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钢股份(600808)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1、主要经营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严格落实中国宝武“新阶段、新战略、新模式”的战略部署,坚持“四化”“四有”,围绕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主动应对严峻市场挑战。通过深入推进算账经营、加强整合协同、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扎实推动“三压减三提升”工作。生产经营态势总体向好,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报告期,本集团生产生铁936万吨、粗钢1,035万吨、钢材963万吨。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报告期本集团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80.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0.75亿元,同比增利人民币10.7亿元。 重点工作及经营亮点: 一是聚焦价值创造,内部降本增效成效显著。采购端根据市场形势,积极调整采购策略,缓采购、小批量、多批次,降低采购成本。其中矿石板块在极致低库存下,通过产供联动、品种替代,1-6月份港口现货采购均价累计跑赢指数4.58美元/吨;燃料板块1-6月份炼焦煤采购成本1267元/吨,较行业平均成本低10.67元/吨,行业排名较去年进步2名。营销端加大重点品种接单,上半年重点品种实际结算276.9万吨,完成目标的52.9%,重点品种比35%、直供比73.4%,分别较去年提高5.0和8.5个百分点。制造端优化组产模式和检修模型,统筹铁钢平衡组产,推进高附加值产品组产增效,马钢有限10条产线20次刷新月产纪录、19条产线43次刷新日产纪录。同时强化质量管控,通过“全工序、全作业区、全要素”精细化梳理,构建“责任到人、闭环管理”的成本、质量管控体系,钢后质量指标稳定提升,6月末钢后产品废次降率较上年降低1.14个百分点,现货发生率降低0.66个百分点。报告期,通过采购和制造内部降本增效,实现吨钢降本91元。 二是聚焦产品经营,产品结构调整如期推进。在产品高端化上,持续推动重点品种提质扩量,巩固提升铝硅镀层热成形钢等重点产品销量,重点品种钢结算277万吨,同比增长22%,重点品种比35%、直供比73.4%,分别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销售新产品86.7万吨,吨材超额毛利同比提升39%;首个2200MPa热成形钢通过小米汽车材料认证并形成小批量订单;扎实推进高铁车轮国产化,复兴号动车组自主化轮轴具备批量装车条件,CR400复兴号动车组自主化车轮进入国铁集团供应商序列并获得订单。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冷轧6#镀锌线项目厂房、设备基础基本完成,全线进入设备安装高峰阶段,预计年底建成;南区型钢改造工程3号连铸机项目厂房基本完成,预计年底基本建成。在国际化发展上,统筹兼顾海外市场布局与开拓,新开发东南亚等市场,推动出口增量增效。上半年,累计出口实现55.4万吨,其中车轮出口超9万件,约占轮轴产品营业收入的45%;H型钢出口35.7万吨,环比增长5%。 三是聚焦机制突破,内外部改革增添发展活力。内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高炉为中心,马钢有限成立高炉操业技术委员会,按高炉设立5个团队,实行早晚日课会、月度评价、季度发布、年度总结和实绩指标兑现激励机制,同时将铁区进行整合,推进了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铁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成立产销研运营中心,明确产品经营责任体,推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产品经营进一步深入。外部实施了重大改革项目,将主要钢铁资产注入马钢有限,引入宝钢股份以49%的持股比例战略投资马钢有限,为与宝钢股份深度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聚焦协同发展,与宝钢股份协同效果初现。马钢有限与宝钢股份进行多方位协同,共开展协同支撑项目172项(其中采购17项,生产运行19项,研发31项,长材特钢38项,职能支撑24项),取得了较好的协同效果,有力推动了马钢有限自3月份独立运营以来月月实现盈利。采购上,通过协同商谈进口资源、新增替代品种、降低采购价格,实现降本7707万元。生产运行上,通过协同优化停浇过程操作,中间包残钢由2024年的12.5吨降低到10.5吨。营销上,通过聚焦产品结构优化以及核心用户、加工配套能力协同,单汽车板一项协同创效317万元。长材特钢上,通过协同指导控制炼钢过程活度氧,优化钢水及渣面脱氧工艺,采用高温快轧方式将产品开裂率由最初的10%降低到目前的0.5%,产品订单提升。 五是聚焦差异化竞争,长江钢铁绩效改善明显。推动长江钢铁坚持国有企业规范、发挥民营机制活力,全面落实“低成本、差异化、高效率、快节奏”经营方针,经营绩效大幅改善。同比,铁水成本下降26%,自发电比例提高18.62个百分点,吨钢外购电成本下降22.97%。 2、下半年形势与任务 展望下半年,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从原燃料及钢铁市场来看,钢材需求由弱转强,供给由强转弱,钢价全年可能呈V型走势;原燃料供增需减,供需基本面相对宽松,原燃料价格可能难以走出上涨行情,全年震荡偏弱。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粗钢产量实施减量调控;从内部条件来看,制约生产高效化的因素没有彻底消除,仍存在生产稳定性不足、产线产能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但是,随着国内稳增长增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将会进一步改善市场流动性,为企业带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公司将积极应对钢铁行业的严峻形势,聚焦价值创造,深化算账经营,全面对标找差,强化协同创效,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吨钢利润分位值,不断提升效率效益,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和经营绩效的大幅改善,力争实现全年不亏损。 具体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生产稳定顺行。坚持“生产稳定是最大的降本”原则,持续增强生产稳定性,打造最佳生产经营体制。在稳高炉方面,全力稳定高炉生产,确保马钢有限铁水日产站稳4.25万吨平台;在稳钢轧方面,提升产线效率,推行集约化生产,有序关停长材小棒、改造长材大棒、退出长材一区炼钢转炉,降低铁钢比、提高热送比、降低钢铁料消耗;在稳订单方面,积极抢抓订单,以销定产,强化与宝钢营销系统协同,紧盯重点用户,联合营销、联合研发;在稳设备方面,降低事故发生率,强化设备精度管理,优化检修模型,加强点巡检管理,加强事故预防与设备状态管理;在稳能源方面,推动能源经济运行,有效发挥能源工作组作用,强保供,提效率,降损耗。 二是全面深化对标找差。坚持“市场降到哪里、成本就降到哪里”,抓实成本要素、质量要素管理,推动全要素降本、全过程提质,协同提升全工序成本竞争力。以“成本要素和质量要素”管理为主线推动铁水成本压降控底线,购销差价攻坚保效益,日成本管理抓执行,激励约束闭环提效能。 三是是紧盯购销两头市场。营销端调结构、增出口、优渠道。在调结构上,加快推动板带材迈向“冷系、高强、涂镀、新能源”,做强型材、做优特钢,推动重点品种比达到37%;动态审视下游行业发展方向,紧贴市场,加大冷系列板材直供比例,进一步提升直供终端用户销量;继续抢抓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巩固和提升近地比达到89%;在增出口、优渠道上,强化协同销售,利用宝钢全球网络营销体系销售型钢;加大海外终端客户的开发力度,推动出口比达到7.8%。采购端强化缓采购、多批次、小批量。拓展供应商范围,扩大招标,应招尽招、能招必招,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作用;强化需求与资源的匹配,加大对废钢、矿石及煤炭等品种中具有性价比资源的使用,灵活应对市场煤与长协煤价差变化,动态调整长协煤占比;敏捷经营,跑赢大盘,踩准市场节奏,进口矿采购跑赢指数。 四是做实科技创新支撑。在产品经营上,围绕产品差异化,巩固提升重点产品品类,提升市场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上,加快推进时速400公里高铁轮轴的批量应用,保持轮轴的领先优势;聚焦长材、特钢改革,持续强化型钢、特钢产品研产销,支撑做强做优;依托安徽汽车产业优势,加强汽车用钢产品研发,提升汽车用钢产品市场占有率。在核心攻关上,围绕现场工艺技术、工艺平台技术、绿色低碳冶金技术及应用基础性技术开展攻关研究,支撑现场关键工艺技术指标提升以及关键产品研发。在产业延伸上,加快推动由材料向零件转变、由性能向功能转变、由产品向服务转变。 五是推进“三压减三提升”。压减无效资产上,加大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出清力度。压减负债和两金规模上,围绕“降负债、控两金、活资金”核心任务,强化底线思维与效益导向,推动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和资金全周期管理。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开展全口径人力资源对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内部推行劳务替代,不断提升人事效率。提升招标和直采比例上,应招必招、能招尽招,消除隐性壁垒,提升招标比例;梳理源头供应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直采比例。提升直供比例上,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深化与重点用户的战略合作,贴近区域市场深入拓展中小终端客户,进一步提高直供终端销量。 3、现金流 报告期,本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人民币16.28亿元,去年同期净增加额为人民币8.52亿元。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人民币9.41亿元,上期为净流入人民币12.28亿元,同比减少人民币2.87亿元,主要系销售收入下降,销售商品的现金流入减少以及收到应收票据增加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人民币16.20亿元,上期为净流出人民币7.04亿元,同比增加人民币9.16亿元,主要系构建长期资产导致投资活动资金净流出增加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23.0亿元,上期为净流入人民币3.30亿元,主要系处置持有的马钢有限35.42%的股权,收到第一笔股权转让款25.7亿元所致。 4、财务状况及汇率风险 报告期末,本集团所有借款均为人民币借款,共计221.08亿元,其中短期借款131.81亿元,长期借款56.0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33.20亿元;借款中169.87亿元执行固定利率,51.21亿元执行浮动利率。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负债率为60.49%,与2024年末相比降低4.91个百分点。 本集团所有借款数额随生产经营及建设规模而变化。现阶段,本公司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报告期内,未发生借款逾期现象。报告期末,银行对本集团的授信额度承诺合计约人民币887.99亿元,其中未使用授信额度约人民币500.97亿元。 本集团进口原料主要以美元结算,出口产品主要以美元结算。公司积极应对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汇率利率波动风险,以“成本锁定、工具锁定、敞口锁定、现金流锁定”为操作原则,全面深化跨境资金精益管理,落实“三对冲三压降”专项工作,坚持市场对冲与自然对冲相结合、短期避险与长期调整结构相结合、汇率管控与利率管控相结合的“三结合”。密切关注公司外汇风险敞口动态与套保有效性。严控衍生品交易规模,停止复杂结构化产品新增交易,并加强套保组合动态调整频率。2025年二季度新增跨境业务新模式,直开人民币电子即期信用证给矿山合计金额3.31亿元,办理跨境人民币远期证业务1.68亿,通过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5、内部监控及风险管理 公司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有审计部,对公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了涵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社会责任、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人力资源、资金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采购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子公司管控风险等高风险领域予以重点关注,该体系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对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风险起到了有效识别和控制的作用。 审计委员会于2025年2月20日审阅公司2024年内部审计工作总结,同意公司2025年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提交董事会审议。董事会于2025年1月24日审议了2024年度反舞弊工作情况报告和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 董事会于2025年3月28日审议2024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确认公司2024年度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安永华明对公司2024年12月31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报告期,公司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始终有效。 董事会2025年3月28日审议2024年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报告及2025年工作计划,确认公司2024年度对安全生产风险、大宗原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利率波动风险、现金流管控风险、环境保护及能源总量控制风险等采取的控制措施得当,各项风险处于受控状态。报告期,公司对面临的风险予以测评,并对确定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进行重点防控,确保风险可控。 董事会分别于2025年4月29日、8月27日听取了2025年一季度、半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