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普利特(002324)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4-12-31
信息来源2024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化工行业的披露要求。
  1、报告期内行业情况
  (1)改性材料行业
  报告期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加快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 2025》的通知中提到,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随着计算模拟、合成生物学等新一代技术的突破,提供关键原材料的新材料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期。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看,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报告期内,信息技术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融合化”的特征,生成式AI进入3.0时代;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轨道交通呈现高速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特征。在政策及技术推动的背景下,下游产业国产替代和制造业技术迭代升级带来的新增需求,有望带动新材料行业不断打开增长空间。
  报告期内,改性材料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产量已突破3000万吨,改性化率从2010年的16.2%提升至2024年的近30%,预计2025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和新应用场景的出现,对改性材料的需求显著增加。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扫地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升级对高性能材料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改性材料行业将朝着轻量化、高性能化、功能集成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ICT材料行业
  报告期内,ICT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成为核心驱动力,各领域加速融合发展。5G深化应用,5G-A技术拓展及 6G前瞻布局;AI大模型持续突破,赋能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低空智联网助力低空经济发展,保障物流、城市治理等应用。
  报告期内,ICT行业在技术创新、市场规模、应用拓展和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的高频高速技术的突破和普及,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对智能设备需求的增加,推动消费端 ICT市场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和 AI大模型持续迭代突破的背景下,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加速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几年,AI大模型、6G、物联网、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将继续推动ICT行业的发展。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的企业级 ICT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693.6亿美元,同比实现11.7%的增长。其中ICT材料的需求不断提升,在通信领域,ICT材料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如光纤、电路板、集成电路等,为 6G等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在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依赖于ICT材料的不断创新,如半导体材料性能的提升、新型显示屏材料的应用等;在汽车和工业领域,随着汽车智能化和工业4.0的发展,ICT材料在汽车电子、智能驾驶、工业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加,如汽车中使用的传感器、控制器等。
  (3)新能源行业
  报告期内,中国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新能源行业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多重驱动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重飞跃。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亮眼,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渗透率达到40.9%;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同比增长24.8%,达到5.7亿台;2024年中国储能新增并网项目规模达44.6GW/111.6GWh,同比增长115%。
  报告期内,新能源电池细分领域加速发展,在小动力电池方面,随着电动工具的无绳化和锂电化趋势加速,电动工具市场对小圆柱电池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和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全极耳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电池结构设计,逐渐成为圆柱电池升级的重要方向;在储能电池方面,随着储能市场延续上年热度,工商业、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的涌现,储能电池的需求不断提升。但随着市场新进入者的增多,行业洗牌加速,各厂商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应对挑战,通过大容量电芯的加速普及,推动储能系统降本。
  报告期内,电池市场需求已转向高安全和高容量并存的阶段,新技术持续突破,众多电池厂商陆续推出半固态电池产品和固态电池的规划路线,同时继续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钠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首款钠电池量产车型已完成交付,钠离子储能项目已完成落地,未来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将不断提升。
  未来,新能源行业将继续围绕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化发展,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储能将在电力系统稳定性、可再生能源消纳及新兴市场能源普惠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2、公司的行业地位
  (1)改性材料业务
  公司深耕改性复合材料行业三十多年,已成为改性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上海青浦、上海金山、浙江嘉兴、重庆铜梁、湖北武汉、广东佛山、美国南卡州等共 11个新材料生产制造基地,其中在建基地5个,预计年产能达到71万吨。
  在技术积累方面,公司在轻量化材料、电气化材料、智能化材料等方面持续进行研发和产品迭代升级。在轻量化材料领域,尤其是以塑代钢材料方面不断获得技术突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电气化材料方面,公司依靠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已经形成新能源车三电系统完整的材料解决方案;在智能化材料方面,公司针对智能驾驶相关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的终端需求,持续研究可用于相关领域的材料方案,或为新能源车企提供全新的造型设计思路,并开发相关市场应用。未来公司将会继续不断创新和开拓,以期在汽车材料行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下游客户方面,公司不断深耕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多家主机厂客户,并提供产品服务。公司是多家主机厂的主要材料供应商,其中传统车企包括宝马、奔驰、奥迪、大众、通用、福特、奇瑞、吉利、上汽、长安、长城、江淮、北汽等;新能源品牌包括比亚迪、赛力斯、广汽埃安、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在车用改性材料方面,公司已成为国内改性材料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公司产能,开拓下游客户,增加产品市占率。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公司目前的改性 PEEK、改性 PPS、改性 PA、热塑性弹性体等材料,可用于机器人等相关行业;碳纤维增强系列材料、PC合金等材料可用于低空飞行等相关领域。在上述等新兴市场,公司正在积极与下游客户进行验证,部分产品实现小批量供应。
  (2)ICT 材料业务
  公司于2007年布局LCP产业,是国内首家LCP树脂聚合产业化企业,2018年开始着力研发LCP薄膜产品,2019年布局 LCP纤维产品并与核心客户共同申请专利。公司 LCP树脂布局涵盖Ⅰ型、Ⅱ型、Ⅲ型树脂,实现注塑级、薄膜级、纤维级树脂全覆盖;公司的LCP薄膜全系列产品目前均已达到可量产状态。公司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备LCP树脂合成、改性、薄膜和纤维技术以及量产能力的企业。
  公司目前具备稳定生产可以对标日本宝理塑料株式会社和塞拉尼斯公司的树脂技术能力,同时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K系列树脂。
  公司不断强化从LCP树脂到薄膜再到纤维产品全产业链的专利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的LCP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持有美国PCT专利,授权发明专利14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3项,实现LCP专利从树脂合成、改性、薄膜、纤维的全覆盖。公司经过 17年自主开发及产业整合,在 LCP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具有每年4000吨LCP树脂聚合产能、5000吨LCP共混改性生产能力,300万平方米LCP薄膜生产能力,以及1000吨(1000D)LCP纤维的生产能力。
  在应用场景方面,公司LCP产品主要应用于以高频高速信号传输为核心的通信和信号信息传输等产业中,随着新一代通信产业的建设和推广,公司 LCP产品将在 6G、消费电子、汽车毫米波雷达、AI、脑机接口、低轨卫星等有着更广泛应用需求。在下游客户验证方面,公司与电子通信行业相关客户验证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可实现批量化交货。同时公司 LCP产品与国内外多家汽车电子、卫星通讯、医疗、脑机接口等相关领域客户进行对接和验证工作。
  (3)新能源业务
  公司2022年收购海四达电源,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海四达电源成立于1994年,专注电池研发 31年,是国内最早的二次电池研发与生产企业,覆盖关键材料、电芯、BMS和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目前拥有圆柱年产能2.83GWh、方形年产能12.49GWh,合计年产能15.32GWh。
  在小动力圆柱电池方面,公司的圆柱产品围绕高容量和高倍率展开研究,目前高容量电池 18系容量已达 3.5Ah,21系容量已达 5.6Ah;高倍率电池聚焦全极耳工艺的发展,目前可支持实现 10分钟80%SOC的超级快充。同时产品在补锂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全极耳结构创新和工艺创新有实质进展,三款全极耳电池即将进入量产阶段。目前客户群体主要有 TTI、百得、博世、CPI、泉峰、美的、科沃斯、BISSELL、ITW、SIGNIFY、KINGFSHER、BMZ、WALMART等国内外电动工具及智能家电客户。
  在储能电池方面,公司业务板块形成了涵盖方形电芯到模组 PACK再到系统的全产业链模式,构建了全系列的储能产品矩阵,包含室外光伏、铅替系列产品、通信后备电源系统、户用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集装箱储能系统,提供从系统设计、安装施工、合规和许可、运营维护值得信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储能客户群体主要有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铁塔、EXICOM公司、大秦股份、沃太能源、微慕科技、德业股份、AR、EM、安克创新、中兴通讯、烽火通讯、欣旺达等新能源储能及智能电网客户。
  在钠离子电池方面,公司钠电产业化进程加速,在产品认证体系方面,多款钠离子电芯及模组获得UL、TUV、IEC等权威认证,并通过下游头部客户的广泛应用与验证;在产品矩阵方面发布了全新聚阴离子系列钠电,上市发布了 46145-15AH、71173208-160AH两款新型钠电产品,以及 50160118-50AH进入中试阶段;在市场应用方面,凭借聚阴离子材料体系在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工作温度范围、倍率性能方面具备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广泛运用在储能、备电、启停、特种车等领域。2024年度战略合作取得标志性进展:在特种车领域与全球头部客户日本小松工程机械制造商率先发布首款钠电叉车,并亮相日本国际物流综合展;与中联重科展开联合开发,推动钠电在特种车领域的创新应用。此外,公司钠电产品在沃达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全球头部运营商获得了实证应用,并成功获得中兴通讯供应商CODE。预计公司钠离子电池将在各相关应用领域获取的订单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固态电池方面,公司将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与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卫蓝新能源展开合作,共同为新型固态电池及系统结构件材料的研发提供支撑,抢占固态电池新赛道,加快固态电池产品推出和应用落地、加速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并打造新能源领域更多增长路径,目前半固态电池已处于量产阶段。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度,公司合并营业总收入 831,353.6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 4.54%;实现营业利润 14,333.5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 71.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114.5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9.86%。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2023年产生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是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受行业周期影响,下游需求增速放缓,新能源电芯市场竞争激烈,锂电池产品的行业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大幅下滑趋势,使得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的产品单位价格下降,单位盈利减少,叠加公司启东基地和珠海基地新增产能的折旧和投产前期效益尚未开始释放,以及较高的前期研发投入费用和对部分产品存货的跌价计提、资产和信用的减值等原因。
  截止本报告出具日,2025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经营情况较2024年已经实现了较好的回暖和增长趋势,公司主营业务的新材料板块也在持续实现增长,因此公司对2025年的经营业绩有着充分的信心。
  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电源与上海平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框架合同》,就钠电池产品签订总量不低于1.5GWh的购销框架合同,将在2024年5月至2026年12月内进行分批交付,产品最终主要应用在全球各大知名的电动叉车、低速车辆、功能车辆等领域中。
  报告期内,公司与台湾上市公司联茂电子集团的下属公司广州联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伦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基于良好信任和长远发展战略考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寻求LCP薄膜材料在电子通信、AI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多领域的应用,促进新材料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新应用推广。
  报告期内,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在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进行合作,共同为新型固态电池及系统结构件材料的研发提供支撑,抢占固态电池新赛道,加快固态电池产品推出和应用落地,加速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并打造新能源领域多点增长曲线。
  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电源与陕西新华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就新能源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能源技术创新、投融资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9,066,74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 0.81%,最高成交价为 9.66元/股,最低成交价为 7.00元/股,支付交易的总金额为74,798,640元(不含交易费用)。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三元圆柱锂离子电池 1,174,381,138.99 14.13% 778,607,075.24 8.94% 50.83%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 738,971,059.44 8.89% 1,165,003,593.84 13.38% -36.57%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 3,265,660.43 0.04% 7,384,677.01 0.08% -55.78%镍系电池 27,212,184.51 0.33% 20,624,949.77 0.24% 31.94%其他类 940,465,115.11 11.30% 1,735,664,790.62 19.92% -45.82%分地区国内 7,704,157,388.53 92.67% 8,017,737,938.98 92.06% -3.91%国外 609,379,533.58 7.33% 691,636,522.13 7.94% -11.89%分销售模式直销 8,313,536,922.11 100.00% 8,709,374,461.11 100.00% -4.54%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改性塑料行业 销售量 万元 632,764.67 666,970.80 -5.13%生产量 吨 467,451.87 445,543.22 4.92%库存量 万元 30,725.25 32,219.15 -4.64%新能源电池行业 销售量 万元 198,589.02 203,966.65 -2.64%生产量 万AH 97,335.89 83,454.25 16.63%库存量 万元 2,102.13 3,332.39 -36.92%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库存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系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及市场需求预期调整生产和库存管理,期末库存量相应减少。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本年度合并范围增加宁波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PRET Composite (THAILAND) Co.,LTD.、PRET COMPOSITE MATERIALS, S. DE R.L. DE C.V.、邢台徕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申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VIETNAM Highstar Battery Co., Limited、Highstar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imited和 Highstar (THAILAND) Co., LTD,合并范围减少广东普利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详见“第十节财务报告 附注九、合并范围的变更”。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4、研发投入
  适用 □不适用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新型无氟无卤阻燃高性能PC合金材料的开发 开发无氟无卤阻燃高性能PC合金材料,拟实现推广应用 已结题,进入市场推广应用阶段 产品无氟且达到V-0阻燃,满足PFAS要求,可用于汽车及电子电器等领域 拓展非汽车行业市场应用新能源汽车用超高CTI阻燃聚酰胺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 开发超高CTI阻燃聚酰胺材料,拟实现推广应用 已结题,进入市场推广应用阶段 产品满足800V以上高电压下的性能及安全要求,可用于新能源车高电压充电平台 适应新能源车高电压、高电池能量密度的发展要求,获得更多市场应用超高强度、耐蠕变纤维增强复合聚丙烯材料的研发 开发超高强度、耐蠕变纤维增强复合聚丙烯材料,拟实现推广应用 开发中 开发耐蠕变的长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可用于对强度和抗变形要求极高的结构件,实现以塑代钢的轻量化目标 提供以塑代钢新方案,拓展汽车功能件、结构件领域的应用透光率可调PC/ABS材料的研发 开发多个透光率梯度的PC/ABS系列产品,拟实现推广应用 已结题,进入市场推广应用阶段 满足材料常规性能的同时,形成具有5个以上不同透光率梯度的系列产品,在新能 拓展车灯系统、激光雷达相关区域的市场应用源车车灯及激光雷达周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低成本、超低密度、高刚韧平衡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设备工艺成套解决方案 开发低成本、超低密度、高刚韧平衡性聚丙烯复合材料,拟实现推广应用 部分实现量产 产品兼具优秀的机械性能和极低的密度,且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成本优势,可用于汽车内外饰等非外观支撑件 车用材料存量市场中以更优秀的性能和更有竞争力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机会低介电纤维级树脂批量生产技术优化 开发超低介电的LCP纤维,满足高频高速通讯的使用需求 实现量产 获得满足介电性能和纺丝性能的树脂配方,开发LCP纤维纺丝及后处理技术 扩大LCP树脂的应用领域,提升LCP纤维市场竞争力INR21700-40PS 设计定型 小批量生产 0.2C容量≥3950mAh;6A/10C循环300次容量保持≥80%;50%SOC交流内阻≤4mΩ 大幅提升产品性能,完善公司产品结构,与行业头部客户拓展多领域合作,提高公司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INR21700-50ER 生产定型 批量生产 50%SOC交流内阻<15mΩ;标称容量5000mAh@0.2C常温循环0.5C/1C1000周容量保持≥80% 满足小动力领域对循环寿命和续航的要求,适配于泛二轮车、智能家电、便携式移动电源和新兴领域,助力公司开拓新的市场领域IFpP50160118-81 UPS市场高倍率放电专用产品 在研 满足10C倍率放电,1C/1C常温循环寿命大于3000次 满足细分领域对高倍率型电池需求IFpP50160118-100半固态电池 储能家储、备电产品 在研 0.5C充放室温循环≥4000次@80%SOH,安全性能超过行业标准 丰富公司储能产品类型,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IFpP50160118-100长循环电池 家储市场 批量生产 1C充放室温循环≥6000次@70%SOH 推动公司从传统电池制造商向高端能源技术公司升级NaCP71173208-160E3 开发储能、工程车辆产品 批量试生产 0.5P常温循环寿命大于6000次;1P常温循环寿命大于3000次 为公司打造第二业绩增长点NaCR46145-15PR 开发户外备电、启停产品 批量试生产 0.5C循环寿命大于600次 为公司打造第二业绩增长点
  5、现金流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9,680.96万元,本年度净利润为8,830.35万元。
  两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系公司2024年度报告期内将期初未结算的新能源行业外购电芯业务款项大部分结清所致。
  五、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在建工程 650,129,778.53 用于 25,279.68万元长期借款,11,531.57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抵押借款担保173,098,714.23 用于 25,279.68万元长期借款,11,531.57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抵押借款担保固定资产 70,063,109.35 用于 25,279.68万元长期借款,11,531.57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抵押借款担保无形资产 43,427,269.29 用于2,652.35万元的长期借款抵押物长期股权投资 1,940,973,000.00 用于4.69亿元的并购借款合计 3,176,394,053.78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9,6 自有 / / / 不适用2023年03月24日 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公告编号:
  2023-
  海四
  达
  6GWh
  储能 其他 是 新能
  源行
  业 49,33
  2,240
  11,36
  0.36 自
  有、项目贷 / / / 不适用2023年06月06日 巨潮资讯网(htt电池响,新能源行业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竞争随之加剧,同时近两年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相关产品平均单价和毛利率均出现下降;2024年11月完成建设,尚处于投产初期,部分产线尚处于调试中,效益较低2023年06月01日 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合计 -- -- -- 309,906,111.51 1,033,463,1 -- -- -- -489.63 -- -- --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报告期内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适用 □不适用则,以及与上一报告期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说明 未发生重大变化报告期实际损益情况的说明 公司报告期内实际盈利269.77万元套期保值效果的说明 为规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给公司原材料采购带来的成本风险,公司进行了相关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使用套期工具有效对冲了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风险,基本实现了预期风险管理目标。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报告期衍生品持仓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公司在套期保值业务中投入的资金(保证金)总额不超过10,000万元,对可能出现的法律法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现金流风险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有效控制;公司制订商品期货期权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规范履行审核、审批程序,严格按照审核后的套保制度操作。已投资衍生品报告期内市场价格或产品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对衍生品公允价值的分析应披露具体使用的方法 公司套期保值交易品种为国内主要期货市场主流品种保值型资金交易业务,市场透明度大,成交活跃,成交价格和当日结算单价能充分反映衍生品的公允价值及相关假设与参数的设定公司报告期不存在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期
  已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已累
  计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2) 报告
  期末
  募集
  资金
  使用
  比例
  (3)
  =
  (2)
  /
  (1) 报告
  期内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比
  例 尚未
  使用
  募集
  资金
  总额 尚未
  使用
  募集
  资金
  用途
  及去
  向 闲置
  两年
  以上
  募集
  资金
  金额
  2023年度 非公
  开发
  行2023年08
  月09
  日 107,9
  02.7 106,8
  77.52 9,329
  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共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96,084,327股。该次向特定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共募集资金人民币                         
  1,079,026,992.21元,扣除承销商中介费等相关上市费用人民币10,251,744.70元后,实际募得资金为人民币1,068,775,247.51元。上述资金已于2023年7月14日全部到位,到位资金业经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验证并出具了众会字(2023)第08405号《验资报告》。公司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在以下银行开设了募集资金存储专户。在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A股)募集资金到位前,为保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顺利进行,本公司已根据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进行了投入,截至2023年7月14日,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际投资金额超过2亿元。本公司于2023年7月21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自筹资金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自筹资金,置换资金总额为2亿元。保荐机构出具了《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的自筹资金的核查意见》,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上述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情况出具了众会字(2023)第08406号《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专项说明的鉴证报告》。本公司于2023年8月10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第六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方式支付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并以募集资金等额置换的议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已累计使用募集资金76,902.78万元中以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或以背书转让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且相应票据尚未到期承兑的金额为9,503.39万元。本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第六届监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募投项目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同意将“年产12GWh方型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年产6GWh)”“年产2GWh高比能高安全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电源系统二期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尚未使用的本次募集资金合计160,684,053.93元,累计产生的净利息收入(扣除手续费等后)5,470,708.47元,因结项已转入公司基本存款账户4,783,665.31元,共计161,371,097.09元目前均存放于银行,尚未使用主要系待支付的募集项目设备和工程尾款及质保金等。(2) 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适用 □不适用
  (1) 本报
  告期
  投入
  金额 截至
  期末
  累计
  投入
  金额
  (2) 截至
  期末
  投资
  进度
  (3)
  =
  (2)/
  (1) 项目
  达到
  预定
  可使
  用状
  态日
  期 本报
  告期
  实现
  的效
  益 截止
  报告
  期末
  累计
  实现
  的效
  益 是否
  达到
  预计
  效益 项目
  可行
  性是
  否发
  生重
  大变
  化
  承诺投资项目                           
  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2023年08月09日 年产12GWh方型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年产6GWh) 生产建设 否 60,000 60,000 9,329.21 39,3一条产线仍在调试中 -489.二期统二期项目效益不达预期,主要原因为:(1)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新能源行业去库存等因素影响,新能源行业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竞争随之加剧,同时近两年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相关产品平均单价和毛利率均出现下降;(2)此外,年产12GWh方型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年产6GWh)于2024年11月完成建设,尚处于投产初期,部分产线尚处于调试中,效益较低。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 无超募资金的金额、用途及使用进展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变更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方式调整情况 适用以前年度发生本公司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主体、募集资金投资用途及投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部分募投项目内部募集资金使用结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 适用本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自筹资金,置换资金总额为2亿元。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 不适用项目实施出现募集资金结余的金额及原因 适用截至2024年12月31日,由于本公司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已结项并将预计4,577.13万元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募集资金节余主要源于“年产12GWh方型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年产6GWh)”项目的资金节余,资金节余的主要原因为:①该项目在初始设计阶段,锂电池行业产业链各环节市场采购价格和建设成本处于较高位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锂电行业整体投资需求放缓,相关设备价格快速下降;②公司结合市场情况对项目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降低了相关设备支出,从而使项目总成本降低较多;③公司在保障项目正常实施的基础上,依靠项目设备集中招投标管理以及公司品牌信誉能力,合理管控采购成本,有效地降低整个项目投资支出;④本次项目在设计之初,资金来源包括募集资金投入和其他自筹资金投入两部分,自有资金投入部分降低了部分募集资金支出需求。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用途及去向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尚未使用的本次募集资金合计160,684,053.93元,累计产生的净利息收入(扣除手续费等后)5,470,708.47元,因结项已转入公司基本存款账户4,783,665.31元,共计161,371,097.09元目前均存放于银行,尚未使用主要系待支付的募集项目设备和工程尾款及质保金等。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 无
  (3) 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说明
  2024年度,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出现亏损,影响了全年度公司业绩,具体情况如下: (1)2024年度,尽管海四达电源生产负荷处于较高水平,出货量同比实现较大增长,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新能源行业去库存等因素影响,新能源行业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竞争随之加剧,同时近两年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产品平均单价和毛利率均出现下降,营业收入金额进而同比下降,价损失的金额相应大幅增长,进一步影响了海四达电源的经营业绩。虽然减值计提影响了公司当年利润,但夯实了公司财务报表,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近几年,公司在新能源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产能布局,建设先进生产线扩大产能,同时积极推动钠离子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全极耳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加大人员储备和研发投入等。2024年度,海四达电源在建和调试产能约为10GWh,新产线投产前期效益尚未充分释放,较高的前期投入费用也影响了公司净利润。
  面对挑战,公司积极应对,稳步推进对海四达电源的重组整合、战略升级和协同发展,通过升级生产线、引进高端人才并加大对前沿技术的布局和投入,促进其整体实力的提升。2024年度,锂电池行业市场环境虽未完全回暖,但已出现积极信号,未来随着在建和调试中的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将为公司后续发展带来积极贡献,助力公司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增强公司长期竞争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外,公司新材料业务发展稳健,市场需求较好,是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上市公司及海四达电源有信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占据有利地位,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和产线升级,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以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和投资者。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
  适用 □不适用
  谈论的主要内
  调研的基本情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为践行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及国常会提出的“要大力提升展战略、经营情况及财务情况,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公司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制定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该方案围绕“深耕主业,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司治理,提升规范运作水平”、“加强信披,高效传递价值”、“积极实施股份回购,坚定长期发展信心”、“重视投资者回报,共享公司发展成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行动举措。具体内容详见披露于巨潮资讯网《关于“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005)。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31,353.69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114.53万元;公司重视研发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 49,045.6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9%。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公司于2024年发布了股份回购方案,旨在有效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向市场传递看好企业内在价值的信号,推动公司股价向长期内在价值合理回归,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回购股份 9,066,740股,回购金额 74,798,640元。公司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秉持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于2024年5月10日,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如下:以公司总股本1,102,176,652股为基数(现有总股本1,114,146,844股扣除库存股11,861,840股以及因股权激励计划注销 108,352股),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 0.5元人民币现金(含税),共计派发现金55,108,832.60元;于2024年8月26日,公司经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批准授权,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4年中期分红利润分配方案》。公司2024年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如下:公司拟以公司总股本 1,100,284,376股为基数(现有总股本 1,114,038,492股扣除库存股13,725,940股以及因股权激励计划拟注销 28,176股),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 0.2元人民币现金(含税),共计派发现金22,005,687.52元,剩余未分配利润结转以后年度再行分配。利润分配完成后,公司总股本数不变。考虑公司长远发展与股东投资回报,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经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公司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145,337.48元,2024年度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总额为 1,399,213,215.71元。公司拟以公司总股本1,097,262,708股为基数(现有总股本1, 113, 548, 288股扣除库存股15,073,540股以及因股权激励计划拟注销1,212,040股),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 0.5元人民币现金(含税),共计派发现金 54,863,135.40元,剩余未分配利润结转以后年度再行分配。利润分配完成后,公司总股本数不变。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质量回报双提升”战略,通过聚焦主业、创新驱动、优化治理、强化回报等举措,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投资价值。同时,公司也将积极响应市场变化,持续优化方案,确保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转至普利特(002324)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