治理效率;健全数据安全评估流程,确保业务开展合规;汇聚内外部数据,上半年各类外部数据服务接口访问超2.4亿次,通过优化整合接口调用等方式着力降低笔均成本。深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系统性提升科技赋能能级。筑牢智能运维中枢,夯实“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构建全行级智能监控底座,实现生产系统连续性保障能力全面跃升;打造高效技术引擎,建成覆盖云原生与人工智能的四大基础平台,关键业务系统支撑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AI驱动知识库、智能问答等智能体快速落地,高效响应分布式新柜面、数字员工及AI代码助手等场景创新;释放科技治理效能,通过流程重构与资源优化,推动研发测试质效双升,斩获国家级技术创新突破。智能技术与“金融+”场景深度融合,为全行新动能培育注入核心驱动力。切实优化线上服务渠道,打造数字金融优质体验。个人数字渠道方面,上线“免登录付款码”功能,新增“客户经理企业微信加客码”,构建7×24小时在线金融服务通道;升级“一键申贷”功能,打通“线上申请-线下对接”服务闭环,大幅提升融资效率;安卓、iOS、鸿蒙三大系统客户端启动效率提升60%以上,实现2秒极速启动,为客户带来“秒开即用”的流畅体验。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手机银行用户达1,540.36万户,净增35.31万户,增幅2.35%,本年度发生交易金额7,986.59亿元,发生财务交易3,674.98万笔。对公数字渠道方面,通过司库系统、银企直联、企业网银、开放平台等系统打通企业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助力其资金统筹管理,强化银企协同,赋能产业链资金高效流转;正式发布鸿蒙版企业手机银行,推出收付款业务、“企业服务+”和企业管理台等核心功能,上线扫码支付、微信绑定及智能客服等服务,实现了全平台对公电子银行服务能力。2025年上半年,完成10次版本迭代升级,新增并优化渝快房抵贷、账户查询、税快贷、票快贴、自助支用与续贷等57项功能,为企业用户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验。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企业网上银行客户达17.66万户,净增0.49万户,增幅2.85%,本年度发生交易金额5,401.5亿元,发生财务交易692.29万笔。持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围绕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风控决策、体验提升等领域,以专利和著作权为抓手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累计申请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0余项,授权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25项。同时,积极牵头或参与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与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标准成果产出。截至2025年6月末,已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近50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9项,团体标准28项;3项企业标准连续多年入围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作为全国唯一受邀农信机构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国金融科技建设贡献农商之力,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五)县域金融业务
  本集团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
  的市场定位,认真践行金融国企责任担当,以“三种新动能”为引擎,在深耕县域中持续改革创新、做强做优,通过制定差异化经营策略和服务举措,深挖特色产业和客群,搭建特色场景和生态,促进服务下沉、资源聚焦、业务精准,增量扩面不断拓展县域金融服务触达范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涉农贷款余额达2,602.18亿元。1.渠道建设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在县域地区共设立5个分行、26个一级支行、127个二级支行及1,272个分理处、12家村镇银行,投放2,402台存取款一体机、200台自助取款机、17台多媒体查询机、2,312台智能综合柜台,建成并上线运行340个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县域地区落地“就近办”网点153个,布放半自助式制卡设备287台和便携式制卡设备120台,让群众充分享受社银“一体化”服务带来的便捷。持续加大县域电子渠道建设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在县域共发行2,444.33万张借记卡,占比78.97%,其中,发行乡村振兴卡117.70万张;开通手机银行用户1,221.94万户,占比79.33%,较上年末增长27.33万户。2.业务支持本集团注重挖掘区域价值,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多措并举推进“国债下乡”,县域地区所在分支行承销国债净值11.55亿元,占全行销售净值的81.39%。深化推进“党建+金融”网格化营销活动,深挖“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深耕优势,以党建联建、金融知识宣讲等活动为纽带,打通业务营销“毛细血管”,推动营销触角向基层深度渗透。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县域地区个人存款余额6,915.35亿元,占本集团个人存款余额的78.66%,开展网格化营销活动5,849场,参与客户6.36万户。积极发挥地方金融“主力银行”作用,持续开展“乡村有好物·渝快助振兴”助农直播,创新运用新媒体直播形式提升支农质效,2025年上半年开展直播活动7场,吸引超43.17万人次观看,获得点赞164.9万次,共计带动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数量达4.35万件,销售金额达241.27万元。重点围绕乡村特色产业,聚焦各区县“一主两辅”产业发展规划,扶持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产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不断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效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结一产和三产,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关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满足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领域资金需求。金租公司重点支持文化旅游生态工程、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等项目投放,创新产品及业务模式,精准对接中小微实体企业和三农客户,重庆市租赁资产余额180.51亿元,其中县域占比77.31%;2025年新投放重庆市租赁项目金额47.81亿元,其中县域占比72.91%。理财子公司在行业率先推出“乡村振兴”系列理财产品,开创“财富管理+乡村振兴”新模式,系列产品发行量行业排名前列,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理财投资于农闲,收益助力于农忙”的贴心服务。系列产品历史到期业绩达标率保持100%,截至2025年6月末,普惠型理财产品规模超610亿元、占比37.65%。
  (六)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
  1.控股子公司情况
  (1)渝农商村镇银行
  渝农商村镇银行是本行作为主发起行,发起设立的各家村镇银行的
  总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于本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在5省份12县(区、市)共设立了12家渝农商村镇银行,持股比例均不低于51%,注册资本16.62亿元,资产总额50.92亿元,净资产19.65亿元,存款余额共计25.33亿元,贷款余额共计44.12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拨备覆盖率291.95%,实现净利润0.29亿元。
  (2)渝农商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渝农商金融租赁为本行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资
  本25亿元。主要从事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务、经纪咨询、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租赁业务等。本行持有渝农商金融租赁80%的股份。截至报告期末,渝农商金融租赁总资产713.4亿元,净资产88.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7.31亿元。
  (3)渝农商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渝农商理财为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是全国农商
  行及西部法人银行首家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主要从事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截至报告期末,渝农商理财总资产31.28亿元,净资产30.17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77亿元。2.主要参股公司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重庆市第二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20年5月,主要从事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注册资本15亿元,本行持有其30%的股份。截至报告期末,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资产232.32亿元,净资产17.96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0.97亿元。
  四、经营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关于净息差
  报告期内,本集团净息差较上年度下降1BP,净息差收窄幅度有所
  改善,主要得益于量、价、结构均衡发展。展望下半年,预计利率中枢仍处于下行通道,净息差依然面临收窄压力,但本集团将持续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优化价格引导机制,力争净息差处于合理水平。资产端,一是持续提升贷款占比。紧跟“五篇大文章”政策导向,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点战略,继续发挥网点多、地域熟、人脉广的传统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批量获客、数字运营和产业链营销,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实现贷款业务扩面增量;二是持续提升差异化定价水平。不断加强分层、分类客户的定价指导,强化客户内在价值对比分析,根据客户画像匹配差异化价格;三是提升资金业务配置效率。持续提升投研能力,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扩大投资交易标的范围,扩充投资空间,择机优化金融资产配置组合。负债端,一是持续巩固存款量价领先优势。继续依托本地布局基础,持续加大揽储力度,同时通过“金融+非金融”的高频交易场景打造,带动结算性资金沉淀,结合限额管控、期限引导等,促进存款量价齐优;二是进一步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结合全行资产负债组合情况,动态、灵活安排主动负债的吸收,不断优化主动负债产品、期限结构,进一步改善负债成本。
  (二)关于利润增速
  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增收节支齐发力,净利润同比增加2.86亿元,增幅3.79%,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
  展望下半年,本集团将在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加强“量、价、险、效”的动态平衡管理,力争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一是拓规模,紧跟重庆战略部署,通过强化总分支机构协同联动,深挖存量客户价值,积极拓展新客,共同推进业务规模稳健增长;二是稳价格,依托数字手段,分门别类分析整理客户多维画像,按照“一群一价、一户一价”匹配差异化价格。同时完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机制,提升综合定价能力;三是控风险,强化数字风控体系建设,透过产业链重塑风控逻辑,优化预警机制,前瞻性识别、防范资产劣变,同时加大清收处置力度,提升不良资产效益贡献;四是提效能,加强费用精细化管控,助力财务资源向前端业务精准配置,赋能业务发展,提升资源使用效能。
  (三)关于资产质量
  2025年上半年,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内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
  好发展趋势,但受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个人客户收入不及预期等影响,本集团零售贷款资产质量仍面临一定压力。上半年,本集团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强化信用风险管控,资产质量下迁压力缓解,主要指标总体保持稳定。一是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不良贷款率1.1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上半年不良生成率呈同比下降态势。二是关注贷款占比保持稳定。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关注贷款占比1.48%,较上年末小幅上升0.0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少增0.25个百分点。三是保持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拨备覆盖率355.58%,拨贷比4.16%,较上年末基本保持稳定。具体来看,本集团上半年资产质量表现如下:一是公司贷款不良呈现“双降”。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贷款不良余额28.33亿元、不良率0.68%,分别较上年末下降9亿元、0.36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向好态势。二是零售贷款仍面临不良生成压力,但总体风险可控。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零售贷款不良率2.04%,较上年末上升0.44个百分点。但从不良生成情况来看,上半年新生成不良金额同比有所下降。同时本集团零售贷款具有较强的第二还款来源,不良贷款中有保贷款占比85.56%,其中抵、质押贷款占零售不良贷款的75.53%,押品价值对贷款本金覆盖倍数为1.74倍,具有良好的风险缓释能力。三是逾期贷款占比较上年末略有上升。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逾期贷款占比1.41%,较上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中零售贷款占比较高,主要是部分个人客户收入恢复不及预期,导致零售贷款逾期有所上升。展望下半年,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国内经济将持续向好。本集团将紧跟政策导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升级数字风控核心引擎,创新数字化、智能化风控手段,持续推动全行业务稳健发展。同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客户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根据实质风险动态开展分类管理,完成金融资产分类新规过渡期管理,准确反映资产质量并前瞻性计提减值准备,多措并举加强存量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总体上,预计本集团下半年资产质量将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相关指标持续可控并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六、资本管理
  本集团实施全面的资本管理,包括资本管理政策制定、资本规划、
  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资本计量、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资本配置和资本考核管理。本集团资本管理的目标是以内部资本积累为主,外部资本补充为辅,有效平衡资本供给与需求,强化资本对业务的约束和引导,保持资本水平持续高于监管要求,并预留一定安全边际和缓冲区间。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持续推进资本管理精细化,制定并执行2025-2027年资本规划,合理安排风险加权资产额度,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保持资本持续增长,进一步夯实全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统筹推进第二支柱建设,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按年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识别、评估主要风险,结合压力测试,通过资本规划为可能发生的资本缺口做好准备。报告期内各项资本指标表现良好,为集团业务稳健发展和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资本充足率情况
  本集团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计算核心一级资
  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其中信用风险采用权重法计量,市场风险采用简化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包括本行所有分支机构、附属村镇银行、金租公司及理财子公司。截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为15.11%,较上年末下降1.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0%、13.93%,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94、1.00个百分点。本集团各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二季度实施股东分红全额抵减核心一级资本且集团资产规模稳健增长,资本净额增速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下表列示于所示日期本集团和本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资料:
  2025年6月30日2024年12月31日(除另有注明外,以人民币百万元列示)一级资本净额 137,826.0 122,198.8 132,591.9 118,121.1资本净额149,546.6 132,783.5 143,120.0 127,600.0风险加权资产989,717.1 916,520.9 888,052.6 820,287.5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925,340.6 857,355.7 830,354.1 767,797.8市场风险加权资产12,602.0 12,599.4 5,924.0 5,923.9操作风险加权资产51,774.5 46,565.8 51,774.5 46,565.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除另有注明外,以人民币百万元列示)核心一级资本131,944.6 126,733.9实收资本可计入部分11,357.0 11,357.0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20,307.7 20,306.5盈余公积和一般风险准备37,391.9 36,251.9未分配利润58,862.1 53,633.1非控制性权益1,112.1 1,037.9其他2,913.8 4,147.5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目(264.5) (278.0)商誉扣减与之相关的递延税负债后的净额其他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扣减与之相关的递延(267.1) (283.2)税负债后的净额其他应在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的项目合计一级资本净额137,826.0 132,591.9二级资本11,720.6 10,528.1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可计入金额超额损失准备11,424.0 10,251.3非控制性权益一级资本充足率(%)
  (二)杠杆率情况
  本集团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计算杠杆率。截
  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杠杆率8.22%,较上年末下降0.26个百分点,主要由一级资本净额增速低于表内外资产规模增速所致。一级资本净额 137,826.0 132,591.9键审慎监管指标、资本工具的主要特征、杠杆率等更加详细内容,在本行网站(www.cqrcb.com)“投资者关系——监督资本”专栏进一步披露。
  

转至渝农商行(601077)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