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盾光电(300862)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端分析测量仪器的研制和生产、软件开发、数据应用及服务。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 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代码为C40)。仪器仪表是用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广泛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医疗健康等领域。仪器仪表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近年来,国家对仪器仪表行业高度重视,通过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和促进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通过智能制造专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专项等项目资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逐渐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已经形成细分门类基本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科研能力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稳步推进。整体上看,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仪器仪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供应用仪表、光学仪器等通用型产品可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并占有主要的国内市场份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现场测量控制仪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等中高端产品虽然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并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高端仪器仪表产品方面,技术差距明显、产业化进程缓慢、品牌影响力弱小,高端用户和典型领域应用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行业短板十分明显。概况而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计量是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仪器仪表产业需求为导向,突破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瓶颈,推动先进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向仪器仪表产业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仪器仪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仪器仪表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迈向世界先进行列。2024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首批国产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工作,分析了解国产仪器仪表产业现状和质量发展水平,对比分析关键性能指标参数,查找制约仪器仪表国产替代和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帮助仪器仪表生产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突破,不断提升国产仪器仪表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仪器仪表产业核心竞争力。2025年 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环境监测、智慧交通和气象观测是仪器仪表的重要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多,相关产品的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研制任务清单》中,明确列出了相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传感器,如环境监测领域的紫外及红外光谱类气体分析仪、激光法颗粒物监测仪、碳排放量检测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仪等,交通管理领域的跑道路面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气象观测领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温室气体光谱分析激光雷达等。1.环境监测领域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仪器是指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土壤环境等领域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所使用的专用仪器及其应用所必需的软件系统。环境监测行业按业务类型划分,分为仪器仪表制造、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第三方检测服务、污染治理等。环境监测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1年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总体考虑,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明确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并细化了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温室气体等监测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根基,以健全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并规划了“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目标。2023年 1月,生态环境部等 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 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 85%;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建立试点城市噪声实时监测网络,实施重点企业监管,推动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2024年6月,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考核正式纳入地方政府环保绩效评估,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全国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并计划于2025年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2024年,国家持续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聚焦电力、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明确了碳排放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数据标准,推动相关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系统,实现监测系统全覆盖。这一举措旨在提升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环境监测行业的新方向。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数智化转型、数据质量、基础能力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监测行业的重要工作,一是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监测的全覆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的补充完善;二是数智化监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新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三是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监测评估等工作。 2025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其旨在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动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方案明确,到2027年,国家网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空气监测网和京津冀区域地表水监测网数智化改造率先推进,常规采样、分析、设备运维基本实现自动化、无人化。到2030年,国家网实现系统性重塑,“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大脑”基本建成。方案提出三大主要任务:一是加强新型感知技术应用,实施自动监测站点数智化改造,推进手工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提高遥感监测数据生产能力,打造数智化转型先行区;二是筑牢标准化规范化根基,加快数智监测技术标准化,建设高质量标准数据库,健全质量管理和量值溯源体系,加强仪器设备全过程管理;三是打造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大脑”,建立统一的数据底座,共创大数据分析“工具箱”,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应用。2.智慧交通领域智慧交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路网、智慧装备、智慧出行、智慧管理为重要内容的交通发展新模式,具有信息联通、实时监控、管理协同、人物合一的基本特征。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新基建政策、十四五规划不断助推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2021年《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强调推进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交通系统“数据大脑”,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国家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全国一体化协同交通运输信息平台。2022年《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提升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技术水平,提高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近年来,在政策、技术、需求多轮驱动下,智慧交通行业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加速转型。国内大中城市均积极布局全息感知、数字孪生、智能管控等重点领域,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在城市交通管理场景中形成示范应用。近期,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如何进一步落实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提出依据道路结冰、浓雾等高影响路段排查标准规范,分类确定交通气象风险影响等级;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完善全国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提升交通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当前,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国家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数字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景乃至数字经济体系下的新增长极。以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智慧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且发展前景广阔。3.气象观测领域气象观测是研究测量和观察地球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大气现象的方法和手段的一门学科。气象观测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大气遥感探测和气象卫星探测等,观测内容主要有大气气体成分浓度、气溶胶、温度、湿度、压力、风、云、降水、辐射、大气能见度等。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观测的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据中国气象报社报道,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取得长足进步,布局适当、运行可靠的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为气象预报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4月,国务院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系统部署到2035年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其中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气象观测技术升级,优化观测布局,提高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并加强气象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革委联合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按照“一站多用、一网多能、多网融合”的理念,以智慧气象为目标,强化智慧协同观测和数据应用,设计协同观测体系架构,完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检验评估,完善高精度大气实况监测产品,推动观测与预报互动应用,提升观测系统的整体效能。随着地面气象、强对流天气、气象生态、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以及综合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新的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气象大数据在农业、旅游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市场将持续增长。通过构建“气象+”服务格局,推动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为气象观测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增需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序号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部门 主要相关内容1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2025年3月15日 生态环境部 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实施四大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新发布的《意见》明确,我国将通过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基本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到分析及应用,将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2 《2025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3月5日 国务院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3 《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2025年3月15日 生态环境部 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的具体举措。要坚持依法依规、分类管控,围绕重点关注的新污染物,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评价工作要求,并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充分发挥环评源头预防、绿色引领作用。要加快完善新污染物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持续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能力建设。4 《“十五五”国家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断面设置工作方案》2025年3月15日 生态环境部 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关键举措,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强化科学评价,合理优化监测网络布局,进一步提升国控断面和点位的代表性,确保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5 关于印发《2024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的通知2024年4月18日 生态环境部 围绕环境质量与污染治理目标,全面部署了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与地下水、海洋、生态质量等领域的监测任务。针对环境空气,强化城市、区域及背景站点的污染物连续监测,并开展颗粒物组分、VOCs、酸雨等专项监测;地表水监测涵盖 3646个国控断面及自动水站,重点加强长江流域、水华及南水北调工程的专项监测;土壤与地下水聚焦例行监测及考核点位,新增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防控;海洋监测覆盖水质、沉积物、生态及微塑料等,强化海岸带监管;生态质量监测结合遥感与地面样地,评估生态功能与脆弱区碳汇;碳监测深化排放源、城市大气及生态系统试点,支撑“双碳”目标。方案明确国家与地方事权分工,推动自动监测、卫星遥感与智能化质控技术应用,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并开展国际合作履约监测,构建覆盖多介质、多要素的全域监测体系,为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6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2024年3月4日 生态环境部 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在数智化转型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充分应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在数据质量方面,覆盖全部监测活动的“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得到有效保障……。在基础能力方面,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7 《关于深化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2024年2月4日 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 绘制高影响路段气象风险地图,依据道路结冰、浓雾等高影响路段排查标准规范,分类确定交通气象风险影响等级。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调查评估全国高速公路已建气象观测设施,完善全国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强信息共享。提升交通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制定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及阈值指标,研发精细化、数字化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产品。8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3年11月30日 国务院 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 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 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 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县城全覆盖,加强数据联网共享……。推动企业安装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视频监控等。加强移动源环境监管能力建设,……。9 《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9月21日 市场监管总局 到2025年,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测量能力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仪器仪表,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到2035年,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涌现一批具有领先测量水平和研发设计能力的仪器仪表创新企业。10 《“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年1月5日 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发改委等部门 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建立试点城市噪声实时监测网络。 实施重点企业监管。噪声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开展噪声自动监测,并及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提升噪声监测能力。推动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开展本行政区域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运维工作。11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11月22日 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 着力推进观测站网、运行保障、观测产品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智慧协同,……。补充完善地面气象观测,完善天气雷达观测,升级和建设探空观测,开展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完善气候观测,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完善大气成分观测。推进交通气象观测,发展重点领域专业气象观测。发展智慧协同观测系统,……,完善高精度大气实况监测产品,加强观测与预报的互动,强化专业领域气象观测应用。12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2022年8月18日 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 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系统。提升单点碳排放监测和大气本底站监测能力,充分发挥碳卫星优势,构建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开展动态实时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智能监测和排放量反演。构建支撑二氧化碳排放核查与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二氧化碳排放计量评估技术,碳储量调查监测和管理决策技术,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数字监测、报告、核查流程,支撑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13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2022年4月28日 国务院 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国家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和空间气象观测网,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发展高精度、智能化气象探测装备,推进国产化和迭代更新,完善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和试验验证体系。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交通强国气象保障行动。实施“气象+”赋能行动。14 《“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2年3月10日 交通运输部、科技部 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技术。推动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研究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理论方法,突破数据驱动的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在线仿真决策、需求响应调度与智慧出行服务等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提高交通网数字化安全监管水平,开展交通网运行状态动态监测预警、风险智能评估、高效智能管控等技术研究。15 《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2022年1月24日 交通运输部、科技部 大力推动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空天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应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监测预警、综合应急指挥和监管、交通运输舆情主动响应、驾驶培训等领域应用。16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2021年12月28日 生态环境部 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补齐碳监测技术短板。构建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体系,加强主要温室气体及其同位素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建立涵盖排放源和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的自动监测设备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加强PM2.5和 O3协同控制监测。完善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络,注重指标、时空、城乡协同布局,提高PM2.5和 O3污染综合分析与来源解析水平,支撑大气污染分区分时分类精细化协同管控。优化水环境质量监测。完善水生态监测评价。拓展水污染溯源监测。建立“断面—水体—污染源”全链条监测溯源技术体系,在重点污染河段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实时监测、上下游走航巡测和遥感监测,……。健全声环境监测。17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2日 国务院 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 85%,……。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18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10月25日 交通运输部 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设施数字感知。行业治理在线协同。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初步形成,精准动态监测预警水平显著提升,……。19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2020年6月21日 生态环境部 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体系,推动大气环境监测从质量浓度监测向机理成因监测深化,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因子、重点时段监测全覆盖。根据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境,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 构建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依托现有大气监测城市站点或区域站点,逐步增加CO2等指标,探索开展城市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结合现有污染源监测体系,对重点排放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工作,探索建立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20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4年1月 国务院/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 监测网络扩展:明确要求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覆盖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领域,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技术升级: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高精度监测设备(如激光雷达、光谱分析仪)的应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能力。目标导向:到2035年,形成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匹配的现代监测体系,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21 《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规范》2024年 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 行业覆盖:针对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制定碳排放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数据标准,推动企业实现碳排放监测系统全覆盖。数据管理:强化碳排放数据的“真、准、全”保障,要求企业安装视频监控设施,防止数据篡改,并建立动态实时监测网络。试点示范: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开展碳排放与污染物协同监测示范项目,探索多指标联合管控模式。22 《智慧公路建设指南》2024年 交通运输部 技术标准:明确全息感知、车路协同、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规范,推动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重点路段实现路面结冰、团雾等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数据融合:构建交通“数据大脑”,整合路况、气象、车辆等多源数据,支撑物流优化与应急调度。试点应用: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试点“全域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推广AI信号灯优化和自动驾驶专用道。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43.1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8.53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4.55%。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 257,066.5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00%;本期基本每股收益 0.04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7.50%。为应对业务发展瓶颈,公司稳步进行如下事项:继续围绕“双碳战略”“数字交通”“智慧气象”带来的新的业务增长点,执行“三年产品研发规划”,推动大气光化组分、碳排放及温室气体、先进激光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领域)、智慧信控、恶劣天气管控、低效慢小高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围绕交通领域,持续收缩毛利率较低、回款周期较长的交通领域系统集成项目,关注并积极推动应收账款回收;持续关注公司产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前景。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仪器仪表制造业 销售量 台/套 3,552 3,618 -1.82%生产量 台/套 3,561 3,565 -0.11%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 公司按材料、人工和费用进行成本归集,折旧、能源和动力等费用均归集到费用成本。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2024年1月,本公司设立了子公司池州江蓝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初始注册资本100.00万元,其中本公司占注册资本的100.00%。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尚未实际出资。 2024年6月,本公司设立了子公司铜陵蓝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该公司初始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本公司占注册资本的100.00%。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尚未实际出资。 2024年 8月,本公司设立了子公司安徽蓝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公司初始注册资本 3,002.00万元, 其中本公司占注册资本的100.00%。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尚未实际出资。 2024年10月,子公司安徽中科蓝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缩减注册资本390.00万元,并收购股东徐学哲全部股份。变更后公司注册资本610.00万元,其中本公司占注册资本的100.00%。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已足额出资。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4、研发投入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全息感知的城市路网智能管控与数字孪生平台 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在道路检测设备、管理者、虚拟交通系统之间构建一个网络化的平行连接体系,解决当前交通信息不对称的管理问题。通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交通流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自适应合理、均衡分布,从而提高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挤。 已结项。 基于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算法、点线面运行性能协同评估算法、交通瓶颈识别与溯源算法等核心算法的研发,形成一套针对中小型城市的道路交通流智能管控策略,开发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智能管控与孪生平台,供道路管理部门使用。 本项目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并以铜陵市为案例,开展示范应用,最终将项目研发成果辐射同类型城市,形成业务增长点。城市级路网全息感知-协同控制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 围绕城市级路网全息感知-协同控制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研发核心需求,通过搭建城市级路网云边端一体化感知架构、研发路侧多模态融合技术以及边端智能感知设备等,最终形成城市级感知控制一体化系统云边智慧平台,实现一体化交通系统集成,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与精细化水平。 执行中。 项目针对城市级路网全息感知-协同控制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研发需求,解决城市交通系统态势感知与协同管控难题,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多源数据融合-态势精准感知-状态诊断评价-协同管控方案-方案集成应用”一体化治理技术体系与解决方案,并依托城市典型交通场景完成城市级路网全息感知-协同控制一体化智能交通系统测试验证。 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一支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提升公司在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引领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增强公司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云边端一体城市级道路交通态势全息感知与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通过将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实现对城市交通系统全过程的高精度感知、高效协调和智能控制,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执行中。 项目研究开发关键道路节点交通流高精度感知技术与路侧装置、城市级交通态势全息感知与云控仿真平台,制定面向城市智能交管的交通信控与诱导协同决策,搭建路网交通流多层次协同重构与交通状 项目符合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战略规划要求。项目将推动公司占领城市级交通管控的技术制高点,扩大公司的交通市场份额。态评估体系,实现城市级宏观级的交通指挥并应用。大气臭氧污染监测系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发展大气臭氧污染量化生成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臭氧污染监测设备和溯源解决方案,推动全国范围开展大气臭氧量化生成研究,支撑大气臭氧生成速率监测网络建设。 执行中。 项目完成大气臭氧污染量化生成的关键技术攻关,产出一系列臭氧污染监测溯源高端监测装备和解决方案,完成示范应用和市场推广,有效支撑大气臭氧污染溯源追因和防控策略制定。 企业紧跟国家战略导向,抢先布局大气臭氧量化生成细分领域,能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本项目研制成果市场需求大,将成为公司营收重要增长点。水生态环境光谱监测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 以紫外-可见光谱技术为基础,构建多参数跨区域水质富营养化成分定量反演算法,研制形成一套适应性强的水生态环境光谱监测装备,为我国水生态环境监测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执行中。 项目研究水质特征光谱与富营养化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构建水质富营养化成分评价函数,完成光机系统设计开发和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形成一体化水生态环境光谱监测系统,并完成示范应用,为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高端监测设备。 项目研制一体化水生态环境光谱监测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公司在水生态环境立体监测领域的产品多样性和核心竞争力,拓展企业市场空间。高适应性激光温室气体在线监测装备研制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排放因子不准确、碳排放核算误差大的难题、面向火电等典型工业复杂环境碳排放在线精准监测需求,开展基于激光光谱技术的、高适应性CO2排放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为推进我国在线监测碳排放核算技术体系提供关键装备。 执行中。 项目围绕重点行业排口CO2排放激光在线高精度测量核心目标,攻克自适应浓度反演技术、高适应性双模光谱融合技术、激光遥测式收发一体化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点行业排口碳排放在线监测仪,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项目研制高精度温室气体CO2排放在线监测仪,实现宽量程、高适应性探测,预期检测性能将达到甚至超过国际现有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实现国产替代,提升公司在高端碳监测仪器制造与应用领域的行业引领地位。空-地一体化智能高光谱水生态环境监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聚焦空-地一体化水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攻克光谱检测模块设计、核心反演算法、空地一体化协同控制技术等“卡脖子”难题,研制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在线空-地一体化水生态环境监测装备,推进“国内空白”技术攻关和新产品迭代应用。 执行中。 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套在线原位水质检测系统、无人机载水质检测系统结合的空地一体化智能高光谱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以实现广域、高频次、立体化、高机动性的水环境监测,实现技术、产业创新,满足生态环境部门常态化的水质监测需求。 项目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地一体化智能高光谱水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上下游企业加强联系与互动,促进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等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能够拓展企业市场空间。基于AI检测的软件化架构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研制 针对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探测性能不能满足城市复杂环境的问题,开展基于AI检测的软件化架构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研制,提升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的跟踪性能,为探测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及基于AI检测的软件化雷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执行中。 项目建立基于AI检测的软件化雷达总体方案及系统构架,突破复杂电磁干扰下的AI检测技术、时空预判的目标跟踪技术、细粒度级别目标识别技术,研制形成下一代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系统,为重要地区和敏感目标安全保障提供关键设备和技术。。 目前国内对低慢小目标探测技术与装备需求较大,项目研制成果能够有效解决该技术需求,快速占领相关市场,扩大公司在低空安防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相干测风激光雷达 基于相干多普勒测风原理,实 执行中。 项目完成一种拥有时间和 丰富公司现有产品研发 现对大气风场的高精准测量及其设备研制,广泛应用于气象要素探测、污染扩散预测、航空航天风切变预警等领域;在天气预报,保障航天航空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可与多雷达联用评估天气过程、预测天气系统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作为区域质控雷达,构建区域雷达网质控体系。 空间分辨率高、风速测量准确度高,对大气风场、污染扩散等进行监测的激光雷达产品研制。 线,满足目前市场的紧急需要,解决当前环境监测中的监测空缺(实时获得设备所在地的大气风场状况),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同时培养出在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方面的人才。三波长八通道激光雷达 基于米散射原理,广泛应用于气象要素探测、云相态识别、逆温层结分析、污染物识别和污染过程分析;支撑短临天气预报,特别是短期降雨、降雪、降雹等;支撑沙尘等极端天气传输过程分析,提前预警;多雷达联用评估天气过程、预测天气系统发展趋势; 同时可作为区域质控雷达,构建区域雷达网质控体系。 执行中。 项目研制一种通过雷达方程反演实现大气气溶胶、能见度、水汽比、大气边界层、大气污染气体等监测的激光雷达。 丰富公司现有产品线,满足目前市场及国家战略的需要,解决当前环境监测中的空缺(实时获得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状态),进一步提升我公司的竞争力。气溶胶通量雷达系统 能见度状况和风场信息与飞行活动、公路交通、港口/航运有密切关系,因低能见度、团雾、海雾、低空风切变等因素而引发诸多海、陆、空交通事故,因此开展大气能见度监测及预警系统项目,弥补现有能见度仪、交通气象站点式监测的范围局限性,形成连续性、动态性、点、线、面、网的能见度、风场因子同步监测,提高和完善现有交通气象、环境气象服务的能力和复杂天气状况下自动预报的准确性,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执行中。 项目完成能同步测量能见度浓度分布信息和风场信息的激光雷达产品研制。 丰富公司现有产品线,满足目前市场及国家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公司的竞争力。在交通、气象等多领域应用,产业化前景广阔。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雷达 基于相干多普勒测风原理,实现对大气风场的高精准测量及其设备研制,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风机前方的三维风场数据,优化风机偏航和桨距角控制,从而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并降低机械损耗。 执行中。 项目完成一种拥有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风速测量准确度高、对风力发电机组等进行监测及反馈的激光雷达产品研制。 丰富公司现有产品线,满足目前市场的紧急需要,成功研发将提升公司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除风电外,技术可延伸至航空、海洋气象监测等领域。同时培养出在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方面的人才。 5、现金流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去年同期增加882.62%,主要系本期货款回笼增加及采购支付减少所致; 2、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比去年同期增加274.34%,主要系本期理财到期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 3、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比去年同期增加488.61%,主要系本期对外投资及购买理财; 4、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77.45%,主要系本期对外投资增加所致; 5、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6,518.09%,主要系本期取得银行借款增加所致; 6、筹资活动现金流出比去年同期增加202.38%,主要系本期归还银行借款增加所致; 7、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去年同期增加177.45%,主要系本期取得银行借款增加所致; 8、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2.56%,主要系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及投资活动产生 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所致。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详见本报告“第十节 财务报告”之“七、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之“60、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流动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 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75,191.78 1.45% 主要系公司购买的浮动利率理财产品未到期计提当期收益。 否资产减值 -9,061,319.38 -75.18% 主要系合同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 否营业外收入 7,114,608.41 59.03% 主要系到期债务的减免所致。 否营业外支出 401,118.26 3.33% 主要系对外捐赠、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罚款支出等。 否信用减值 -12,200,513.60 -101.23% 主要系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否资产处置 654,940.48 5.43% 主要系固定资产处置利得。 否其他收益 7,147,903.60 59.31% 主要系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等。 否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其他变动主要是公司应收款项融资,应收款项融资系本公司持有的应收票据,因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小,可收回 金额基本确定,采用票面金额确定其公允价值。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 否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项 目 期末账面价值 受限原因 货币资金 47,417,970.51 票据及保函保证金长期应收款 135,074,487.78 质押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计;集成电路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从事计算机、软件、信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 信息系统集 成服务;软件开发。许可项目:货物进出口; 技术进出 口;报关业务。 增资 180,000,000.Kong) Limited、OG BaseComm II (Hong Kong)Limited、浙江雷可澳投资有限公司、海南朗润天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数融数盈(海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电唐盈数安(海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沃赋睿鑫二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京绿涌锦航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地球外创业投资(海南)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日照兴思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长期 股权 已完成投资 -12,915,083.72 否2024年04月01日 http://www m.cn/new/d isclosure/ detail?sto ckCode=300 862&announ cementId=1 219489653& orgId=GD03 0390&annou ncementTim e=2024-04- 合计 -- -- 180,000,000.00 -- -- -- -- -- -- 0.00 -12,915,083.72 -- -- --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期 已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已累 计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2) 报告 期末 募集 资金 使用 比例 (3) = (2) / (1) 报告 期内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变 更用途 的募集 资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比 例 尚未使 用募集 资金总 额 尚未使 用募集 资金用 途及去 向 闲置 两年 以上 募集 资金 金额 2020年 公开 发行 股票2020年08 月24 日 111,9 33.15 107,6 95.14 10,24 4.07 76,93 元。上述资金到位情况业经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容诚验字[2020]230Z0151号《验资报告》验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使用募集资金76,936.37万元,购买结构性存款36,000.00万元,募集资金专户2024年12月31日余额合计为3,599.29万元。 (2) 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1) 项目达 到预定 可使用 状态日 期 本报告期 实现的效 益 截止报告 期末累计 实现的效 益 是否达 到预计 效益 项目可行 性是否发 生重大变 化 承诺投资项目 2020年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08月24日 1.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生产建设 是 21,024.63 21,024.63 8,479.66 17,322.38 82.39%2025年03月31日 不适用 是 2020年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08月24日 2.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受市场需求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公司募投项目整体建设进度低于预期。公司根据项目当前实际情况,为降低募集资金的投资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合理运用,保障募投项目建设质量,更好地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第六届监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决定,在项目用途、投资总额及实施主体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将“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运维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及“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2.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投项目变更部分建设内容、调整内部投资结构及延期的议案》,公司经审慎研究,认为产业化生产线建设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变化和公司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已发生重大变化。出于对产品未来市场及项目收益率可能显著降低的考虑,公司认为现有产线已经满足生产要求,公司决定终止对产业化生产线的投入,同意变更“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部分建设内容、调整项目内部投资结构。基于建设内容的变化并结合实际施工进度、付款进度,公司将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延期至2025年3月31日。3.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投项目调整投资规模并结项的议案》,公司结合近年业绩情况及生产实际需求,认为如继续新建厂房,公司将面临厂房扩产成本过高,项目效益率降低的不利情形;据此,在保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公司经审慎考虑,决定终止新厂房建设,同意调整“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投资规模并结项。4.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议案》,“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主要实施方式是在中标项目实施地组合安装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平台,从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实际收益和投资回报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在立体监测领域取得的客户订单。项目实施以来受市场需求和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立体监测领域业务经历下滑、小幅上升的发展过程,2024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项目投资效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公司现有仪器设备及系统平台可以满足近几年立体监测业务需求。综合上述因素,根据公司经营发展规划,经公司审慎考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决定终止该项目。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 1.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24年4月,公司在对各募投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时,判断“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下的“产业化生产线”建设的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对项目可行性、预期收益重新进行如下论证: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 环境监测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2020年后,产品定位的客户群体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财务投入明显减少,叠加2023年环保领域市场需求倾向于节能低碳方向,“产业化生产线”相关产品的下游需求整体呈下降趋势。Ecotech、Thermo Fisher等国外企业仍在全球高端监测设备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聚光科技、雪迪龙等国内优势企业逐步向高端监测设备市场渗透,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结合公司近年对“高性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设备”的市场拓展情况和2023年度业务订单量分析,“产业化生产线”相关产品的市场空间有限。此外,前述监测产品本身生产技术存在一定难度,结构复杂,对生产设备品种及加工人员技术水平均存在较高要求,如按原规划实施将出现建设周期继续延长、成本代价逐步增加、达不到预期效益等不利情形。 (2)项目预计收益 公司早期建立的环境监测产品、水质监测产品柔性生产线的产能已经满足公司出货需求。如公司继续投资建设“产业化生产线”,将导致相关产品产能无法充分利用,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3)重新论证结论 经重新论证,公司认为建设“产业化生产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充分,且无法达到预期收益,决定终止对“产业化生产线”的投入。 2.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 2024年12月,公司管理层结合2024年度公司立体监测项目的订单量判断“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对项目可行性、预期收益重新进行如下论证: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 国务院2024年3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国家政策继续利好环境监测领域。如本项目顺利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环境监测运维市场行业地位,提升公司在环境监测领域业务的整体竞争力。公司早期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已拥有立体监测先进技术,在激光雷达探测领域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全国多个地级市开展立体监测业务,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具有实施本项目的坚实基础。然而,项目实施以来受市场需求和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立体监测领域业务经历下滑、小幅上升的发展过程,2024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项目投资效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实施本项目的必要性较小。 (2)项目预计收益 项目实际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在立体监测领域取得的客户订单,公司现有仪器设备及系统平台可以满足近几年立体监测业务需求,项目终止导致无法达到原预期的经济效益。 (3)重新论证结论 经重新论证,公司结合行业市场环境变化、公司经营发展规划及项目实际情况,经公司审慎考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决定拟终止该项目。 3.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 公司在实施“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过程中始终以降本增效为原则,在保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主动控制建设费用。 公司积极寻找投资规模适当的建设场地,2023年一季度,公司曾计划受让某建设场地并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后续因2022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不及预期,最终放弃前述投资机会。2#楼厂房完成装修改造后,公司根据生产场地重新规划了生产布局,缩减非生产性设施使用面积,改进生产流程,配合新采购的技改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可以达到仪器设备550台/年的生产能力。2024年8月,公司结合近年业绩情况及生产实际需求,认为如继续新建厂房,公司将面临厂房扩产成本过高,项目效益率降低的不利情形。公司经审慎考虑,决定终止新厂房建设。超募资金的金额、 适用用途及使用进展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已使用资金8,464.00万元,完成了计划的99.11%;使用超募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26,438.31万元,完成了计划的100.00%。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变更情况 适用以前年度发生公司募集资金投资“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原计划实施主体为公司,实施地点在铜陵市石城路电子工业区。项目计划总投资21,024.63万元,计划建设期为24个月;项目原计划在公司本部铜陵市进行建设,因铜陵市地域因素,不利于引进高端研发人才。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公司,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公司拟变更实施地为合肥市蜀山经济开发区天狮路,并将实施主体变更为公司在合肥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安光环境。公司于2021年2月26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实施地点及使用募集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增资的议案》,同意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实施地点;本次变更后的项目总投资不变。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方式调整情况 适用以前年度发生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并结合当前公司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整合公司已有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司内部运营管理效率,加快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进度,公司增加光达电子为“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实施主体。本次增加实施主体后,光达电子为“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中新厂房建设工程等项目投资的实施主体,蓝盾光电为“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中2#楼技改装修工程、购置研发生产设备、物流道路修缮及零星改造工程等项目投资的实施主体。公司于2022年9月29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和第六届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增加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并使用募集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增资的议案》,同意公司增加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实施主体并使用募集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光达电子增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 不适用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 不适用项目实施出现募集资金结余的金额及原因 适用公司在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不影响募投项目顺利实施完成的前提下,基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将项目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现金管理产品,产生现金管理收益,由此产生相应的募集资金节余。“运维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已建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截至2024年8月26日,上述募投项目结项后的节余募集资金为42.25万元(最终金额以结转时募集资金账户实际余额为准)。公司结合近年业绩情况及生产实际需求,经审慎考虑,决定终止“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中的新厂房建设;截至2024年8月26日,上述募投项目结项后的节余募集资金为6,563.86万元(最终金额以结转时募集资金账户实际余额为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用途及去向 公司于2024年3月20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和第六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同意在确保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募集资金安全和保障公司日常资金运营需求的情况下,公司及子公司使用不超过5亿元(含本数)闲置募集资金(含超募资金)和不超过1亿元(含本数)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现金管理额度的使用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含)。在上述额度和期限内,用于现金管理的资金可循环滚动使用。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己使用36,00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剩余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存储于公司开立的募集资金专户,将用于募投项目后续资金支付。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 无 (3) 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报告期实 际投入金额 截至期末实际 累计投入金额 (2) 截至期末投资进 度(3)=(2)/(1) 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 本报告期实现的效益 是否达到预计效益 变更后的项目可行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2020年公开发行股票 首次公开发行 研发中心及监测仪器生产基地建设 (1)终止建设产业化生产线的原因 环境监测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客户群体主要定位于全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监测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基于“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领域陆续发布的利好政策,环境监测领域市场增长速度较快,公司结合先发技术优势和市场积累,计划在装配大楼建设完成后配备生产线,扩大“高性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设备”产能,以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然而,近年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领域的投入持续收紧,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等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结合公司近年对“高性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设备”的市场拓展情况和业务订单量分析,产品市场空间有限。叠加前述监测产品本身生产技术存在一定难度,结构复杂,对生产设备品种及加工人员技术水平均存在较高要求,如按原规划实施将出现建设周期继续延长、成本代价逐步增加、达不到预期效益等不利情形。公司经审慎研究,认为产业化生产线建设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变化和公司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已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早期已建立环境监测产品、水质监测产品柔性生产线,计划后续继续采取非关键环节委外加工、提升现有质量监测系统及生产人员工作效率等方式完成监测产品生产。结合历年对已有产线的技术升级、成本投入情况,公司自有资金可满足产线后续技术迭代的资金需求。出于对产品未来市场及项目收益率可能显著降低的考虑,公司认为现有产线已经满足生产要求,公司决定终止对产业化生产线的投入。 (2)增加产业园基地投资的原因 公司于2018年提出该募投项目建设,主要系依据当时市场环境和发展规划做出的决策。近年来,受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业务发展放缓。为积极应对业务发展瓶颈,公司计划加大技术和研发产品投入,开发大气、水质、数字和交通新产品,丰富产品种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公司经营住所位于铜陵,为提升公司整体形象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以提高公司综合研发能力,实现研发生产一体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公司计划将位于合肥的产业园基地打造成公司第二发展中心,因此对生产场地的建筑面积、配套设施等建设内容做出调整,进而增加相应建设材料成本、勘察设计费、施工成本、通风空调工程、监理费用等其他工程建设费用和办公设施费用。综合上述变化和实际施工进度、付款进度,公司将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延期至2025年3月31日。2.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数据服务建设项目”主要实施方式是在中标项目实施地组合安装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平台,从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实际收益和投资回报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在立体监测领域取得的客户订单。项目实施以来受市场需求和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立体监测领域业务经历下滑、小幅上升的发展过程,2024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项目投资效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公司现有仪器设备及系统平台可以满足近几年立体监测业务需求。综合上述因素,根据公司经营发展规划,经公司审慎考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决定终止该项目。3.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公司积极寻找投资规模适当的建设场地,2023年一季度,公司曾计划受让某建设场地并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后续因2022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不及预期,最终放弃前述投资机会。公司在实施“新厂区建设及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技改项目”过程中始终以降本增效为原则,在保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主动控制建设费用。2#楼厂房完成装修改造后,公司根据生产场地重新规划了生产布局,缩减非生产性设施使用面积,改进生产流程,配合新采购的技改设备,生产效率提升;结合近年业绩情况及生产实际需求,公司认为如继续新建厂房将面临厂房扩产成本过高,项目效益率降低的不利情形。公司经审慎考虑,决定终止新厂房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